以赛亚·伯林《现实感》摘抄 -在一个阶级分化的社会里
【书摘】在一个阶级分化的社会里,原则上不能彼此理解、实际上试图互相消灭的团体之间不可能存在理性的妥协。仇恨,历史形成的不可避免的仇恨,构成了迄今所有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政府、正义、道德和政治的全部基础。仇恨剥夺了那些受到历史诅咒的人们的理解...
【书摘】在一个阶级分化的社会里,原则上不能彼此理解、实际上试图互相消灭的团体之间不可能存在理性的妥协。仇恨,历史形成的不可避免的仇恨,构成了迄今所有中央集权国家、社会、政府、正义、道德和政治的全部基础。仇恨剥夺了那些受到历史诅咒的人们的理解...
【书摘】在生活中的其他领域,父母要孩子们谨慎小心,希望拯救自己的子女免于伤害……但婚姻和生儿育女例外,不管父母感受到的挫折有多深,或是在离婚或疏离后感到多失望,大多数人还是引导孩子寻找伴侣及生儿育女,不仅是以爱为名,也因为社会的共同假设:这...
“在历史的长河中,唯有战争纪念日的催眠魔咒能够唤醒人们对它的记忆。”(杰夫·戴尔《寻踪索姆河》)
【书摘】我们通过自己的身体获得的通常都是无法被概念化和交流的知识,因为内在生命有一大部分是不为我们所知的。这个部分被抑制住且不被允许进入我们的意识,因为了解人类更深层次的本性(比如残忍、恐惧、嫉妒、性欲、攻击性、自私自利)会对我们造成难以承...
【书摘】社会认为“为人母”和“职业女性”是女性仅有的两个选项,并同时假设没有其他原因会让女性不想当母亲。这样的假设抹杀了女性特质的多样性:女性可远远不止是“当个完美女人”或是“想要跟男人一样”。这个关于“女人要不是想生养小孩,就是想在公共领...
“我们经历的一生,是迟滞缓慢的一生,仿佛一直在对付旧纸灯笼,点亮了灭掉,灭掉了,再幽亮地点起。”(冈本加乃子《老妓抄》)
【书摘】我的内心深处充满着对这番景色的渴望。这份渴望究竟从何而来?显然,我目所能及的东西对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难道是因为这与我自己和我的家庭息息相关吗?尽管从学生时代起,我就离开了这里,可我还是很快就成为了这里的一部分。住在我心里的那个来...
【书摘】孤单的孩子带着戒备的情绪感受外面的世界。他不会知道他的丘脑因早期的孤独而出现了功能障碍。他意识不到他的情感世界有了缺失。对他来说,世界就是他感受中的模样。我们无法通过理性手段修复情感功能障碍,但可以重建给人以安全感的感官生境,以此调...
【书摘】《巴黎评论》:对于作为一种文学体裁的小说,你有什么看法,怎么看待它的未来? 伊利亚·爱伦堡:在我看来,小说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生机勃发的。毫无疑问,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文学体裁,今天的小说不能像十九世纪的小说那样。在这个范围内,所有试验...
【书摘】幻想总会以一种方式在文学中呈现,那就是宿命观;有人管它叫宿命,有人管它叫命运,这种观念源于人类最为远古的记忆:尽管陷入命运循环的人竭尽全力,但是某些事注定会发生,根本无法挽回。古希腊人最先使用阿南刻这个词,法国浪漫派——特别是维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