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野武说过:“我们终有一天,要学会和自己、和这个世界达成和解,无论它在你看来是美丽或丑陋。”
年少时,成长的触角向外伸展,满眼是碧空大海,渴望不断地拓展生活的边界;岁月渐渐爬上眉梢,成长的车辕调转方向,与心灵对话,与灵魂交谈,一步步接近真实与深刻。
人不管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对房子的需求都是第一位的,那是用来安身的;第二位的需求是立命。
无论人生如何漂泊如何拼搏,最终还是回归安稳,而需求也不过是为了一个安稳自如的避风港湾。
“我不想成为上帝或英雄。只想成为一棵树,为岁月而生长,不伤害任何人。”为岁月而生长,顺着时间的流逝而生长,将时间的印痕不露声色地镌刻在自己的内心,这就是树的生命方式。
我要变成树上的叶子,我要成为那样的无我存在。只是,面对着成千上万片树叶,我不知道自己应该变成哪一片,我才是心甘情愿的,才是恰当的。毕竟,那每一片树叶都和我一样独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的文字依然贫乏,但我热爱文字的心依然热烈,无论你是哪一片树叶,也是独一无二的一片。
适逢六月,凡经历过农村生活的人,脑子里很容易浮现出黄灿灿翻滚的麦浪,以及农夫收割碾打时的挥汗如雨。
麦收时节,致敬农夫,感恩麦子,俨然已固化为深谙“粒粒皆辛苦”者,心灵的惯性悸动。
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皆身处千丝万缕的关联中,只是太多太多的人,受之于寸寸短目的局限,极易被表象迷惑,被利益引诱,无意亦无力于极目远望或明察秋毫,以至于忽略自身与他人之间无法斩断的盘根错节。以为自己是独立的,其实并不独立;以为自己离开任何人都可以活得很好,其实是活不下去的。
生命之间无法剔除的关联性,决定了人人皆不能置身事外。人可以有独立的品格,但不可以有隔绝的生活。因于此,人与人之间,更应宽厚以待,仁善以敬,并以他人之痛为痛,以他人之喜为喜。
事事相关,人人相息,多一些温柔,多一些善意,多一些包容,多一些真诚。
心的方向,也就是目光的方向,脚步的方向。
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对于身边的日常生活来说,远方往往意味着魅力和诱惑,所以才会有“生活在别处”之说,而一句短语“远方和诗”更是广为流传——远方天然地蕴含了丰沛的诗意。
远方到底是哪里,诗和远方又是何物与何处,不过是内心的一种寄托与向往。我们总是羡慕着别人的生活,殊不知,当下,自己的生活便是最好的。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远方永远存在,远方在远方之外,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一个声音呼唤你出发,行行复行行,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远方永远存在,远方在远方之外,愿我们都有心中的远方,有远方才有动力,才能寻找下一个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