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丁•艾米斯《金钱:绝命书》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金钱:绝命书》
马丁•艾米斯

1984

有人问马丁•艾米斯是怎么开始写一本书的,他回答:“通常对一本小说如何写成的那种设想,在我看来完全就是在描述作家文思阻塞的情况。人们普遍认为,作家走到非常绝望的一步,坐在桌前,列出一个人物名单、主题名单、情节框架,然后煞有介事地去融合这三个因素。其实,从来就不是这么回事。真正的写作过程,就是纳博科夫所说的‘悸动’。要么是一阵悸动,要么是微光一闪,作家发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在这个阶段,作家会想,啊!这个东西,我可以写篇小说。如果没有这个发现的时刻,我不知道作家该怎么办。有时候,这个想法、这个悸动、这点微光之所以会吸引你,可能没有其他原因,只能说是命中注定,你的下一本书一定会写这个。你可能暗中惊骇不已,或者充满敬畏,甚至面对这个灵感望而却步,但最后却跨越了这些障碍。你会觉得安心,又有一本书可以写了。这个想法可能非常有限,只是某时某地出现的某种情况或某个人物。比如,开始写《金钱:绝命书》的时候,我脑子里想的就是一个大块头的胖子在纽约,想拍一部电影。有时候,关于一本书的想法纷至沓来,你就像走上了一段旅程,走着走着,情节就展开了,你跟随自己的直觉就好。两条看上去一模一样、似乎都走不通的土路,你必须要选一条走下去。”
马丁的父亲是荣获布克奖的著名小说家金斯利•艾米斯爵士,他也耳濡目染,小时候就喜欢文学。他的继母,小说家伊丽莎白•简•霍华德带他阅读了简•奥斯汀的作品。在牛津大学埃克塞特学院英语系,他从一个“特别没有希望”的学生,到逐渐名列前茅。从那儿毕业以后,他在《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找到一份工作。父亲作为一个颇受评论界青眼的作家,对马丁进军文学领域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金斯利一直对儿子的作品不怎么感兴趣。马丁说:“我完全记得他是在什么地方把《金钱:绝命书》甩到空中的。那个叫‘马丁•艾米斯’的人物就是这么产生的。”金斯利认为,作家不应该跨越虚构和现实的界限,儿子这么做就是自私。话虽如此,和著名作家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对于在这个领域有追求的新人毕竟有百利而无一害,马丁自己也承认这点。“我要说清楚,这对我只有促进作用,”他说,“说来有趣,他可能比我更难过些,过了很久我才意识到这点。如果我有个宝贝儿子也走上写作这条路,我不知道自己会是什么感受,但我知道,我对那些更年轻的作家基本上都是文人相轻的感觉。”
艾米斯想在《金钱:绝命书》中反映他作为一个英国人来到美国的亲身经历。这种题材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并未得到很好的表现。他说:“英文小说里有那种古板清高的英国人,出了国,看到什么都震惊不已。嗯,约翰•塞尔夫压根儿不是这样,他全盘接受了富有美国特色的一切,如鱼得水地生活在那里。当然有些事情也让他有点儿惊讶,比如救护车上的计费表。我个人是很喜欢纽约的。不过,在我带着老婆孩子去了那里之后,态度一下子就变了。我心里就想,哦,一个人的话,这里很棒,但是拖家带口就很难轻松了。在这个神经过敏的城市,人人都像上了发条一样不停旋转着。有些人承受不了,就要崩溃,要失控。在纽约的街头走一走,你会觉得这是常态,是规则,就该这样。不过,如果你推着婴儿车,里面有个四个月大的小孩,一切就好像在执行任务。在科德角,我对美国的爱消耗殆尽,即使我体验的已经是最好的科德角。”
罗恩•盖雷德这个人物有两个大相径庭的起源:这个名字(Lorn Guyland)是想要嘲笑纽约人说“长岛(Long Island)”时的发音,而人物本身的灵感来自科克•道格拉斯(Kirk Douglas)——艾米斯为电影《土星三号》(Saturn 3)写剧本时,曾经与其共事。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马丁•艾米斯《金钱:绝命书》书评_读后感_历史故事_作者轶事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