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通纳》
原著 | 约翰•威廉斯
解读 | 羊子姑娘
余秀华在她的《月光落在左手上》里提到:“更多时候,我只是活着,不生病,没有欲望,一日三餐。我已经活到了未来,未来如此,一棵草木之心在体内慢慢长大,这是多么出人意料,也是多么理所当然。”
这种平凡的日子也是我们大部分人所经历的日子,可以说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就只是过着二点一线的生活,静静地看着时间的年轮一步步向前,有时也会想着反抗,去做点有意义的事情,但往往最后沦为“夜里想了千条路,早起还是卖豆腐”的结局。
小说《斯通纳》所讲述的也是一个普通人的平凡一生。
本书的作者约翰•威廉斯,他身上的标签非常多,诗人、剧作家、作家。而作家大概是他身上最不起眼的一个标签,他一生只写了四部小说,但四部小说在今天都意外地受到了高度评价。
比如我们今天提到的《斯通纳》,一年销售量就超过20万册,被美国《纽约时报》冠以“几近完美的小说”的称号。之所以要说在今天,那是因为《斯通纳》刚出版的时候其实是不怎么畅销的,曾有七家出版社都拒绝出版,后来勉强出版也只印刷了2000册,并很快就绝版了。所以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科伦·麦凯恩曾评价《斯通纳》是被上世纪遗忘的最伟大作品之一。《纽约客》也刊发书评说:“ 《斯通纳》)出版50年后的畅销,是献给被亏欠的艺术一次迟来的正名。”
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反差呢?这大概要从《斯通纳》的故事内核说起了,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平凡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失败的故事。
在书中,主人公斯通纳在战争大背景下经历了从求学到工作,从工作到结婚生子,最后到退休死亡的人生全过程。
在他的整个人生中,他经历了父母离异、婚姻失败、家庭不和、事业不顺……
我们要是经历这样的人生,可能会觉得:“天呐,简直是太糟糕了!”但在斯通纳生命的尽头,他回想自己的一生,心里只有满足,没有任何后悔和遗憾。
可能有些人会觉得很奇怪,他的满足从何而来呢?
如果你阅读完这本关于平凡和失败的书籍,就能明白斯通纳的坦然,同时也能够让你对于失败的哲学有更多的思考。
失败的事业
1891年,斯通纳出生在一个小山村里,因为自小家境贫寒,他一边在学校上学,一边跟着父母种田除草,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在农活的重压下,他十七岁就开始驼背。
本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但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县里来了个办事的人说哥伦比亚的密苏里大学新设了农学院,这是个读大学的好机会。
他的父母为了让他掌握更多的农业知识,以获得更好的收成,缩衣节食把他送到了密苏里大学念书。
前两年,斯通纳都安安心心地在农学院学习,可在大二要结束的时候,必修的一门文学概论让他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转读文学。
他的文学教授斯隆看出他是真喜欢文学,就提议让他继续读到博士,以后还可以留校任教。
斯通纳想了想,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又不甘心读完大学之后回去跟着父母种地,于是同意了教授的建议。
回家后,他心里既兴奋又害怕,兴奋是他未来可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他几乎可以看到美好的未来在和自己招手;害怕是担心父母会失望,所以一直不敢和自己的父母说自己转专业的事情,他知道父母是拼了命才把他送到了大学念书,对他寄予厚望,就盼着他能回家种田。
临毕业时,他父母来学校参加毕业典礼,终于还是瞒不住了,斯通纳只好吐露实情。
他父母不明白自己读了四年大学的儿子为什么不直接回家帮忙种田,反而还要再读几年,但还是愿意支持儿子的决定。
1915年春天,斯通纳顺利地拿到了文学硕士学位,就这样,他开始了他的教学生涯。
几个月后,美国和德国爆发战争,学校里无数的青年教师和学生揭竿而起,纷纷跑去参军,这其中就包括斯通纳的两个朋友——马斯特思和戈登。
1918年,他读完博士,战区传来马斯特思战死的消息,戈登得以升任主任助理。
又这样过了几年,斯通纳的课上得越来越好,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大受欢迎,常常在下课时还有很多学员和他继续讨论文学方面的问题;在文学研究方面斯通纳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还出版了一本文学著作。
凭借这些成就,他升任为助理教授。这段时间,大概是斯通纳最顺风顺水的时候了。
但在往后的二十多年间,他依旧是一名助理教授,他的同事变成了年轻的、刚刚毕业的博士生。而和他一起同时期担任老师的戈登则升任院长,成为了他的顶头上司;甚至比他晚来的劳曼克思,因为是哈佛出身的缘故,也在教书几年后升为了主任。
之所以一直没有升职的原因,其实斯通纳自己心里也明白:他是因为得罪了劳曼克思,才导致一辈子受到打压无法升职。
有一次他参与系主任劳曼克思最得意的弟子的博士论文答辩,由此决定学员是否还有机会继续留在博士班。但那名学员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实力的,对于很多本科生都知道的知识他都一窍不通。面对这样的学员,斯通纳决定不予通过。
这一下子就惹恼了劳曼克思,他觉得斯通纳简直是不可理喻,肯定是心中存在偏见才不让他的弟子通过,直接就和斯通纳吵起来了。
而参与答辩的另一位老师看到劳曼克思这幅模样,自觉惹不起这位大人物,于是就放水让那个学生通过了。
其实通不通过,对斯通纳来说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
他的老朋友戈登也劝他,劳曼克思是系主任,在院里的声望又高,你所有的反对意见都是白搭,不会有任何效果的,就算这事闹到校长那里去,校长也不会支持你的,又何苦因为这事得罪他,影响自己未来的前途呢?再说了,生活中这样的弄虚作假随处可见,只要不损害到自己的利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算了嘛,谁都活得不容易,识时务者,才是俊杰。
但斯通纳偏偏就固执地选择不让那位学员通过,在他心中文学是神圣而又高贵的,绝对不能弄虚作假,使文学受到庸人之害。他觉得自己的努力虽然改变不了什么,但至少可以去尝试一下。
最后,戈登果然是一语中的,那位学员仍然留在博士班,而斯通纳则和劳曼克思明里暗里斗了一辈子,处处都受到排挤。
失败的婚姻
在密苏里大学的一次宴会上,斯通纳遇见了伊迪丝。伊迪丝是院长的远亲,还是个学生,每年都会来哥伦比亚拜访她的姨妈。
那时的伊迪丝才刚刚二十岁,苗条优雅,光彩照人。面对如此优秀的女孩子,斯通纳自然一眼就喜欢上了。
之后斯通纳时常来找伊迪丝, 和她一起谈天说地。但奇怪的是,伊迪丝从来只和他说自己的童年:母亲对她的监管很严,上学都是去私立的女子学院,闲暇之余还被母亲送去上各类辅导班,生活疲惫而又无奈。
而当斯通纳谈起自己的教书生活时,伊迪丝就会表现出一幅心不在焉的样子,很敷衍,她只希望斯通纳是一个倾听者。
在斯通纳看来,伊迪丝的倾诉,好像是对他发出一种求救的信号。于是没过多久,斯通纳便向伊迪丝求婚。伊迪丝为了逃离父母的监管,答应和斯通纳结婚。
所有的问题在结婚后开始暴露出来,伊迪丝感觉像是变了个人一样,跟斯通纳异常疏离,也从来不和斯通纳交谈什么。
开始时斯通纳以为是自己太笨拙了,所以才老是惹伊迪丝不开心。于是斯通纳就换着法子取悦她,没事给她买买小礼物啊,带她出去玩啊,开展聚会活动啊。
可一切的努力都是白费的,伊迪丝仍然表现得冷淡又敷衍。主动的次数多了,斯通纳也累了,明白只有一个人的努力,婚姻是无法幸福的。
所以结婚不到一个月,斯通纳只好承认自己的婚姻失败了。婚后的生活就这样平平淡淡的过着,他就已经不抱任何改善的希望了。
但他也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婚,尽管在伊迪丝回娘家的时候,他也想过要是伊迪丝永远都不回来了那该多好啊,可他就是没有行动,因为他内心还是渴望拥有一个家,尽管这个家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幸福。
之后他们的生活大概就是这样一幅图景:伊迪丝没事就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哭泣,或者是莫名其妙地朝斯通纳发脾气;而斯通纳则尽可能地减少待在家里的时间,周末就躲在自己的书房里研究学术。
结婚三年后,伊迪丝突然向斯通纳提出:要生个小孩。斯通纳显得很错愕,因为伊迪丝从来没和他商量过这事——结婚三年来,他们几乎没有什么交流。
但伊迪丝从来不管他的意见,每天斯通纳一回去,她就粗暴地把斯通纳拉上床为生育做准备。
几个月后,伊迪丝终于怀孕了,可同时她也变得越来越懒惰,每天就躺在床上什么事情也不干,所以斯通纳每天下班回来后还要包揽所有的家务,并为伊迪丝做饭。
孩子出生了,他们把她取名为格蕾丝。
孩子的降临并没有改变伊迪丝的生活,她依旧是每天卧床不起,从此斯通纳不仅要做家务,还要照顾两个无助的人,他不得不请个佣人一起照顾他们。
在格蕾丝一岁的时候,伊迪丝又想出了新花样:买一套房子,并擅自借了六千美元的贷款,斯通纳只好更加努力地工作来偿还贷款。
说起来,那段日子虽然疲惫,但斯通纳却觉得非常开心。因为他可以将自己无法对伊迪丝流露的感情向女儿流露。
虽然妻子不爱他,但至少女儿还很亲近他,甚至在那会儿,女儿就只认他,那份甜蜜真叫人沉醉不已。
可在格蕾丝六岁的时候,他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伊迪丝把格蕾丝粗暴地从他身边夺走,开始严格掌控格蕾丝的生活,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一一都被伊迪丝指定好了。
她甚至不允许格蕾丝和父亲亲近,美其名曰:“别打扰你父亲工作。”强迫格蕾丝走上一条她曾经走过的路——带她去上培训班,教她弹钢琴。可她忘记了,这也是她曾经最想逃离的路。
中间斯通纳也试图反抗过,他试图和伊迪丝讲道理,希望她不要把孩子逼得那么紧,但伊迪丝所做的决定向来是不允许别人反对的,而且她觉得自己的做法其实是为了孩子好。
从此,斯通纳和女儿的感情越来越疏远。
格蕾丝长大后,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和年轻时的伊迪丝一样漂亮,受人欢迎。
读大学时,她交了男朋友,故意让自己怀孕,因为这样就可以结婚,可以离开这个犹如监狱般的家,脱离母亲的控制。
可笑的是,伊迪丝和斯通纳结婚的理由也和格蕾丝的一模一样。
只是苦了斯通纳,只能和自己的女儿分居两地。
对于伊迪丝的种种做法,其实斯通纳心里很愤怒,但他从来不说。
是的,直到临死前,斯通纳也从来没有和伊迪丝吵过架,也没有想过和伊迪丝解决问题,一次也没有,更别说闹着离婚了。
不管伊迪丝怎么做,他就默默承受着,并且小心地克制着自己的感情,也不反抗。
唯一一次温柔的对抗发生在他四十三岁那年,他遇见了年轻的助教凯瑟琳。
她和年轻时的伊迪丝一样苗条优雅、也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凯瑟琳是继承了年轻版的伊迪丝。
所以凯瑟琳一下子就勾起了斯通纳青春年少时的记忆,让他的情感终于有了寄托。
但斯通纳性格里的克制不允许他发展婚外情,于是他只好尽全力帮助凯瑟琳改论文,做自己所能做的,将自己对伊迪丝的爱投射到她身上。
可如此认真的教授同样也吸引了凯瑟琳的目光。
不久后他们就秘密地在一起了,每天就是聊天、做爱,有时候就安静地呆在一起什么也不说,也不会觉得尴尬。
凯瑟琳曾对斯通纳说:“情欲和学问,全都有了,不是吗?”他们是彼此的灵魂伴侣。
他们放肆地拥抱、接吻,甚至想方设法地做一些更亲密的事。这段时光也成为了斯通纳心中最美好的回忆。
好景不长,学院传出了他俩的绯闻,他的老对头劳曼克思扬言要把凯瑟琳辞退。
迫于学校的压力,斯通纳想放弃自己的生活,带着凯瑟琳远走高飞,反正他的婚姻和事业都已经够失败了,离开还能获得真爱,从头再来又有何不可呢?
但转念一想,就算自己离开现在的生活,日子会好过一点,但他永远也不会安心,因为他还有家庭,即使不够美满,也不能放弃。
凯瑟琳只好主动递交辞呈,远走他乡,之后二人再无联系。
女儿和情人的离开让斯通纳迅速衰老,他头发开始变白,皱纹也开始加深,身体越来越不济,两条腿和胳膊不停地疼痛,他不得不去看医生。
医生说他患了癌症,没多少日子了。
当死亡的阴影笼罩来时,斯通纳比以前更加频繁地思考自己的一生,他不断地问自己:“面对失败的人生,你还期待些什么呢?”
因为生病的缘故,格蕾丝回到哥伦比亚来看望他,看着自己的父亲一生就这么过下去了,也忍不住问他:“我和妈妈——都让你很失望吧?”
但他的第一反应是:“噢,没有。”
因为他仍然记得初见伊迪丝的惊艳以及结婚前的一些甜蜜,虽然现在伊迪丝已经变了,也老了,但他还能从伊迪丝身上看到当初那个女孩的影子。
而对于自己的女儿格蕾丝,他仍然记得,在最开始的几年里女儿对他的亲近和喜爱,那些快乐的时光虽然都已经逝去,可他曾经拥有过,还可以用回忆来安慰自己,这就足够了。
学会满足,坚守自我,这就是斯通纳从自己失败的一生中所悟出的道理,也是这本书想告诉我们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不太顺利的,会经历许许多多的失败,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是历史上一颗小小的尘埃,只能羡慕别人,自嘲自己是佛系青年。
但如果把时间拉远来看,所谓的那些失败其实一点都不重要,甚至可以说是没有价值的。
因为比起我们的一生而言,失败在生活中占据的其实只是很小的一部分,所以与之相对的,生命的意义也不在于人生是否成功,关键在于过程和经历。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些都终将消散,只有经历才是独一无二的,也是所有的意义所在。
用史铁生的一句话来说就是:“生命的意义不在于你最终获得了什么,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淡然地欣赏旅途中的风景,不论苦与乐,手中抓的是好牌还是差牌,都全盘接受。”
面对不那么美好的人生,不去自怨自艾地抱怨,学会坦然地接受,心平气和一点,细心地捕捉生活中细微的美好,在“采菊东篱下”下,抬头看看远处的南山,也是面对平凡而失意的人生的最好态度吧。
或许不去刻意强求或者抱怨些什么的时候,你就会发现:生活其实挺美好的。
愿我们在未来都能坦然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文:羊子姑娘,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愿笔含情,努力前行。
文章存档:《斯通纳》读后感
系列文章:
《斯通纳》读后感 【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的故事,从中你可以看到自己的人生。】
《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在九年里经历了友情~两名好友其一长眠;经历了爱情~有心疾的爱人使婚姻变成坟墓】
《斯通纳》读后感 【斯通纳看似平凡的生活中,处处隐藏着危机】
《斯通纳》读后感 【中年的斯通纳遇到了真爱,这份爱会继续下去吗】
《斯通纳》读后感 【最让人惊讶却又意料之中的,莫过于格蕾丝的变化】
《斯通纳》读后感 【我也是一名斯通纳,过着平凡简单的生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斯通纳》读后感 【平淡中蕴含的,是更真实动人的力量】
《斯通纳》读后感 【每个人心里大概都曾有过诗意和远方,但随着时光的流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