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二十四个比利的时候,很惭愧,是因为潘玮柏的专辑……
2012年的时候,潘玮柏发了张专辑名字就是《二十四个比利》。当时的我沉溺于这种酷炫的音乐风格,之后又由专辑去了解同名书籍,从而了解到了曾经震惊世界的多重人格患者——史坦利·米利根。
我其实这本书买了很久了,但是一直没有读。最近因为心情比较复杂而且有些不开心,所以就觉得看看这本书说不定会要好一些。我买的就是下面这个2015年印刷的版本,整体上书的印刷质量很好,而且包装装潢也是用了心设计的。整体读下来,排版设计没有太大惊艳也没有大毛病,可以说是值得买的。
不过,这个腰封可能是我见过比较捞的那种了……里面说的改变电影《拥挤的房间》至于会不会上映暂时还不清楚。但是小李子现在这个年纪去演,可能有些过分了。毕竟书本里面的描述年龄段,主要是集中在了16岁到26岁。放在二十年前的话,由小李子去演的确很适合。
不过电影真的要付诸行动,找到一个年纪相符的能够有无敌演技的演员就成为了最大的难关。
关于比利的多重人格
比利,一个身体里面住了二十四个人格的人。如果不是因为犯下了令人震惊的连环抢劫强奸案,比利的多重人格可能这辈子都不会被世人知晓。
上个世纪因为美国俄亥俄州发生了连环抢劫强奸案件,最终警方通过受害人的描述重要找到了嫌疑犯——比利。但是在比利被逮捕的时候,警方却发现比利的反应十分反常,似乎他对于自己做过什么完全忘记了。
偶然间,比利的公派律师发现比利有的时候表现出十分高智商,而有的时候却显得智力不足。于是,在心理医生和律师的一同努力下,比利多重人格的秘密被发现了。在比利的身体中,除了比例本人,还有大家长规划所有人格出现与否的英伦腔的阿瑟、身体素质出众信仰工厂主义的斯拉夫人里根等等。当时被发现的人格一共有十个。
既然是多重人格的精神患者,所以比利对于自己的行为无法自如控制。一个人格站在了“聚光灯”下的时候,其他的人格对于灯光下的人格的行为并不能得知。所以,在医生律师和比利的不同人格进行访谈之后,就发现了所有的行为都并非同一种人格的行为。
但是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关于强奸一段的记忆,仍然无法填满。
之后,比利在送到更为专业的机构进行治疗的时候,医生在比利的身上发现了更多的隐藏人格。这些隐藏的人格因为曾经犯过一些很严重的错误,或者表现出来的是不符合阿瑟的要求,所以他们都被压制住了,不被允许出场。而阿瑟也称这些人格为“不受欢迎的人格”。
在治疗期间,医生考尔也试图将不同的人格进行融合,并且希望比利能够有更长的清醒时间。在进行融合之后,形成了第二十四种人格——“老师”。这个“老师”将很多人格地特点进行了结合,并且有了更加全面稳定的表现。
不过时至今日,对于比利最终的人格融合实际情况仍旧很难知晓。
这本书读起来很过瘾。第一段是从案发到破案再到审讯和治疗的过程,能够很快帮助读者进行整体把握。之后第二段就是讲述了比利的多重人格形成的原因和之后的发展直到强奸抢劫案件的发生。第三段就是对治疗后半段的继续描写,也是让人了解案件发生之后的比利。
而比利的多重人格也是因为童年的时候受到了继父鸡奸、虐待才慢慢形成的,而第一个分裂出来的人格就是四岁的小女孩克里斯汀。而这个克里斯汀的人格即便在比利长大了也还是维持在四岁小女孩的状态,这也让比利在很多时候可能会表现得比较呆小症。
读的整个过程,尤其是在“老师”讲述比利小时候的一些经历的时候,你会发现比利的一生真的很痛苦。他从小就受到虐待,在学校也很难树立自信,受到校园霸凌。而在自己的精神状态到了需要寻求医生帮助的时候,却还被世人歧视。
不光光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即便是现在,很多人的观念也是如此。面对那些有癌症的患者,大家都能够给予爱心。可是听说有人得了精神方面疾病,却像是听到了不干净的话一样,离得远远的。
精神疾病的患者也是受害者,他么对于自己的行为也很难进行控制。他们知道自己的行为如果给人造成痛苦的时候,自己也是痛苦的。就像是比利被逮捕的时候,他一个劲地道歉,虽然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
而在比利治疗的过程中,也是有许多社会舆论认为不应该给比利治疗,而应该直接关到监狱中。这种不理解和盲目仇视,或许才是让精神疾病患者不能够痊愈的根本原因吧。
或许花费一辈子,你也不会懂你自己。
我是河西学渣,下次聊,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