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与极其强势的领导政见不合怎么办
1.1 智伯与赵魏韩三家(Done,见上一篇)
1.2 齐湣王与陈举
齐湣(音:敏)王是谁?先看一下和他同时代的秦王:
这是秦昭襄王合纵连横的时代。有一部豆瓣评分9.3的电视剧《大秦帝国之纵横》描写的就是这个时代。秦国谋臣有张仪、犀首,武将有司马错、白起,还有传奇辅国太后芈八子。秦昭襄王基本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逼死楚怀王,逼得屈原投江;长平之战坑杀赵国士卒四十万,使赵武灵王苦心孤诣数年积累的战力尽毁,六国震恐;公元256年秦灭东西周,使历史进入秦纪元。
电视剧的人物时间线和历史记载不一样,但是也值得一看。右一一脸苦相的就是爱国诗人著名文学家屈原。
《周纪四》:周赧王27年,前288
“冬,十月,秦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苏代自燕来,齐王曰:“秦使魏冉致帝,子以为何如?”对曰:“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齐王从之,称帝二日而复归之。十二月,吕礼自齐入秦,秦王亦去帝复称王。“
翻译略,这段只是介绍一下时代背景。秦昭襄王曾约过齐湣王称帝一起攻打赵国,这已经说明了齐国当时在天下的地位。秦与赵魏韩楚四国接壤,齐与燕、赵、魏、宋、鲁接壤。
《中国历史地图集》到货了,感谢谭其骧先生和他们那一代的学者。红线是齐国,绿线是秦国,蓝紫线是宋国。这是我为了让你们看着更明确拿PPT画上去的,没描清楚的地方就凑合看吧。
周赧王29年,前286
宋有雀生湣于城之陬。史占之,曰:“吉。小而生巨,必霸天下。”宋康王喜,起兵灭滕;伐薛;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与齐、魏为敌国,乃愈自信其霸。欲霸之亟成,故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以示威服鬼神。为长夜之饮于室中,室中人呼万岁,则堂上之人应之,堂下之人又应之,门外之人又应之,以至于国中,无敢不呼万岁者。天下之人谓之“桀宋”。齐湣王起兵伐之,民散,城不守。宋王奔魏,死于温。
翻译略。这段连标点符号有197个字符,概括了宋康王波澜壮阔的一生。可能是宋康王性格使然,他身边的人显然净挑他喜欢听的说。“小而生巨,必霸天下”,这位管占卜的官员,真是想领导之所想,说领导之想说。他皇宫中的人、朝廷中的人、国中的居民,没有一个敢跟他说实话的。能做到这一步,也非常人之所能吧!天下人称宋康王为“桀宋”,那不可能只是因为他好大喜功,只是蠢一点,还无法和夏桀相提并论。估计宋康王杀人已经杀到无人敢劝谏的程度,天下人皆知他要亡国了,他自己却不知道。
周赧王30年,前285
“齐湣王既灭宋而骄,乃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狐咺正议,斫之檀衢,陈举直言,杀之东闾。燕昭王日夜抚循其人,益为富实,乃与乐毅谋伐齐。乐毅曰:“齐,霸国之馀业也。地大人众,未易独攻也。王必欲伐之。莫如约赵及楚、魏。”于是使乐毅约赵,别使使者连楚、魏,且令赵啖秦以伐齐之利。诸侯害齐王之骄暴,皆争合谋与燕伐齐。”
翻译:齐湣王灭了桀宋而日益骄傲,于是向南打楚国,向西打赵魏韩三国,并且想要夺东周君和西周君的封地而自立为天子。狐咺(音:宣)和他讲道理,被斩首在檀台大街上,陈举直言劝谏,被杀死在东门。燕昭王日夜勤政,理国治民,使国家日益富强,于是与乐毅商量要攻打齐国。乐毅说,“齐国,虽然不如以前了,但仍有霸国的基础在。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单独攻打不容易。大王您决定要攻打齐国的话,不如约上赵、楚、魏三国一起。”于是乐毅自己出使赵国,另外派了使者联合楚国和魏国,再让赵国和秦国讲明白攻齐之后怎么分地。各位诸侯都不喜欢齐王的骄傲和暴戾,都争相与燕国合谋伐齐。
“水满则溢”,齐湣王只灭了一个宋国,就已经满了。如果说人有多大志向,就有多大容量的话,也不很准确。秦王和齐王的志向一样,都是想吞并天下,灭东西周,自立为帝;而且秦王还把这个事情挑明了,和齐湣王一起玩过称帝。灭宋之前,苏代一个外臣的话,齐湣王也听得进去;灭宋之后,竟然自己的臣子劝谏就要杀人。齐湣王的格局就是这样了;一般这样的领导Ego都很大,就喜欢听阿谀奉承的话,这样他的Ego就会很舒适。这样的领导,初期什么业绩还没做出来时候,还能听得进去一些意见;等到他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绩,往往会把这些成绩归因于自己的英明神武,而看不到团队其他成员的才能和付出。如果在职场上,会表现得很喜欢take下属的credit;站在他的角度,他可能觉得自己不是在说谎,他真的觉得是自己有能力,下属和机器人差不多,只是在他的指挥下做一些换个人也能做的事情,所以他应该take这个credit。但另一方面,这种领导又很怕别人发现和质疑他的水平,所以就更不能容下反对意见;无论是善意的劝谏还是恶意的劝谏,是有道理的还是没道理的,只要是反对他的,就不行。因为这伤害了领导的Ego;越是这样,Ego就越脆弱,越脆弱,就反弹得越厉害。
一般到了这种状态,这个领导的职业生涯就到头了,他已经满了。你总是take 下属的credit,导致下属没有晋升空间,那么真正有能力的下属早晚会走,剩下那些老是不走的就都是围着你灌迷魂汤没什么能力跳槽的,你们就大家一起,慢慢变老,倒也很浪漫。
作为领导,要不断地进步,做更大的事业,重点不是要让天下人都认为你厉害,而是正确地归因,看明白事情的本质,知道团队里的谁起了什么作用,能让越来越厉害的人追随自己。
齐湣王的两个臣子,狐咺和陈举,狐咺可能是运气不好,他没发现领导已经起了变化,也可能是太爱宋国了,准备死谏,所以“正议”。陈举的劝谏如果发生在狐咺被杀之后就真的没有必要了,既然领导不想听劝谏,你就应该夸领导啊。如果你不想夸领导的话,那么你可以要求出使别国啊,或者你装病不朝啊。《资治通鉴》从周纪一看到汉纪十二,中间跨越三百年,凡是直臣,都没有一个有好下场。我能理解他们,因为这种直言敢谏的性格和我很像;一般这种人都是觉得,我这是为了你好,为了我们共同的事业着想,才和你说这番话的。殊不知听你这番话的人,当场就想杀了你。细细想来,就算是英明的领导,他听到“直言“的第一反应也是不开心的,因为领导的Ego受到了伤害,权威受到了挑战;这样的领导往往要自己想一下,才能明白,也许直言敢谏正是对面这个人的优点,这样的直臣是可以用的,出了什么事是可以信赖的——不过这样的领导是极少数。所以处于陈举的这个状态,眼看着领导要把团队往坑里带,最好先等其他性格更直更急的人提意见,之后看看领导的反应。领导要是想听,可以合适的时候,换个角度提出自己的意见;领导要是不想听,你就夸领导英明,自己赶紧换个坑得了。
宋国亡,是宋康王的国亡;宋国兴,是宋康王的国兴。和你陈举有什么关系?如果你陈举有本事,你到哪个诸侯国还不能混个一官半职了;你如果没本事,那你就更要阿谀奉承了,不然你看,在史书里,你就活了半句话。
下次再想劝领导,想一想宋康公和齐湣王;这样领导只能夸,不能劝,忍一忍,等到机会就跳槽吧。
1.3 齐湣王与苏秦
苏秦很厉害,是一个值得单独写一篇的人。司马迁为了给苏秦正名,特意在《史记-苏秦列传》和《史记-张仪列传》里说:
“苏秦兄弟三人,皆游说诸侯以显名,其术长于权变。而苏秦被反间以死,天下共笑之,讳学其术。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夫苏秦起闾阎,连六国从亲,此其智有过人者。吾故列其行事,次其时序,毋令独蒙恶声焉。”
——《史记– 苏秦列传》
“夫张仪之行事甚于苏秦,然世恶苏秦者,以其先死,而仪振暴其短以扶其说,成其衡道。要之,此两人真倾危之士哉!”
——《史记-张仪列传》
翻译:苏秦兄弟三人,都因游说诸侯而闻名,他们是专业的擅长权术的谋士。而苏秦在使反间记期间去世,(事情败露)被天下人笑,(因此)他的专业也没有人愿意继承。然而世间的很多关于苏秦的传闻,都是后人把类似的事情附会到他身上去的。苏秦出身贫寒,却能配六国相印推行合纵的联盟,这是他的智慧有过人之处。所以我按时间顺序写一下他的事迹,不想让他给后世只留下恶名。(《苏秦列传》)
张仪比苏秦更过分,但是世人都更讨厌苏秦,那是因为苏秦先死了,而张仪为了宣扬自己的主张而专挑苏秦的短处来说,以促成连横。总而言之,这一对师兄弟真是能倾邦覆国的人哪!”(《张仪列传》)
简言之,苏秦出道的时候游历了几个国家,都没得到诸侯王的赏识,后来是燕文侯先听了苏秦的合纵之说,并且给了苏秦第一笔车马费,让他继续游说其他国家,苏秦后来才发迹了。苏秦和燕文侯的夫人有私情,这位夫人生下了燕易王(这可都是司马迁亲自八卦出来的)。燕易王继位之后知道了这事儿,就对苏秦越发地好了;苏秦害怕会被燕易王杀,就请求出使齐国。(为什么害怕被杀?想想吕不韦,不得不佩服苏秦有先见之明……这古代可说不好燕易王到底是谁的儿子……)苏秦和燕易王说,我留在燕国帮不上太多,不如我到齐国去祸害一下他们。(“臣居燕不能使燕重,而在齐则燕必重。”燕王曰:“唯先生之所為。”)燕易王就假装降罪于苏秦,苏秦假装畏罪潜逃到齐国。齐湣王他爹齐宣王留他当客卿,不久齐宣王就去世了。
“齐宣王卒,湣王即位,说湣王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欲破敝齐而为燕。燕易王卒,燕哙立为王。其后齐大夫多与苏秦争宠者,而使人刺苏秦,不死,殊而走。齐王使人求贼,不得。苏秦且死,乃谓齐王曰:“臣即死,车裂臣以徇于市,曰‘苏秦为燕作乱于齐’,如此则臣之贼必得矣。”于是如其言,而杀苏秦者果自出,齐王因而诛之。燕闻之曰:“甚矣,齐之为苏生报仇也!”
苏秦既死,其事大泄。齐后闻之,乃恨怒燕。燕甚恐。”(《史记-苏秦列传》)
翻译:齐湣王继位,苏秦和他说,要厚葬齐宣王才能向天下人表明自己有多孝顺,要把宫室造得富丽堂皇、园林要造得特别大才能符合大国身份,这都是因为他想虚耗齐国的国力,为了燕国着想。燕易王死后立了燕王哙。之后齐国有很多士大夫与苏秦争宠,指使人刺杀苏秦,没成功,苏秦脱险逃走。齐王捉拿凶手,却破不了案。苏秦将死之际,和齐湣王说,臣死之后,在闹市车裂,就说‘苏秦是为了燕国而来祸害我们齐国的间谍’,这样就一定能捉拿到凶手了。于是就按他说的办了,主使刺杀苏秦的人果然自己承认了,齐湣王就把他杀了。燕国人听说了就说,齐国为苏先生报仇,手段也太狠辣了。
苏秦死后,他的很多事都泄露了。齐国听说了实情之后,就恨上了燕国。燕国很害怕。
苏秦劝齐湣王的话,和后世蔡京劝宋徽宗的话如出一辙;往铺张浪费、高调宣传了劝,这样领导就爱听。苏秦一句谎话也没说,就能把齐湣王坑了,临死时告诉齐湣王真相,齐湣王还杀了一个自己人为他报仇。这说明什么?说明齐湣王很喜欢苏秦。苏秦还做了什么其他的事坑齐国,司马迁没细写;不过有齐湣王这样的主君,做个奸臣真不难。苏秦是前284年去世的,晚于齐湣王灭宋。这说明什么,说明齐湣王灭宋、“南侵楚,西侵三晋,欲并二周,为天子”,这些事恐怕都是苏秦劝的,而且可能还出谋划策让齐湣王真打下来了几块地,把人都得罪了一遍。那些提了意见的忠臣,是齐湣王自己要杀的,还是苏秦劝了才杀的?燕昭王和乐毅于苏秦死的那年起兵,苏秦在世的时候,有没有和他们合谋?……这些事如果苏秦都没做,那么“其事大泄”,具体是什么事呢?
如果齐湣王做的这些败家的事都是苏秦劝的,那只能说明苏秦把齐湣王的Ego伺候的很好,已经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让领导得到一些小的实惠,却输了大的格局,以为自己步步为营,实际上却走向了败亡的道路。能把苏秦衬托得这么优秀,主要是齐湣王确实是这个类型的败家领导。苏秦这种劝法,在坑人上可谓没有什么风险,如果遇到一个英明的领导,他最多是这次不听你的,但是也不会觉得你有什么问题。劝领导高调宣传一点,抢地盘凶悍一点,领导也不会因此讨厌你。如果你劝了,领导不听,说明领导清醒,在清醒的领导手下,认真工作就行了;如果领导听了,那么你反而要注意了,领导糊涂,那你就多夸夸他。
周赧王31年,前284年
“燕王悉起兵,以乐毅为上将军。秦尉斯离帅师与三晋之师会之。赵王以相国印授乐毅,乐毅并将秦、魏、韩、赵之兵以伐齐。齐王悉国中之众以崐拒之,战于济西,齐师大败。剧辛曰:“齐大而燕小,赖诸侯之助以破其军,宜及时攻取其边城以自益,此长久之利也。今过而不攻,以深入为名,无损于齐,无益于燕而结深怨,后必悔之。”乐毅曰:“齐王伐功矜能,谋不逮下,废黜贤良,信任谄谀,政令戾虐,百姓怨怼。今军皆破亡,若因而乘之,其民必叛,祸乱内作,则齐可图也。若不遂乘之,待彼悔前之非,改过恤下而抚其民,则难虑也。”遂进军深入。齐人果大乱失度,王出走。乐毅入临淄,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燕王亲至济上劳军,行赏飨士;封乐毅为昌国君,遂使留徇齐城之未下者。
齐王出亡之卫,卫君辟宫舍之,称臣而共具。齐王不逊,卫人侵之。齐王去奔邹、鲁,有骄色;邹、鲁弗内,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为齐相。淖齿欲与燕分齐地,乃执王而数之曰:“千乘、博昌之间,方数百里,雨血沾衣,王知之乎?”曰:“知之。”“嬴、博之间,地坼及泉,王知之乎?”曰:“知之。”“有人当阙而哭者,求之不得,去则闻其声,王知之乎?”曰:“知之。”淖齿曰:“天雨血沾衣者,天以告也;地坼及泉者,地以告也;有人当阙而哭者,人以告也。天、地、人皆告矣,而王不知诫焉,何得无诛!”遂弑王于鼓里。”
……燕师乘胜长驱,齐城皆望风奔溃。……六月之间,下齐七十馀城,皆为郡县。”
翻译略。这段交代了齐湣王的结局,和宋康王差不多。亡国之君,自己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和他自己真实的形象往往差距很远,如何识别这种领导, 就看乐毅讲的那24个字就行了。齐湣王跑到卫、邹、鲁这三个小国,落难了求人,居然还“有骄色”,结果被带兵来救齐的楚使淖齿所杀;如果回忆一下上篇中提到的,田子方说”国君而骄人则失其国,大夫骄人而失其家”,可见司马温公谋篇布局之苦心。田子方说这句话到齐湣王被杀,这中间隔了119年了。
不过燕国终究没有能够吞并齐国。乐毅一下子把齐国打得只剩两个城攻不下来,要功高盖主了。前279年,也就是收了70多个城以后,燕昭王死了,他儿子燕惠王继位,不喜欢乐毅,君臣离心,再加上齐国也有高人。于是齐国又复国了。这段在第二个话题那部分再细说。
(读完《资治通鉴》和《史记》中与苏秦相关的内容,很难理解为什么苏秦这么帮燕国,毕竟齐国更强大。幸好有了司马迁的八卦,我个人觉得这一切可能就容易理解了……不过,总觉得这段《史记》的时间线有点乱,和《资治通鉴》的记载有点对不上,具体哪对不上……我今天累了,改天再研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