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是怎样撑起民国教育的?
史飞翔
1912年1月5日,经孙中山提名蔡元培被南京临时政府任命为教育总长。南北议和后,蔡元培蝉联教育总长,成为中华民国史上第一任教育总长。上任伊始,蔡元培向孙中山询问教育部办公场所,结果却被告知:“此须汝自行寻觅,我不能管也。”于是赤手空拳的蔡元培只得坐着人力车踯躅里巷寻觅办公地点。后来幸亏时任江苏都督府内务司长的马相伯帮忙,将南京碑亭巷内务司楼上的三间房借给蔡元培做办公室,这便是中华民国的首个“教育部”。蔡元培“亲诣大总统领印,白巾咫尺,裹一方寸物,乘人力车往返”,一时成为民国开国史上的趣话。
在创建教育部的过程中,蔡元培坚持“勤俭”原则,为事择人,不设冗员。当时南京临时政府其它各部人员多至百余人,惟教育部连缮写者在内仅30余人。开始时仅有蒋维乔及会计两人,后来连同次长景耀月,司长袁希涛、夏曾佑,部员许寿裳、鲁迅等,也只有三十余人(后定编为七十余人)。部员津贴上自总长下至录事,不分等级,每月一律30元。整个教育部开支,每月仅及千元,但工作效率却出奇地高,部员各负其责、各司其事,“绝无官署意味”。在这个“诸事简陋,惟务实际”的教育部,蔡元培尽管前后只当了6个月的总长,但却在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体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从而开启了我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先河。
1927年4月,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央设立“中华民国大学院”,以取代原来的教育部总揽全国学术及教育行政事宜。6月17日,南京国民政府特命蔡元培为中华民国大学院院长。与当年任教育总长一样,这次蔡元培仍然是一切从头开始。为了给大学院找到一个合适的办公地点,蔡元培再次跑遍了南京的大街小巷。好不容易选中了清同治年间由明代朝天宫改建而成的江宁学府旧址,无奈房舍年久失修,实在难以为继,不得已只好放弃。经过一番地毯式的搜求之后,蔡元培最终将目光落在了成贤街。适逢国民党中央党部腾出了所占用的原江苏省司法局的办公楼,于是蔡元培便将这里移作大学院的办公地。集贤街背靠鸡鸣山,上有鸡鸣寺,每日晨钟暮鼓,真正是“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在大学院院长任上蔡元培同样坚持“简政”原则。按照大学院组织法,大学院最高咨询决策机构是大学委员会。蔡元培本着“以学者为行政之指导,以学术化代官僚化”的主导思想选聘胡适、蒋梦麟、朱家骅、李石曾等人为委员。大学院具体办事机构仅设“秘书处”和“教育行政处。秘书处由大学院秘书长许寿裳兼任,教育行政处聘杨杏佛为处长。作为大学院最主要的业务部门,教育行政处仅下设:高等教育、普通教育、社会教育、文化事业教育四个组。各组组长都是学有所长,在学术界有影响、有建树的专家。
1927年12月22日,蔡元培与时任建设部部长的孙科联名向国民政府提交了“教育经费独立案”,提出“所有各省学校专款及各种教育附税,暨一切教育收入,永远悉数拨归教育机关保管,实行教育会计独立制度”,“教育经费与军政各费完全划分,经济分开,金融巩固,全国教育永无废弛停顿之虞”。
蔡元培自己勒紧裤腰带、勤俭办学,但却竭尽全力保证国家教育经费的落实,这种高风亮节的精神,实在值得钦佩。
史飞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