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小结

2018上半年读书总结本来是抱着给大家分享好书的心态写的,尽量保持客观评价,结果到最后越写越主观了。学习太紧张了,读得书不是很多,列的书目全是完全自主选择阅读、和考试半点关系没有的。上半年重要考试太多,很多时间在忙活读教辅啊课本啊和各学科的辅助阅读书目,这些书就没进来了,像《全球通史》什么的。估计下一步读书应该主要集中在现代艺术和历史方面,自从了解艺术史了以后发现现代艺术真是个宝,自己很多有了很久的在现实里不被认可的想法在现代艺术史里居然都有人实践过了?!

01

弗雷德·克莱纳等 《加德纳艺术通史》

从史前艺术到21世纪,严谨细致、内容全面,偏学术且较厚,可以作为工具书/教科书用,用主要脉络串起具体作品分析。如果打算当消遣通篇读对刚接触艺术史的人来说略有难度。但是其实讲得还蛮有意思的,大概有点像小时候读的百科全书?可以跳读,挑感兴趣的地方读就行。排版很舒服,大大提升了可读性。但目前国内的译本只是翻译了西方部分,所以在20世纪受东方艺术和非洲艺术的影响那部分可能略难理解,如果想读含有非西方艺术内容的话,得靠读英文原版了。

2

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

艺术史很经典的老书了,基本是了解西方艺术史的必读书目。脉络清晰、语言简洁,涉及的专业作品具体分析不多,与单纯理论性很强地讲事实和流派比起来,这本书更强调各文化间的发展和影响,而且书内有附上彩印作品图在阅读时方便对应,适合入门。不过一个学艺术史的朋友告诉我这里面不少观点有点过时。

3

贡培兹《现代艺术150年》

论如何用单口相声讲现代艺术史。可读性极强,自己的现代艺术史入坑书。作为非专业书籍来说讲现代艺术讲得比较透彻了,而且能带来不少使你忍不住在边缘做批注的灵感。现代艺术不再是不可理解的符号,而是一场探讨自我意义的游戏。个人非常喜欢贡培兹对罗斯科的解读,虽然是沿着传统的解读罗斯科作品中的情绪内涵的大方向走,但提供了理解罗斯科这个人包括他后来自杀的一个独特视角。最好对艺术脉络有基本了解后再读,书里脉络较模糊,各流派发展的介绍多少有点断层感,让读者产生一种进入20世纪后艺术越抽象越好的错觉

4
鲁迅《随感录》

是可以读到热泪盈眶的书。这本书的总结写了几次都删了,自己的语言太软弱,写不出对鲁迅先生万分之一的敬仰。读完那天自己在随笔本里写了一句“清教徒式的虔诚与野火般的热烈。”

一段读这本书时的摘抄,是四十一里的:

所以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倘若有了炬火,出了太阳,我们自然心悦诚服的消失,不但毫无不平,而且还要随喜赞美这炬火或太阳;因为他照了人类,连我都在内。

我又愿中国青年都只是向上走,不必理会这冷笑和暗箭。尼采说:“真的,人是一个浊流。应该是海了,能容这浊流使他干净。

“咄,我教你们超人:这便是海,在他这里,能容下你们的大侮蔑。”(《札拉图如是说》的《序言》第三节)

纵令不过一洼浅水,也可以学学大海;横竖都是水,可以相通。几粒石子,任他们暗地里掷来;几滴秽水,任他们从背后泼来就是了。

这还算不到“大侮蔑”——因为大侮蔑也须有胆力。

5

特兰斯特罗默《早晨与入口》

我到目前为止最喜欢的诗人。

意象太新奇了,而且善用通感,文字充满弹性的诗性,像从树叶上滴下的露水在草尖上弹跳一下后化进泥土里。字里行间充满一种跳跃但富有重量又近乎“灵魂出窍”的自由感。而且读他的诗仿佛坠入虚空,你失去了任何空间时间概念,仅仅被奇诡的意象包围,走到意识的尽头。会让我想起诸如达利关于时间的某些作品的感觉吧……

特兰斯特罗默喜欢音乐。找一些瑞典语读原诗的音频听就会发现他的诗歌音乐性非常强而且优美。

之前读过董继平翻译的,万和董的译本对比过,万的译本在音律上更贴近原诗,文本上也更遵从原文,但有时会因为太受原文语法等束缚显得略拖沓。总之个人更喜欢万之的译本,不过有朋友告诉我北岛也译过几首而且译的不错,但自己没找到啦……感兴趣的也许可以找一下?

06

雨果《悲惨世界》

跟我比较熟的朋友都知道我有多喜欢《悲惨世界》啦。要是写的话恐怕两三千字打不住。我也不知道这是第几遍读这本书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么喜欢,如果非要说的话我觉得这里面是淋漓尽致地写透了我觉得生而为人最重要的两点吧:爱与自由。不过说实话读得越多越不敢细想,想得胸口疼。尤其是革命前那份厚重的热烈,不忍心读。从一开始写社会环境写ABC们的身世就已经阴沉沉的感到注定失败,但这些小男孩们不知道,然后你再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热烈地憧憬和准备,一步步地、坚定地、天真地把自己送入一座充满曙光的坟墓。革命前夜,小诗人热安带着大家在破旧的小酒馆里读情诗——“你的年纪 我年纪 合起来 四十也到不了”。自己读得情绪崩溃,他们还只是浪漫天真的小男孩们啊,有着包裹不住的率真可爱,却要天真地为了现在不存在、将来也不会存在的美好世界献身。还有和安灼拉有关的希腊神话隐喻、格朗泰尔的酒鬼精神等等。就是这样,把一切美好展现给你,然后再生生给你揉碎,可又不是那种凛冽的痛,你只觉得心里空荡荡的悲伤,但不沮丧。

冉阿让、沙威、德纳第、爱潘妮、珂赛特、马吕斯、安灼拉……有龌龊小人,也有崇高之人,也有墙头草,但我对他们都无法讨厌起来。生而为人,谁的人生不是部悲喜剧?

雨果曾说过“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真美好啊。奉献、崇高、天真、热烈这些字眼,也许正因为现实的残酷,自己才在书中放肆地去爱、去景仰、去追随。现实的稀缺,更显理想的可贵。

现在每到6月5号都会别着三色花,纪念那群从未存在过、但比存在过更深远的人儿们。

7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
Mark Haddon

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在去上海看戏的火车上匆匆翻完的,之所以这么着急,是因为要看的戏是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是本不厚的儿童小说,中文叫《深夜小狗神秘事件》,故事情节也很简单,轻松有趣,讲了一个自闭症儿童视角的故事。没有特别难理解的主题,简而言之是一个和成长、天赋、家庭、爱、失去有关的故事。每个差异化的个体需要被尊重、被理解。个人感觉大概各年龄的人应该都能从中找到共鸣的老少咸宜的书? 放心,没有落入有人病了或死了然后小孩突然良心发现这种成长主题小说的俗套的。

自己读的时候共鸣感很强烈,数次哭得上不来气。

8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这本书注定讲了一个反常理的故事。五十五个城市加上忽必烈与马克波罗的对话把全书谱成了一支奏鸣曲。书中各个部分相对独立的同时又交织构成一个整体,每一个城市有各样的特点但又紧紧关联。写作不再制造一个悬念、描绘一个时代或讲述一个故事,而是抛弃了这些赘余的尘土尝试剥离事物的本质:创造一个结构。 卡尔维诺的笔下,人们日常生活的城市被试图剥离,每一次抽出一方面的核心要素,把这些要素加以强化,创造出一个新的城市,众多新城市交织又反过来映射日常生活的复杂城市。随着城市的发展,一切也愈加充满了荒诞性,或许是暗指着城市膨胀下本我的最终暴露?

正如书里所讲的语言永远充满欺骗性,卡尔维诺在全书里尽量避免文字带来的确定的意义,而是把读者丢进一个美而漂浮的状态里,企图探讨存在的边界。文字携带声音和图像,但不再是一定要与表意的符号链接,而是作为一个个单纯的形状碎片,作为一个个乐曲中的音符,,拼接到一起完成文章的精炼严谨的结构之舞,至于文字携带的意义,则需要读者自行捕捉定义,或许来自于客观世界中尚未表达而且尚无合适词语表达的部分。最终这种虚幻的文字引向的是对存在的质疑——旅途的质疑、时间的质疑、城市的质疑、人的质疑。我们以什么来定义自身的存在?现在的所感不过是无数过去的经验碎片拼装而成和决定的,某种含义上来讲,即刻/当下充满不定性和不可知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我的读书小结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