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君子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对工作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接近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并向他学习,纠正自己的缺点,就可以称得上是好学了。”
放眼当下的社会,这可真是挺高的要求。芸芸众生,绝大多数都在食求饱,居求安,敏于言而懒于事,即使还能喜欢有道有学问的人,却未必愿意真正接近他,“离得太远,够不着”,更别说学习了。比如《论语》流传了几千年,每个人更是从小学就开始接触,但真正愿意潜心修习的人少之又少。
食色性也,对美味、豪宅、安逸的追求深深地刻在人类的基因之中,想要与自我的生物本能做对抗,着实得花一番功夫。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有多少人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会因为一辈子珍馐美味、锦衣豪宅满足而去呢?多半还是会悔恨有太多重要的事情没有去做,没有体现出自我的价值,说得多,做得少。人毕竟是意义动物。西方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
1.生理需要:个人生存的基本需要。如吃、喝、住处。
2.安全需要: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要: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
4.尊重需要: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
5.自我实现的需要: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人终究需要更高层次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因而孔子他老人家所言也不失为一条捷径,让我们在食不饱,居未安时,还能够潜心做事,并且不抱怨,少发牢骚,道在其中矣。万一做不到,找一个好的老师和榜样,有样学样也不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即使最后还是没有活成自己心目中理想的样子,“可谓好学也已”。
“好学”在孔子眼中算是相当不错的评价了,想必那时他就已经倡导“终身学习”。“不学礼,无以立”,何止是“礼”,在这样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方方面面的知识技能都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停止学习的人无异于等着被社会淘汰,“自寻死路”。很多人对学习深恶痛绝,大抵是儿时受了父母的逼迫和误导,产生了误解和偏见。
我认识的一个心理学督导,年近古稀,还热衷学习古典文学、音律、博弈论等各种有意思的知识,且乐在其中,每次见到她,整个人由内而外散发出的光彩和活力,深深地感染着与她接触的人。跟着她学习,应该算是“就有道而正焉”了。
这样一看,孔子所提的要求也并不是很高,多内观自我,反省体察,还是有很多可以做到的。
第28期下周有目标,我们一起多做少说,向心目中的榜样学习靠拢。加油!共勉。
图片
图片
-END-
乐途高歌
【微信号】WangLe52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