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摘抄 -活着时,只要有蓝天

有些人没有更高的要求,活着时,只要有蓝天,便会说:“这够了”;他们沉湎于奇异的幻想,崇拜大自然,漠视善与恶;他们瞻仰宇宙,对人类漠不关心,不理解既然可以在树下沉思,为什么还要操心这些人饿了,那些人渴了,这个穷人冬天没有衣裳,那个小孩患了淋巴性脊椎弯曲,这些人睡的是破床,住的是阁楼,那些人关在地牢里,姑娘们衣不遮体,索索发抖;他们心境恬静,冷酷无情,心满意足。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只满足于无限。他们对有限漠不关心,而有限承认博爱,这是人类的极大需要。他们对有限不闻不问,而有限承认进步,这是一个崇高的任务。对于无限和有限,即神和人结合所产生的不确定,他们同样也看不到。只要面对无限,他们就笑容满面。那已不是快乐,而是心醉神迷。沉溺其中,便是他们的生活。对他们而言,人类的历史不过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宇宙万物不包容于历史之中,真正的宇宙万物存在于历史之外,何必为人类这件琐事操心呢?人类可能在受苦,可是你看,金牛星座的那颗红星升起来了!我对母亲没有奶水,婴儿濒临死亡一无所知,可你好好瞧瞧杉树断面在显微镜下显示的玫瑰形奇妙图像。你拿最美的花边同这图像比一比!这些思想家忘记了对人类的爱。他们沉湎于黄道十二宫,就看不见孩子在啼哭。上帝遮住了他们的灵魂。这是由一群既渺小又伟大的人组成的大家庭。贺拉斯是其中一员,歌德是其中一员,拉封登也可算一个。他们是无限世界中的非凡的利己主义者,是人类痛苦无动于衷的旁观者。晴天时,他们看不见尼禄,因为太阳遮住了火刑柴堆;他们看着有人被斩首,却偏要在里面寻找光的效应;他们听不见呼喊声,嚎哭声,喘息声,丧钟声;在他们看来,既然有五月,就一切太平,只要头顶上有彩云,就心满意足,决心永远快乐,直至天体的光辉穷竭,鸟儿的歌声消失。
这些人既光辉灿烂,又暗淡无光。他们并不觉得自己可怜。其实他们是一群可怜虫。不会哭的人,是看不见的。对他们既要钦佩,也要怜悯,正如对眉毛底下不长眼睛,额头中间有颗星星,既是黑夜,又是白昼的人,既要表示怜悯,又要表示敬佩一样。

《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潘丽珍(译)


精彩点评:

1,雨果这里批评“思想家忘记了对人类的爱”,他在《九三年》把”爱”看作是比”理性”更高的东西:”l’un vient de l’homme, l’autre de plus haut”。这是浪漫主义运动对启蒙主义的矫正,但我觉得有些矫枉过正了。理性和爱同样重要,也可以并存。没有理性控制的博爱是盲目的,理智孕育下的爱更长久

2,雨果的人道主义显然不是“盲目的”。雨果这里的批判不是浪漫主义立场,而是他的人道主义。

3,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应该和我们有关。

4,哲学家只是在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

5,“人类痛苦无动于衷的旁观者”,啊,我感觉我是这样的。痛苦的人和事我看过太多了,似乎除了转发微博我并未他们做过任何

6,看得到国家政体群体东方西方杀戮强大经济政治,看不到具体的人,看不到眼皮子底下与自己同样的生命在痛苦叹息煎熬经历磨难。

7,活着就是要拼命,不能让悲伤的命运把我们拖入泥潭 ——《时间的针脚》 玛丽亚·杜埃尼亚斯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悲惨世界》摘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