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莎士比亚从未存在过,他问道,这个世界的面貌和今天的现状会大不相同吗?文明的进展是否取决于伟大的人物?现在普通人的命运,是否要比古埃及法老王时代人们的命运好一点?然而,他又思忖,普通人的命运,是否就是我们借以衡量文明程度的标准呢?也许并非如此。或许最伟大美好的文明,有赖于一个奴隶阶级的存在。
艾德琳·弗吉尼亚·伍尔芙(Adeline Virginia Woolf)
《到灯塔去》(To the Lighthouse)
译者:瞿世镜|上海译文出版社
精彩点评:
1,在存在和历史问题上主观和客观总是共同发挥作用
2,482世纪是贫富差距相对悬殊的世纪之一…社会上存在一个有闲阶层,他们会追求极致精美的生活方式、文化和艺术的极大发展。只要位于方程另一端的社会底层不至于饿死,只要有闲阶层在享受特权的时候不至于完全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只要他们的文化倾向不至于腐朽透顶,永恒时空… — 阿西莫夫,永恒的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