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读完了这两本姊妹篇,《一个人的朝圣Ⅰ》《一个人的朝圣Ⅱ(奎妮的情歌)》,越发觉得这本书里面有自己的影子,它更像是我精神的归属。
男主角哈罗德因为昔日好友的一封信,开启了他漫长的跋涉。他坚信,在信件的那端,奎妮会一直活着,而且一定能够发生奇迹好起来,因为自己是在用朝圣的跋涉为她祈祷,为她祝福啊。所以,奎妮一定要活着,自己一定要一步步地走过去,再难也要走到她那里去。
从日出走到星星悬空,从晴日走到风雨交加,从一个人走到一群人再到一个人,从犹豫摇摆到坚定不移,从举步维艰走到步伐有力……627英里,87天的漫长徒步,他终于来到了昔日工作伙伴那里。可是奎妮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尾声,她被病痛折磨得痛苦不堪。哈罗德看着病已深重的奎妮,自己也痛苦到手足无措,他转身把自己特意带来的那块石英挂到了窗户上,内心获得一份宁静。
人在优柔寡断的起步阶段,别人的一句鼓励,可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加油站的那个女孩说:“你总要积极点……你一定要有信念。反正我是这么想的,不能光靠吃药什么的。你一定要相信那个人能好起来。人的大脑里有太多的东西我们不明白,但是你想想,如果有信念,你就一定能把事情做成。”所以,哈罗德走了下去,一直走了下去。
从一个人走到两个人,再到一大群人,又到有媒体参与。这成了一件多么吸引眼球的事情,全社会都在关注这件对常人来说不可思议的事情。
可是,热闹之后,总要归于平静;繁华之后,难免落寞。耐不住辛苦的人,已经达到了某种目的的人,陆续离开,而哈罗德还要一个人坚持走下去。
“有些路啊,还是要一个人走!”脑海中不由得浮上来这句话,放到男主角哈罗德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撇开了一大群人的闹闹哄哄,避开了媒体相机的咔嚓闪光,他发现,寂寞之中独自前行,这才是自己出发的最初目的。
627英里的路程,他真的就走了下来!87天经历了什么?65岁的哈罗德,松垮垮的肉变得结实了,犹豫的心变得坚定了,迷茫的生活变得明晰了,他的内心也变得强大起来:
一路之上,他居然发现了往日被忽略掉的迷人风景。
歇脚处的主人向他倾诉,他知道了更多人内心都有着不同的凄楚,不只他一个是伤心的人。
他与妻子相互依靠,渐渐走出丧子之痛,妻子最后也走出了窗帘的遮挡。
这两本书在艺术处理上极为巧妙的构思,让人甚是喜欢。哈罗德一边走一边回忆往昔,内心特别饱满,双线并进,让人赞叹。
风餐露宿,风吹雨打。前进中,他又回忆工作的点滴,与单位老板纳比尔有关,像打破小丑雕塑;与工作伙伴奎妮有关,在柜子里初识奎尼,后来就成了两人一起去完成一些外出的工作;甚至迷路了,要一起徒步去寻找出路。
回忆生活的点滴,儿子戴维是怎样拒绝与自己交流;自己又是如何掩饰儿子吸毒的事情,他要瞒着妻子不让她知道,可是他不知道,妻子早已经知道了。
妻子铁定戴维的死与哈罗德有关,甚至在责问他为何在儿子小时候漂向急流的时候,自己还蹲下身子解鞋带。后来,妻子搬出了主卧,一遍遍地打扫家里的卫生,让自己忙碌起来,只为了摆脱儿子去世的阴影。甚至,她还会经常与儿子对话。
第二部书的巧妙,在于写出了奎妮这一大群人的等待。书中写出了这一特殊群体——晚期癌症患者——的无限等待。他们的生命都只剩很短很短的旅程,但是他们都与奎妮一起等待哈罗德的到来,这已经成了一件很神圣很庄严很重要的事情:制作条幅,装饰信件墙……他们在无限憧憬中过活宝贵的每一天。
在第二部中,很少写到病痛折磨下的人们,却以不同的方式写着这些人的别离,“椅子空了”“病床换人了”“送葬的亲人”……
深沉有内涵的语言。
看着这些人的坚强乐观,对生活的留恋,对明天的渴求,我一点点地触摸着自己的内心。
我也曾给自己拟订了无数个奋斗目标,我也曾幻想着自己实现目标的欢欣鼓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却会被困难压垮当工作量激增,当索求无法实现,当我心中的伊甸园遭受了冰雹和暴雪的袭击,我也会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我的动摇,我的怯懦都让我无比的疲惫,真有停步不前甚至放弃的念头。
想想看,谁会是加油站的那个女孩?谁会告诉我“走下去,你一定可以”?当没有这个人告诉我这句话的时候,我真的能做到像哈罗德那样走下去,即使脚跟肿胀,即使踉踉跄跄,即使命悬一线。我会吗?
面对生活的不如意,我会像奎妮和她的病友们那样,依然要涂指甲油,依然要唱歌、听音乐,还要斗个嘴,还要追求美丽的爱情吗?我会吗?我无数次地问自己。
我又联想到了上个月读的《摆渡人》:“谁会是你生命长河的摆渡人?”“自己!”
希望我能够带一颗虔诚的心,踏上前行的路。面对困难的时候告诉我自己,活着就不要放弃梦想,即使朝圣途中只剩下我自己,也要矢志不移地走下去。因为前方有梦,脚下有路,心中有力。《一个人的朝圣》,我精神的归属,让我找到那份亲切的熟悉感。对,就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