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读书笔记

1

中华史第五卷,历史走进了春秋战国时代。血与火相涤荡,野性与活力并存。旧制度和秩序难以维持,终将土崩瓦解。王权时代的结束,霸权时代的帷幕拉开。五侯争霸,七雄崛起,诸子纷争,异彩纷呈。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群星辉映的浪漫时代。

2

我们知道,郑庄公是春秋最早的雄主,后才有齐桓和晋文。作为西周最后一个封国,郑立国不过半个世纪。然而在他掌权的四十三年间,郑却崛起为中原第一大国。东周王室能够存活,主要靠着晋和郑,后来晋国分裂,自顾不暇,楚国兴起,南方不保。周王室的藩篱,就只剩下郑和虢。周、郑度过短暂的蜜月期后,彼此利益冲突渐甚。长葛之战周桓王败退,标志着周天下开始土崩瓦解。从天子到诸侯再到大夫,所有的政治力量都将在激烈的动荡中重新洗牌,并诞生出新的国家制度。这个漫长的过程从春秋一直延续到战国。

3

五侯争霸首先要讲的便是齐国。齐国为何强大,源于一人:管仲。大家都知道,管仲与小白的故事。管仲原本是齐襄公弟弟公子纠的师傅。子纠的师傅还有召忽,小白的师傅则是鲍叔牙。子纠和小白是兄弟,管仲和鲍叔牙是朋友。鲍叔牙早就看出齐襄公做事荒唐,齐国必有内乱,便提前护送小白去了莒国,公子纠则在内乱后逃到了鲁国。后来篡位的公孙无知死于非命,齐国出现权力真空。于是,鲍叔牙陪着小白,召忽和管仲护着子纠,回国争夺君位。还在鲁国任命的管仲奉命刺杀小白,偏偏射中腰带,也因此成就一段佳话。

小白回国即位为齐桓公。齐国进入了新的时代。他不但不记管仲那一箭之仇,反倒委以重任。管仲也不负厚望,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四个方面厉行改革,终于让齐大国崛起,一举成就了桓公的霸业。

4

管仲的政治策略,是先安内后攘外,先定国后称霸。治国方略,则是全国一盘棋,先区分士农工商,再区分国都郊野。国都住士和工商,郊野住农。但无论是士,还是农工商,都必须严格按照行业和身份居住,不能杂居,也不能迁徙和变更职业。这就叫“作内政而寄军令”,是管仲最重要的政策。

显然,这是一种保甲制度,也是一种军国主义,是不折不扣的霸道。尤其是不准人民自由迁徙和变更职业,很明显是在侵犯人权。但桓公既然要成就霸业,当然只能讲霸道。人道也好,王道也罢,都只能束之高阁。至于如何发展经济,充实战备,开展外交,便都不过技术问题了。

管仲的制度改革是划时代的,所以孔子也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头散发,衣襟往左边开,变成野蛮人了!

5

五侯其二是楚国,楚人原是蛮夷,非华夏正宗,确又是如何强大的呢?成王是楚国的第三个王。之前,有他的祖父武王,以及父亲文王。楚国的基业,就是他们祖孙三代创下的。至于成王本人,在位四十六年,亲眼看着齐桓和晋文相继称霸,宋襄和秦穆跃跃欲试,自己也当仁不让地积极参与。召陵之盟,与齐桓公分庭抗礼的是他;城濮之战,与晋文公一决雌雄的也是他;绑架宋襄公,又在第二年把宋军打得满地找牙的,还是他。春秋前期的争霸,处处都有他的痕迹和影子。

晋,是楚的死对头。晋国维持霸权之难,就在于有楚。楚像是插队进来的五霸,跟齐桓公争霸的是他们,跟晋文公争霸的也是他们。所以,无论于情于理,于义于利,晋都应该抗楚援宋。邲之战是一个转折点。一方面,楚国成就了霸业。今后的历史,将是晋楚继续争霸。另一方面,则是晋国开始联吴,楚国开始联越。晋与楚是对手,吴与越是世仇。他们的背后,又有齐与秦。齐国常常帮助晋国,秦国则往往帮助楚国。齐助晋,秦助楚,结果是培养出两个大霸国。晋联吴,楚联越,结果是培养出两个小霸主: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的故事想必都耳熟能详。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常常被当作励志的案例口口相传。然而这是可疑的。不但《左传》和《国语》均无记载,就连司马迁也只说了尝胆,没说卧薪。范蠡“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便从此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名言,用在勾践身上或勾践的这个时代再合适不过。

6

易中天说,齐桓的争霸,其实是“不争之霸”。真正的争霸,是晋楚两国,那才是一部春秋史的主旋律。其间,包括宋襄公的图霸业,秦穆公的霸西戎,都不过小插曲。春秋时期有条件、有资格、有能力争霸的邦国,不是五个,而是四个,即齐、楚、秦、晋。其中,晋国又最霸道。从文公创霸,襄公继霸,到厉公复霸,悼公定霸,霸权二字始终不离晋国,伴随他们走完春秋。

齐桓、晋文、秦穆,都在北方;楚庄、阖闾、勾践,都在南方,都是蛮夷。因此春秋的争霸可以分为两段,前半段是北方的时代,后半段是南方的时代。春秋诸霸有三个特点。第一,除晋国外,都不姓姬。齐姓姜,宋姓子,秦姓嬴,楚姓芈。吴号称姓姬,越号称姓姒,其实无姓。第二,除晋和宋在中国(中原)外,其余都在边缘。齐在东夷,秦在西戎,楚在南蛮,吴和越在百越。第三,称霸的顺序,是先黄河后长江。具体地说,是先在黄河下游(齐),然后黄河中游(晋和宋),然后黄河上游(秦),然后长江中游(楚),最后长江下游(吴和越)。这一百年间的历史,又可以分为晋国主霸、晋衰楚强、晋楚相争、晋霸复兴、晋楚共霸五个阶段。

7

至此,春秋开始过渡到战国。春秋战国本不是连续的时代,中间隔了好几十年,这段时间礼坏乐崩,不尊王,也不攘夷,只争霸。争霸,就不可能温良恭俭让,就不能墨守成规。先是周王室日薄西山,后是晋公室土崩瓦解,各种政治力量都在春风秋雨中重新博弈。首先是子产的政改,作封洫、作丘赋和铸刑鼎。同时鲁国政变,政权落入三家大夫,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然后便是田陈氏夺取了齐国政权;赵、魏、韩瓜分了晋国。晋国灭亡,战国开始了。

易中天形容春秋的战争更像是竞技体育,讲究外交礼仪和游戏规则,包括不斩来使、不鼓不成列、不重伤、不逐北、不擒二毛等等。诸侯们宣战的目的,则主要是炫耀武力,吓唬对方,拉帮结派,争当霸主。最卑鄙的动机,也不过掠夺财富和扩张势力。然而在战国,一场战争打几个月,是很正常的。杀人上万,也稀松平常。比如秦国,从献公到嬴政,大规模歼敌的战争十五次,敌方死亡总人数一百零二万八千。其中最惨绝人寰的,是秦将白起在伊阙之战斩敌首级二十四万,在长平之战活埋降卒四十万。至于屠城这样的野蛮行径,也是战国的发明。

易中天指出,从夏到秦,名号在不断变更,性质也在不断变革。大体上说,是夏方国,商伯国,西周侯国,春秋公国,战国王国,秦汉帝国。方国就是部落国家,伯国则是部落国家联盟成员国。这时,国家形态还不成熟,无所谓主权。西周建立特殊的国家联盟,成员国即侯国。但诸侯国系周王所封,所以又叫封国或邦国。侯国是没有独立主权的。变成公国,就有了半独立主权;变成王国,则有完全的独立主权。当年威烈王册封三晋,周安王册封田和,其实是给自己签署了死刑判决书。这死刑判决,是给封建制度的,也是给邦国时代的,更是给周天子的。

8

秦在战国七雄中并非突出的一个,至少比起齐、晋差得远。秦又为什么能后发制人呢?因为商鞅。能在优胜劣汰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是商鞅的政治体制改革起了极大作用,它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句话:废领主制,行地主制;废封建制,行郡县制;废世袭制,行任命制。这种新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国内的资源和财富,最大限度地激发民众的生产潜力和战斗勇气,并保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集体性格,从而横行霸道,一统天下。

商鞅被杀五年后,张仪入秦,苏秦则担任了六国纵约长。以此为标志,士阶层的各色人等纷纷登场,兴风作浪,出将入相,搅得周天寒彻。合纵连横开始了。

什么是合纵连横? 合纵,就是燕、齐、赵、魏、韩、楚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西方的强秦。由于六国都在太行山以东,所以叫“山东六国”;他们的联合战线或统一战线从北到南纵向合成,所以叫“合纵”。六国与秦相比,土地大五倍,兵力多十倍。如果坚持合纵,秦的野心就无法实现,国际和平也就有了保障。连横,就是秦与六国一家一家地单独结盟,从西向东连成六条横线。

合纵连横就是张仪和苏秦里应外合的杰作。苏秦敢赌,张仪会骗,两人利用国际关系大发横财,将那些利欲熏心的国王玩弄于股掌之间。因为张仪和苏秦本就是同学,曾经一起拜在鬼谷先生门下学习权术与权谋,可想鬼谷先生是何等不世出的人才。

9

战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易中天认为是赌徒的时代,是趋利的时代,是无德的时代。如果把春秋和战国比作人,那么,春秋是贵族,战国是平民;春秋是君子,战国是小人;春秋是英雄,战国是赌棍。只不过,战国的赌棍往往也有血气和血性,甚至同时也是豪侠。豪侠之赌,即为豪赌。那一份豪情和侠义,依然令人神往,让人心仪。

何况就算华夏正宗,也无法抗拒三大变革:第一,土地国有,按户籍授予小农并征收赋税;第二,诸侯兼并,国土和子民不再分封;第三,中央集权,卿大夫和地方官由国王任命。也就是说,井田制废,授田制立;封建制废,郡县制立;世卿制废,官僚制立。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一切都变了。社会生活、文化心理和意识形态,岂能不变?

结语

春秋战国加起来五百年,充满矛盾的时代:民众水深火热,士人备受尊崇;社会动荡不安,学术空前繁荣;道德普遍滑坡,思想充分自由。中华史上最黑暗最痛苦的动乱年代,变成了思想文化的黄金时代。且看第六卷《百家争鸣》。

易中天有句话讲的好,一部好的史书,史观是不能没有的,那是灵魂;史识是不能没有的,那是骨骼;史料是不能没有的,那是血肉;史感也是不能没有的,那是神采。没有神采就没有魅力,历史也就仍然是手术台上的木乃伊。

附录:第五卷大事年表

上 春秋

公元前722年(鲁隐公元年),郑庄公灭共叔段,春秋开始。

公元前718年(鲁隐公五年),曲沃庄伯联合郑、邢伐翼,周桓王令虢公伐曲沃,立哀侯于翼。晋国事始见于《左传》。

公元前709年(鲁桓公三年),曲沃武公伐翼,韩氏始祖韩万驾驭戎车。

公元前706年(鲁桓公六年),楚武王侵随。

公元前705年(鲁桓公七年),曲沃武公诱杀晋君小子侯,次年春灭翼,周桓王另立哀侯庄弟于晋(今山西省太原市)。

公元前701年(鲁桓公十一年),郑庄公卒。

公元前694年(鲁桓公十八年),鲁桓公被杀。

公元前685年(鲁庄公九年),齐桓公立。

公元前679年(鲁庄公十五年),齐桓公始霸。

公元前678年(鲁庄公十六年),王令曲沃武公以一军为晋侯。

公元前676年(鲁庄公十八年),晋献公即位。

公元前672年(鲁庄公二十二年),陈公子完奔齐,是为田陈氏始祖。

公元前669年(鲁庄公二十五年),晋献公尽杀桓叔、庄伯之后。

公元前662年(鲁庄公三十二年),鲁庆父杀公子般,立公子启,是为鲁闵公。

公元前660年(鲁闵公二年),鲁庆父杀闵公,季友立公子申,是为鲁僖公。晋献公命太子申生伐狄。

公元前657年(鲁僖公三年),楚成王伐郑。

公元前656年(鲁僖公四年),齐楚召陵之盟。骊姬逼死晋太子申生。

公元前651年(鲁僖公九年),葵丘之会,齐桓公称霸;晋献公去世,晋惠公即位,宋襄公即位。

公元前643年(鲁僖公十七年),齐桓公去世。

公元前639年(鲁僖公二十一年),宋襄公被楚军俘虏,图霸失败。

公元前638年(鲁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战,宋襄公战败受伤。

公元前637年(鲁僖公二十三年),宋襄公去世,晋惠公去世,晋怀公即位。

公元前636年(鲁僖公二十四年),秦穆公送晋文公回国即位,杀晋怀公。宋成公到楚国朝见楚成王。王子带叛乱,东周京城被狄人攻破,周襄王避难郑国。

公元前635年(鲁僖公二十五年),晋文公出兵勤王,杀王子带,送周襄王复国。

公元前634年(鲁僖公二十六年),宋国“叛楚即晋”。

公元前633年(鲁僖公二十七年),楚成王联合陈、蔡、郑、许四国军队围宋。

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晋楚城濮之战,晋文践土之盟,晋文公称霸。

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晋文公联合秦国伐郑,叔詹和烛之武救郑,秦撤军,秦晋开始有裂痕。

公元前628年(鲁僖公三十二年),晋文公去世。

公元前627年(鲁僖公三十三年),秦穆公欲袭郑,弦高救之。秦军灭滑。晋军联合姜戎击秦,虏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葬晋文公。

公元前626年(鲁文公元年),楚商臣弑其君父成王,自立为君,是为楚穆王。

公元前625年(鲁文公二年),秦晋彭衙之战,秦败。

公元前624年(鲁文公三年),秦穆公伐晋,胜。

公元前623年(鲁文公四年),秦穆公征服西戎,遂霸西戎。

公元前621年(鲁文公六年),秦穆公去世,秦康公即位。晋襄公去世,晋灵公即位。

公元前613年(鲁文公十四年),楚庄王立。

公元前607年(鲁宣公二年),晋灵公被杀。

公元前605年(鲁宣公四年),郑灵公被杀。

公元前599年(鲁宣公十年),陈灵公因夏姬故,被杀。

公元前598年(鲁宣公十一年),楚庄王伐陈,掳夏姬。

公元前597年(鲁宣公十二年),春,楚庄王伐郑,郑国投降。夏,晋楚邲之战。

公元前595-前594年(鲁宣公十四至十五年),楚庄王围宋。宋死战后降。鲁、宋、郑、陈诸国皆从楚,楚霸业成。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十五年),鲁国初税亩。

公元前590年(鲁成公元年),鲁国作丘甲。

公元前584年(鲁成公七年),巫臣使吴,教吴以车战及外交,并联晋伐楚。吴国崛起,其国名始见于《春秋》,其君主始见于《左传》。

公元前583年(鲁成公八年),晋灭赵氏,后复封赵武。

公元前575年(鲁成公十六年),晋楚鄢陵之战。

公元前565年(鲁襄公八年),郑伐蔡。

公元前562年(鲁襄公十一年),鲁国作三军,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分公室而各有其一。

公元前546年(鲁襄公二十七年),弭兵大会,晋楚争当盟主,楚人先歃血。

公元前543年(鲁襄公三十年),郑国上卿授权子产执政。

公元前541年(鲁昭公元年),楚国令尹子围弑君即位,是为楚灵王。

公元前538年(鲁昭公四年),楚灵王称霸,郑子产作丘赋。

公元前537年(鲁昭公五年),鲁舍中军,卑公室,公室再次为三桓瓜分。楚伐吴,越随楚,此为越人第一次出现在史册。

公元前536年(鲁昭公六年),郑子产铸刑鼎。

公元前534年(鲁昭公八年),楚灵王灭陈。

公元前531年(鲁昭公十一年),楚灵王杀蔡灵公,灭蔡,杀蔡国太子祭祀社神。

公元前529年(鲁昭公十三年),楚国内乱,灵王自杀,陈、蔡复国。晋昭公与齐、鲁、刘、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小邾盟会于平丘。晋合诸侯止于此。

公元前522年(鲁昭公二十年),子产卒,孔子称其为“古之遗爱”。

公元前517年(鲁昭公二十五年),鲁昭公伐季孙氏,败,流亡国外。

公元前516年(鲁昭公二十六年),楚平王卒,楚昭王立。

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吴公子光杀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

公元前513年(鲁昭公二十九年),晋国铸刑鼎,孔子称“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公元前510年(鲁昭公三十二年),吴始用兵于越。

公元前506年(鲁定公四年),吴王阖闾伐楚,五战五胜,入郢都,楚昭王逃亡,阖闾称霸。

公元前505年(鲁定公五年),鲁国阳虎政变。

公元前497年(鲁定公十三年),范、中行攻赵,知、韩、魏救之。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吴越槜李之战。吴王阖闾受伤身亡,吴王夫差继位。越国国君名始见于《左传》。

公元前494年(鲁哀公元年),吴越夫椒之战,吴王夫差差一点灭亡越国。

公元前493年(鲁哀公二年),赵鞅大败救援范氏和中行氏的郑军,范氏和中行氏败局已定。

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越军攻入吴都。

公元前481年(鲁哀公十四年),田恒杀齐简公,立齐平公,田陈氏实际上代齐。

公元前480年(鲁哀公十五年),子路战死。

公元前479年(鲁哀公十六年),孔子去世。《春秋》止于此年。

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十七年),楚惠王灭陈。

公元前476年(鲁哀公十九年),《史记·六国年表》开始。

公元前475年(鲁哀公二十年),越王勾践围吴。

公元前473年(鲁哀公二十二年),吴王夫差自尽,吴亡,勾践称霸。

公元前468年(鲁哀公二十七年),鲁哀公奔越,投靠勾践。《左传》止于此年。

公元前458年(鲁悼公十年),赵、知、韩、魏四家尽分范氏和中行氏之地,知氏得地最多。

下 战国

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灭知。

公元前447年,楚惠王灭蔡。

公元前445年,楚惠王灭杞。

公元前440年,周考王封其弟于河南,称西周桓公。

公元前431年,楚简王灭莒。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赵襄子侄孙赵籍、魏桓子之孙魏斯、韩康子之孙韩虔为诸侯,赵、魏、韩建国。《资治通鉴》开始。

公元前391年,齐国大夫田和迁齐康公于海上,食一城。

公元前386年,田和被周安王册封为诸侯。

公元前379年,齐康公卒,姜齐彻底灭亡。齐威王立。

公元前376年,晋靖公被废,晋亡。

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

公元前369年,魏惠王立。

公元前367年,周威公少子争立,即位于巩,称东周惠公。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招贤,商鞅入秦,次年变法。

公元前346年,卫自贬为侯,臣服于三晋。

公元前341年,齐韩马陵之战,孙膑大败庞涓。

公元前340年,商鞅大败魏公子卬。魏惠王悔不用商鞅。商鞅受封为商君。

公元前338年,秦惠王杀商鞅。

公元前336年,孟子见魏惠王。

公元前334年,越王无彊伐楚兵败身亡,越国臣服于楚。

公元前333年,张仪入秦,苏秦任纵约长,合纵连横开始。

公元前332年,秦联合齐、魏伐赵,纵约解除。

公元前328年,张仪相秦。

公元前325年,秦惠王称王。

公元前321年,齐郭靖君田婴卒,子田文继位为孟尝君,开养士风气之先。

公元前320年,卫更贬号为君。

公元前318年,宋称王。

公元前316年,苏秦卒。

公元前314年,周赧王立,周王室分裂为东西周。齐宣王向孟子问政。

公元前313年,张仪用欺骗手段让楚怀王与齐绝交。

公元前309年,张仪卒。

公元前299年,楚怀王被骗入秦,遭软禁。

公元前298年,赵王封其弟为平原君。

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灭中山。楚怀王病逝于秦。

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称西帝,尊齐王为东帝,不久又取消帝号,仍称王。

公元前286年,齐闵王灭宋。

公元前279年,秦赵渑池之会,蔺相如相赵王。

公元前276年,魏王封其弟为信陵君。

公元前262年,楚王封黄歇为春申君。

公元前256年,秦昭襄王灭西周国,楚考烈王灭鲁。

公元前254年,卫沦为魏国附庸。

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卒,孝文王继位。

公元前250年,秦孝文王卒,庄襄王继位。

公元前249年,秦庄襄王灭东周国,周亡。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卒,嬴政继位,吕不韦被尊为相国,号称仲父。

公元前241年,卫沦为秦国附庸。

公元前237年,吕不韦罢相,秦下逐客令,后因李斯而收回成命。

公元前235年,吕不韦被秦王嬴政逼迫自杀。

公元前230年,秦灭韩。

公元前228年,秦灭赵。

公元前225年,秦灭魏。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

公元前222年,秦灭燕。

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天下一统,始皇称帝。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First Year

天添书香阁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易中天中华史(第五卷)-从春秋到战国》读书笔记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