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格瓦拉传》和《摩托日记》观后感 :读切·格瓦拉

让我们忠于理想,让我们面对现实。——切·格瓦拉
看完《切·格瓦拉传》和《摩托日记》后感触颇深,但心中五味杂陈不知道说些什么好,一位化身为图腾的人,共产主义的殉道者,在我心中有的就是对他的敬仰。简单的说一些,先看的《摩托日记》就先说说它,这是一本切·格瓦拉在大学求学期间和朋友阿尔维托·格拉纳多骑着“大力神”(一辆老掉牙的诺顿500)横穿拉丁美洲时写的日记。青年的格瓦拉(这时候他还没有成为切,切是革命时期人们对他的称呼,他的原名为埃内斯托·格瓦拉,后面称为埃内斯托·切·格瓦拉)有着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大无畏的冒险精神,这也是在以后的革命生涯里他能够在游击战中游刃有余的品质之一。当然穷游拉美时格瓦拉还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会加入革命想着解放全拉美,但正是由于这次旅行,革命的种子在格瓦拉心中扎下了根。这次旅行中他接触了大多数生活在拉丁美洲的底层人民,他的思想超越了自己作为阿根廷国民的局限性,他有了一种泛拉美的思想,萌生了解放全拉美的信念,他后面的革命能取得成功也和这次旅行有着莫大的关系,他对拉美人民各阶层的了解正如同毛主席当年考察湖南,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等文章有着相似的地方,格瓦拉后面的游击战理论也深受毛主席的影响。当他看到拉美底层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中时,学医的他觉得医学就不了社会的病。旅行结束,他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后毅然的加入革命。
他的革命思想在《摩托日记》中没有出现,但他的思想早已超脱原本的自己,他也在末尾说到,“写下这些文字的人再次踏上阿根廷土地的那一刻早已经离我们远去,对这些文字进行整理和润色的这个人,也就是我,早已不再是曾经的那个我。”格瓦拉的伟大就要从他的革命生涯说起,他也成了切·格瓦拉。读了这本《切·格瓦拉传》全面的了解了切的一生,这本传记的可靠性不是我需要了解的范畴,我只说我从书中看到的想法。切的生命很短暂,仅39年,但他的这本传记有400多页,这也说明他的整个人生的丰富多彩,文章很丰富,值得仔细拜读,我就从结局入手说点我的个人感想。
切·格瓦拉的一生如此辉煌离不开菲德尔·卡斯特罗,这位主宰古巴40多年,对抗了11任美国总统,被CIA刺杀600多次仍活到90岁,充满争议的伟人。切·格瓦拉成就了卡斯特罗,老卡也成就了切。在那个大多数人为了一口饭而顾不得仁义道德的年代,切本可以作为医学博士在阿根廷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他放弃了,这也是伟人们和咱们普通人的区别,他看到了人间疾苦,他接受了共产主义,加入了为之奋斗一生的革命,他想解放整个拉丁美洲,让拉美大陆脱离美帝的控制。当他认识菲德尔·卡斯特罗后,毫不犹豫加入他的队伍,进入古巴开始了革命。从“格拉玛号”登陆时的一条船82名战士,到首次战役后只剩下12位勇士开始打游击战,再到最后夺得政权解放整个古巴,期间的艰辛无法想象,对读者来说就是一些文字,而对每个革命战士,每个文字的记录下都是一次生与死的经历。在面临种种外部的军事斗争和内部的权力矛盾,他用自己坚定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的信仰支撑他度过每一个困难。古巴解放了,在全美洲的封锁下,甚至面临美帝入侵时,他促成了古巴导弹危机,从危险边缘拉回了古巴,可惜的是,短谋的赫鲁晓夫太愚蠢,错过了在美帝喉咙里插根刺的最好机会。古巴革命成功后,当切激进和理想的共产主义思想和各路政客的利益不符时,他毅然辞去古巴的一切职位,退出古巴籍,并宣称自己以后行为与古巴无关。切重新奔赴战场,为了心中的共产主义斗争到底,先是去了非洲指导革命,带领游击队,后重新回到拉美,在玻利维亚进行革命,最后被CIA捕杀,直到被杀时,他还坚信革命肯定会成功,只是他看不到了。当然很多人说他的输出革命行动不理智、太理想、太激进,输出革命思想很对,但输出革命行动争议很大,可我们要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来看待,咱们当时的口号也是解放全人类,国际歌到现在我们也要唱,作为共产党员的我更没有资格评价切想着解放拉美的对与错,我可以肯定的说,他的立场和信仰没有丝毫不对。切自己也说:“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人是理想主义者,总是想着一些不着边际的事情,但我要第一万次的说:是的我们就是这样的人。”
一个纯粹的共产主义战士,没有自己的私利,一切为了信仰,古巴的成功他本可以名留青史,荣耀一生,可他选择了人迹罕至的一条路,并为之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正如卡斯特罗所说“切是一个不属于我们这个时代而属于人来未来的楷模,他的行动没有一丝污点!”切走了,但他战胜了死亡,化身图腾,永远年轻着,成了无数年轻人心中的偶像,永远活在每一个想要实现共产主义的人心中。
哲学家萨特说:“切·格瓦拉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完美的人’”。的确,切是一位纯粹的,理想的浪漫主义者,并将自己的伟大理想付诸行动。他活着是个谜,死了成了全世界无数人眼中的偶像,20世纪最具魅力却又不为人知的历史人物。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切·格瓦拉传》和《摩托日记》观后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