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长篇小说也能很快读完,如果拿出整块时间来读,一天就差不多了吧。反正我读围城是几个睡前的片段+一晚上+路上读完的。可能作者写这本书用了2年,而读者却只用几个小时就读完了,这对作者来说,是不是不公平呢?
围城这个作品有点被拔高了,也有点被贬低了。
拔高是因为它并没有那么好,我也是现在才开始以作者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之前呢,看书看的是故事情节,看的是内容,现在呢,考虑的是作者的构思,作者的语言运用,以及作者的审美高不高。
钱钟书描绘是他那个阶层的人物,我理解的,其实是比我高很多层次的知识分子阶层,这个阶层,跟我爷爷辈的,我很难理解到,因为我爷爷是农民从军从医,并没有什么特别高深的文化,何况,现在我都没有出过留学的机会,而我爷爷辈的方鸿渐却可以出国游学深造,我们的经济和境遇相差了好几辈子。
当然,虽然这些都是虚构的,但是也不妨碍写实的虚构主义。
大学从教是真的,海外游学是真的,放在现在就是各种高大上。虽然那个时代我没有看过,但是离我并不遥远。这让我更加对现代的文学作品感兴趣了,我要去看看琅琊榜、看看欢乐颂、看看各种被翻拍成电视剧的小说是怎么构思的,我看看他们的文笔好不好,刻薄不刻薄,肤浅不肤浅,是不是跟我一个水平,还是比我高很多。我也要对比一下,钱钟书的文笔,到底是好的,还是不好的。
还有,我对近代的著作感兴趣了,比如严歌苓,比如张爱玲,琼瑶我小时就看过了,确实比较玛丽苏,不够写实,我更爱写实的作品,因为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我看完了这些作品,我要想一下,如果我写小说,我该怎么写?采取什么风格?我很少写对话,很少能够推进人物情节的发展,我只会自述,所以我要好好学习,以后当一个可以写书的上班族。
想想就很开心。我是一个有理想的人。
方鸿渐这个人物其实很真实,也很狼狈,人生遇到各种人,女人,男人,不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也不确定自己能做什么,稀里糊涂的进入了婚姻这座所谓的围城而难以潇洒的活着。
我何尝不是一样,狼狈的前半生,遇到各种人,因为不自知,因为没有定见,被各种人欺骗,各种吃亏,但是这何尝不是就是我注定的人生呢?因为缺少,所以需要。因为没有,所以会扑上去。有时候出身就能决定命运了,这就是我的destiny。
想一想,钱钟书的这本书其实跟小别离,裸婚时代啊,很类似,只是时代不同,但都是婚后的狗血生活,碎碎的家庭关系和柴米油盐组成了现在的婚姻生活,跟理想中的爱情,确实不一样,那为什么这本书成为经典,而裸婚时代这些却没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