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双雪涛
文丨bird
在一篇刊登在《人物周刊》的访问中,双雪涛的日常创作习惯和自我要求可见一斑:
“小说家的职业性除了规律写作外,他的作品是不是好活儿,是不是有职业的水准同样是一个重要的判断依据。锻造叙述,洗净尘垢,压紧命运,如同训练一个肥胖的食客变成一个瘦削的士兵。不停地修改。‘朴素’是准绳,‘写时那些自以为机灵的比喻,那些自以为含义丰富的场景,有时候一个动词就可以更好,所以十几天主要是寻找词语,卸掉粉底和唇彩。’”
在银行上班的双雪涛,陪伴他的只有一千多本电子书供工作之余消遣。一位朋友给他带来一个台湾写作奖的活动消息,看到奖金够买沈阳的首付,开始动笔创作。据他说是“并没构思,一路写下来。人对自己的兴趣不需要太多的构思。这个故事不算完美,主要是不太圆融,有点拧巴。当时迷恋村上春树,追求趣味,有时过头,有点轻浮。但是现在回头读,有些段落会令自己发笑,那是一种刚刚写作,对一切文字的安排都感到好奇的时候,竟也写出了一些现在无论如何也写不出来的局部。
这是一部关于朋友和爱人的小说。就像是在最寒冷的冬日我在驿站升起一炉火,几人围炉而坐,烤着地瓜聊着闲话,心里又都知道,明早还要远行。”
东北的小说家带有他们特别的气质。文字抛去口语上的随性和粗野,显得洗练而直接。而人也带着不圆滑的气质,拧巴,率性,还有那特别的无尽的寒冷的气息。
最动人的是,双雪涛特别向村上春树学习,作为一个职业小说家,无法一心二用只在银行下班的夜间才回归小说家的身份。而是辞了职,像村上一样,以准确的时间表严格要求自己的每日创作作息。
“像小说家一样存在,而不是别的什么玩意,单纯的身份在现代社会好像有点不合时宜,但是恐怕是我唯一能向往的虚荣。”–双雪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