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犯错的母亲

从事教育这么多年,接触过无数孩子的母亲。这中间,有一位母亲留给了我极深的印象。

我在南方工作的时候,班里有一个韩国的孩子。刚来那段时间,大概因为背井离乡,语言不通,生活不惯,他经常显得郁郁寡欢。这样,虽然他是一个很坚强、很理智的孩子,但有时也会发脾气。他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有修养、守传统的女性,虽然她文化水平很高,会三四门外语,而且家庭殷富,但看不出一点许多有钱的家长身上的傲慢无礼和盛气凌人,在老师面前,显得极为谦和、恭敬。可惜她不会汉语,我的英语水平又极差,所以,每次她来探望孩子,与她交流的,主要还是带我班课的英语老师,我只有微笑着在旁边陪伴的份儿。

有一次,她与英语老师坐在一起交谈,我在倾力地配合,而孩子,就站在母亲的身边。不知为什么,那个孩子忽然又哭又闹起来,哭声很大,涕泪滂沱,叫声很高,声惊四座,语速很快,听不懂的词句脱口而出。可应该还是出于严厉的家教,哪怕情绪有点失控,他还是没有其他出格的行为,哭得那么伤心,居然还能笔直地站立。如果按照一般同样优秀的母亲的做法,肯定是先把孩子安抚一下,然后继续和老师交流。但令我惊讶的是,自始至终,那个美丽的母亲的脸色都没有丝毫变化:她对孩子的哭闹根本就是置若罔闻,仿佛没有任何事情发生,仿佛他就不存在,仍然漾着淡淡的笑容与老师一如既往地说话,神态、动作、语气没有点滴改变,甚至在那么长的时间里没有掉头看那孩子一眼。

以那样的母亲的素养,估计那个孩子在事后也不会遭到太重的惩罚——她一定理解孩子的孤寂和无助,但一顿严肃的训话却是难免的:你不应该毫无顾忌地哭闹,你那样做是没有教养的体现,而在那样的场合里,你的所作所为,更是不尊重母亲的脸面的表现……

从一个韩国母亲的身上,我看到的是过去我们中国众多女性拥有的教育品质。这种品质,与文化水平、家庭贫富、身份地位关系不是那么大,作为一种文化,它就流荡在清新温软的空气中,受过那样的空气濡染的妇女,一旦成为母亲,就自然地尊崇自己的心性,而表现出与之相契合的教育行为来。不用倾心思考,不用矫饰装伪,怎么合适,就怎么来,效果却很理想。其实,令人最为怀念的教育气氛就在这里:时代的风气和影响,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散发出来那么一两点,便流泻着扑鼻的花香,而从中走出来的人,则毫无例外地沾着些许芬芳。

那个韩国母亲处理孩子当面犯的错误的方法,在以往是极其普遍的。儒家思想,要求女性要“温柔敦厚”,要节制自己,要深沉含蓄,拥有这种气质的女性,不论做什么事,都带着这种教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自然,也流露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比如,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据胡适回忆,他的母亲对他管束很严,但难能可贵的是,“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越是这样,胡适越惧怕她的母亲,他犯了错,只要母亲对他一望,他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眠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犯的事小可也是犯,但胡适的母亲却有着教育孩子必需的耐心,事情一定是要处理的,不能习焉不管,但有时稍微拖延一下,可能效果更好。犯的事大,那是必须郑重处罚的,而她做的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先“关了房门”,甚至不论怎样的重罚,都不允许儿子哭泣,因为“她教训儿子不是藉(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胡适最后的这句总结在教育孩子方面真的很重要:母亲教育孩子,是为了让他改正错误,让他学好,这是目的,除此而外的都是手段;母亲是在教育孩子,这是中心,不是为了出气让自己心里舒畅;这件事情,绝对没有必要让别人知道,这不但涉及到自己的尊严,同样涉及到孩子的尊严,一个没有了尊严的孩子,你怎么教育都不会有什么效果。这种处理孩子犯错的方式,与前面那位韩国母亲所采取的,是一致的。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作家莫言的身上。莫言说他有一件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的时候,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对于这件事,莫言的母亲当时也没有说什么。等到莫言放学回家之后,他竟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为这事儿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他,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直指儿子心灵深处的话:“儿子,你让娘丢了脸。”如果在事情发生的同时,母亲果断地矫正儿子的行为呢?那肯定会让儿子下不了台,或许还会招来那位买菜老人对他人品的质疑和责骂,那种伤害,对一个孩子就大了。“年青人犯了错,上帝都可以原谅”,在从小就注重对品质的教育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能犯多大错误?相比犯错,如何处理更为重要;处理不当,往往才是影响终身的大错。

所有这样的教育方法,都是一种呵护,一种对孩子自尊和耻辱感的呵护。没有了自尊和耻辱感的人,不但不会尊重他人,也不会尊重自己,做人做事极容易突破底线。而毁灭孩子自尊和耻辱感的最直接做法,就是将他的错误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别人的面为孩子的不争气痛哭流涕,众目睽睽之下数落惩罚他,本意大概是想刺激孩子,让他幡然悔悟,导致的结果却是让他极度惶恐,极度难堪,没法逃避,随之生出的就是强烈的不满和愤恨。经常这样,孩子的自尊就泯灭了,对耻辱也就不敏感了。哪怕不走向反面,也会对母亲的处理方式漠然置之,视若无睹,长此以往,内心升起的,只有冷漠。

问题是,就我所见,现在这样的母亲越来越多了。受时代风潮的影响,我们的许多母亲,身上都携带着为她自己所觉察不到的一种浓烈的焦虑和躁动,碰到一起,就谈孩子学习,学习好的,不自觉地带上一种炫耀,学习不好的,深沉一些的就沉默不语,焦躁不安的就语无伦次地开始发泄。前些天,去指导一个马上要参加高考的孩子,其实,在我的眼里,她的母亲还是蛮有文化、蛮有素质的。但一旦涉及到孩子的学习问题,就变得极为不淡定了。当着我的面,也当着孩子的面,几次三番地说孩子这不行,那不行,甚至表示出担心孩子考不上一本的想法。而那个孩子,则一脸的木然。好像说的是别人的孩子——她可能早就习惯于那样的说教了。别人在不断地说自己的不是,而自己却无所谓,这还算正常吗?令人忧虑的事情却在于,这种现象如今普遍到了让人见怪不怪的程度。

教育孩子,最重要的,还是心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不是由受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其实,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孩子的缺点,也就等于暴露了自己教育方面的无能,那样做,更多丢的,是作为母亲自己的脸面。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面对孩子犯错的母亲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