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畅读姐
《霍乱时期的爱情》的美妙在于,你可以真的把这个故事当做爱情故事,但也可以再上升一度,当做一个爱情哲学,如果再升一度,简直可以把它看成作者对于拉丁美洲的殖民历史做的一个拟人化的讲述。
1.爱情故事
毋庸置疑,在全书过半之时,我几次感动于阿里萨对费尔明娜的爱,尽管我鄙视阿里萨,但我不能无视他对费尔明娜的爱情。阿里萨周旋于众多的寡妇,或者勾引已婚妇女,最后甚至迷惑了一个14岁的幼女,并且他把这一切都归于对费尔明娜的爱而不得。
对于阿里萨我很想爆粗口:迷惑幼女终致对方自杀,我呸!勾引已婚少妇,致使少妇被杀,我呸!与寡妇保持长久的关系,却最终“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我呸!这样一个男人,一直在讨论爱情,一直在重申忠诚,我呸!
对于阿里萨我又有点感动:五十一年了,他终于跟费尔明娜恢复了通信。
这场坚持,完全能够把读者迷惑——我们那么轻易的就原谅了这五十年里的一切荒唐!
或许,我们的价值判断就是这么可笑,当结局回到正轨,我们便不再纠结过程的荒谬。
特别是,阿里萨最后的那句:一生一世。当我们找到了梦想中的结尾,之前的千帆过尽都成了云烟。
2.哲学讨论
“一个世纪前,人们毁掉了我和这个可怜男人的生活,因为我们太年轻;现在,他们又想在我们身上故伎重施,因为我们太老了。”
“真无法相信,经历了那么多的吵闹与厌烦,这许多年竟还能感到幸福,见鬼,我都不知道那到底是不是爱情。”费尔明娜的这两句话,把整部小说引到了哲学范畴。
她评论了自己的两段爱情——灵性之爱与世俗之爱。
灵性之爱——阿里萨——想象中的爱
阿里萨与费尔明娜的第一次互许终身和第二次的互许终身,中间间隔了五十三年。这五十三年刚好把柴米油盐都剔除了,把性剔除了,把子女剔除了,把家族剔除了,把父母剔除了,于是,我明白了一件事:作者为什么要让阿里萨经历无数女人,因为作者想把一切干扰爱情的因素都清除掉。五十三年可以清除一切世俗干扰——利益,子女,家庭,父母,但五十三不一定能清除性吸引力,作者设置了阿里萨半生的猎艳经历,于是费尔明娜和阿里萨之间不再有性的吸引——不再有任何爱情之外的因素。
然而,世间不会有这样纯粹的爱情,于是作者让他们的爱情发生在运河之旅,发生在瘟疫旗子下,让一生一世这句承诺成为梦幻。
作者根本没有把握,在现实里会有这么纯粹的爱情。当然如果可以选择,我会更愿意让费尔明娜和阿里萨永远不越雷池。但恐怕最后这一步似乎是婚姻之外唯一可以给爱情一个名份的因素。但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更愿意连这个名份也不给——因为我觉得没有必要,也无需再质疑。阿里萨不需要犒劳,费尔明娜也不需要验证。
世俗之爱——乌尔比诺——现实中的爱
乌尔比诺满足了人们对世俗之爱的一切幻想:一表人才,博学仁爱,名门之后,济世之才——可以说是:有颜、有钱、有地位。而且不急于新婚之夜夺取妻子的贞操。作者的这个设置真是高明,比女人还了解女人。纵观众多影视作品,前述四个因素,几乎是女人遇到真爱的标配,比如《甄嬛传》,皇帝有颜有钱有地位(别把陈建斌老师不当帅哥,原著皇帝也是二十几岁呦),最重要的是嬛嬛第一次侍寝可是皇帝功课已经做足了的,专门去了行宫。所以说,加西亚.马尔克斯确实了解女人,他的这几个设置,乌尔比诺医生就成了一个标尺一样的完美丈夫人选。
但加西亚.马尔克斯显然不满足于此,凭他对女人的了解,他要让身为妻子的费尔明娜赢一次!于是乌尔比诺医生必须有一次可以悬崖勒马的外遇,且这个外遇必须是乌尔比诺医生触动情丝的,不能仅仅出于肉欲。特别是这个事情不能被挑开,大家都好面子,于是一个暗语就终结。
——让丈夫痛苦有时候是妻子的一个夙愿。
我不得不佩服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把世俗中爱分析的这么透彻,特别是他是站在女人的角度去理解的。
但即使是这样完美的婚姻,费尔明娜还是有世俗的种种不如意:婆媳矛盾、外交疲惫、完美人设,当然作者同样做了特殊设置:没有缺钱,没有子女烂泥,婆婆及时死了,外遇也被扼杀了。但是!但是!费尔明娜既满足于完美的婚姻,却又不满足,因为丈夫挑剔,家务繁多——可以说,作者就是专门要告诉我们,婚姻里没有岁月静好,不如意常八九!
整部《霍乱时期的爱情》里只有费尔明娜和乌尔比诺医生是有婚姻的。其他人的婚姻全部都没有被描写。大约,世俗之完美婚姻写出来尚多酸涩、尚多不如意。其他婚姻,也无需去写了。
阿里萨和乌尔比诺就像红玫瑰和白玫瑰,白月光和蚊子血。如果一个人生活在世俗中的幸福婚姻范本里,哪怕这种幸福里有一点点瑕疵,但归根到底符合世俗之幸福,这个人就会满足了吗?婚姻之余,女人不会想象着情场浪子的专情,男人不会意淫着纯洁美妇的垂青吗?大家不会感动在自己那本不存在的痴情里吗?
可惜,对于这种想象,我不愿意认同,因为“真正的勇士,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我喜欢勇士,我不喜欢妥协于现实,又窝藏于想象的懦夫。
有人说《霍乱时期的爱情》罗列了所有爱情的样子。我想这句评论是对的,作者着重写了两头,中间的情形虽然一带而过但均有迹可循。
3.拟人讲述
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作品,阅读体验是不太顺畅的,但他有种魔力,他可以让你无论如何都想读下去,尽管会读的缓慢和磕巴。比如他的《百年孤独》,我读第七遍的时候还是会缓慢而磕巴,却还是常常想再读。
加西亚.马尔克斯总是写拉丁美洲的殖民史。如果我们把阿里萨想象成殖民者,费尔明娜想象成殖民地上的被殖民者,乌尔比诺想象成被殖民地上的传统力量。这也是通的。
阿里萨对费尔明娜一眼万里,就像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擅自闯入。
费尔明娜开始不明所以,给与回应,突然醒悟,决绝拒绝。就像殖民地的突然觉察。费尔明娜嫁给了乌尔比诺,得到声誉和地位,还有稳定的生活,幸福的婚姻。就像殖民地之自救。乌尔比诺就像传统的力量,费尔明娜与传统达成一致。
但阿里萨呢?他经营着运河事业,他的轮船燃烧着这片土地上的树木,他的船客射杀着这片土地上的猎物。而他本人与这个城市里的女人们暗合。就好像,殖民者虽然暂时没有得到他想要的最肥沃的殖民地,但是他却把这个土地上的一切可以暗合的力量都争取来,他们在暗地里,互相得到自己所期待的利益。
最终呢,殖民者越来越强大,这片土地越来越糟糕,费尔明娜所代表的那个被殖民者终于被殖民者征服了。乌尔比诺医生的死亡象征着传统力量的瓦解。费尔明娜的衰老象征着殖民统治业已衰老。阿里萨确实得到了费尔明娜的爱,但他们只能在运河之上,在瘟疫旗之下,象征着殖民主义已经没有了市场,它终将消亡。
写在最后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到过半,阅读体验会与之前不同,前面的磕巴逐渐没有了,越读越顺畅,特别是它开始感动人了。读到运河之旅时,我会恍惚,这恐怕才是作者真正想写的——树木被滥砍,海牛被灭绝,河道变了,河水变了——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没有被人真正的爱过、珍惜过。所以我会恍惚,这个爱情故事,可能是一种拟人象征的手法。
当然,即使我们仅仅以它当做爱情小说,本书也足够引人发醒——在这座爱情博物馆里,欢迎众君参观。
词句赏析
回忆总是会抹去坏的,夸大好的,而也正是由于这种玄妙,我们才得以承担过去的重负。
谁也别妄图当生活的老师。
灵魂之爱在腰部以上,肉体之爱在腰部以下。
安全感,和谐和幸福,这些东西一旦相加,或许看似爱情,也几乎等于爱情。但它们终究不是爱情。
在职业权威和世俗的迷人外表下,她嫁的这个男人其实是个无可救药的懦夫:一个靠姓氏带来的社会地位而耀武扬威的可怜虫。
她开始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特权,开始惧怕丢脸和别人的嘲弄,于是她表现出准备承受一切的样子,甚至包括屈辱。
社交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恐惧,夫妻生活的关键在于学会控制厌恶。
这是她一生中少有的时刻:一身清白,毫无负罪感。
让时间流逝吧,我们会看到它究竟带来了什么。
在宁静中超越了激情的陷阱,超越了幻想的无情嘲弄和醒悟的海市蜃楼:超越了爱情。
本文转载,作者畅读姐
文章存档:《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系列文章: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你等过一个人多久?理想中的爱情又是什么样子?】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爱情是一种病,它是一种非典型性霍乱】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写信能排解失恋和相思的苦闷】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婚姻生活就是这样吧,有欢乐也有难过,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丈夫出轨的丑闻外传,对费尔明娜来说,比事件本身更令人抓狂】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灵魂的契合远比肉体的结合更令人迷醉,那是开在爱情最深处、最深处的花】
《霍乱时期的爱情》读后感 【对爱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