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了《佐贺阿嬷:幸福旅行箱》,累积读过的第二百本书。不知不觉已经读过两百本书了,平均每本一厘米的话,加起来也超过我的身高了,读书等身啊,哈哈。读过两百本书以后,我对于文字的感受能力确实提高了,读书的速度也提升了,也大概摸索到了自己读书的品味,喜欢什么样的风格,不喜欢什么样的风格,都有一个模糊的轮廓了。对于书的鉴赏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导致有些书确实读不进去了,村上春树在《我的职业是小说家》里说他年轻时读过大量的小说,好的坏的都读,好的坏的都值得去读,我觉得他说得是正确的,但是我发现我现在对于我觉得不好的小说,确实读不进去了,有强烈的想吐槽的冲动。比如这次到图书馆借回来的书里有一本《少年心理师》,就让我有一种强烈的想吐槽的冲动,我倒是不好说人家写得烂,只是让我读着觉得尴尬,不喜欢,读了几十页就弃了。不仅是小说,其他的书如果我觉得不是我的菜的话,我也会放弃去读,我现在觉得人和书也是讲缘分的,现在不想读的书,也许以后就想读了,现在爱不释手的书,也许有一天也会变得没那么喜欢。在这一点上,我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以前的话我总是从功利的角度去看一本书的价值,我觉得有价值的书,即使是我读不进去的,我也会逼着自己去读,那个时候整个人都是浮肿的,心里充满了焦虑,总是想靠读有用书来提高自己。我觉得比起从前的读书观,我现在对于书的态度更加合理,更加适合我自己。
马未都先生说我们读过的大部分的书都是用不上的,这个比例大概是80%,我同意马爷的这个观点,虽然我并不知道他这个比例是怎么得出来的。我觉得读书就是一种交流,跨越时空的交流,在书里和古今中外的作者们交流,虽然这是一种单向的,效率比较低的交流,对于已经作古的作者,我们也已无法将自己的观点传递给他了。但是换个角度来看的话,这种交流也是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只要摊开手中的书阅读就行了,而且作为作者是可以跨越时空和不同的读者进行交流的,这样比起一对一的交流效率也是比较高的,前面说效率低主要指读者向作者反馈这个角度。我是将读书视作一种交流方式的,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我这种有一定程度社恐的,又宅又懒的人,除了读书之外当然还有其他的无数种交流方式,所以我不太懂为什么会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或者是摇旗呐喊,大书特书读书的益处,对于我来讲读书只是一种交流方式,这种方式适合我,所以我喜欢这种方式,如果你喜欢其他的交流方式,那么就选择其他的。交流难道不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吗,就像呼吸一样自然,作为一种群居动物,这世上还有拒绝交流的人吗?那么他不是圣人就是野兽,亚里士多德说过类似的话。所以作为一种交流方式,我不太懂为什么有人贬低这种方式又有人强调这种方式,我好像没见过其他的交流方式有像读书争议这么大的,为此还有一个世界读书日。如果细想一下的话,我觉得是因为作为交流方式的书籍是一种传统,从古至今的传统,另外一种从古至今的交流方式是信件,这应该是除口头表达外最源远流长的两种交流方式了吧。因为科技的发展,信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而书籍则作为一种传统保存了下来,而围绕传统总是会有许多争议的。另外,交流又是为了什么呢?当然是获取信息啦,通过信息的交换获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或者说叫学习。而学习的方式又是五花八门了,不一定通过读书,即使不爱读书的人只要有其他获取信息的途径,而又有甄别信息的能力,那么我想这个人也能过得很好。对于这种人来说,读书就是无用的了,所以我是不太懂为什么总是有人鼓吹读书的好处,让大家都来读书,好像不读书就是粗鄙之人似的,而又有人鼓吹读书无用论,好像爱读书的都是些书呆子或者是在装逼。适合自己的不才是最好的嘛,读书也不过是一种交流的学习的方式罢了,这就是我的一点浅见,欢迎指正。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