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挪威的森林》 :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

——再读《挪威的森林》

祉 璇

前些日子读村上春树的新书,又忆起曾读过的一本书,《挪威的森林》。细想第一次读,居然是差不多二十年前刚上大学的时候。关于内容,已经很模糊,书也不知去向,于是又买了一本。

《挪威的森林》是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于1987年完成的长篇小说,1990年代中期后印译国内,算得上那个时候的校园爆款,也让国内读者开始了解这位了不起的作者和他的作品。书中讲述了渡边、直子、绿子、永泽等人物关系与情感故事,似乎没有跌宕起伏,没有悬念反转,村上通过日常生活,展现了日本一个特殊时期社会现状。全书内容平淡而真实,情节即不刻意,也不浮夸,大多数读者即使难以深入了解那个特殊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状态,却也能对每个人物、每种情绪感同身受, 实属难得。

村上春树在新作《假如真有时光机》中提到当初写《挪》时的场景:

在希腊的米克诺斯岛,我写下了《挪威的森林》最初的几章,还记得那时奇冷无比,房间里只有一个小小的电暖炉,我穿着厚厚毛衣,一边写稿一边瑟瑟发抖。当时还没有使用文字处理机,我是用圆珠笔在大学笔记簿上吭哧吭哧地写。窗外是凄凉的原野,乱石遍地,一小群羊在那里默默地吃草。写累了,就停下笔,抬起脸,呆呆地望着那些羊。

玻璃窗外的那番景象,至今仍记忆犹新。沿着墙壁长着大株夹竹桃,还有橄榄树。从窗前望去的原野一如既往地凄凉,不知何故却没有看到羊儿。当时我从早晨开始,整个白天都在写小说,到了停晚便出去散步,顺便逛街,到酒吧去随便喝杯葡萄酒或者啤酒。专心致志地工作之后,需要这样换换心情,所以我去过各种酒吧。在米克诺斯酒吧里工作的女孩,一笑就会露出非常迷人的皱纹。我以她的形象—其实是她那皱纹的模样—为底本,刻画出了《挪威的森林》里的玲子这个人物。

一本书,不同的时空读,感受与认知是很不一样的,二十年前我似乎只看了个热闹,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书中的食物,早餐啊、面馆啊、在家里做的日料,甚至在便利店随便买的三明治,都让我感到好奇。但是,今日再读,却更多地体会到了强烈的情感冲击,有窒息的压抑、有无法排解的孤独、有代价巨大的成长… …

1960年代,日本正处于泡沫经济的鼎盛期,举国上下却在精神层面上处于前所未有的焦躁状态。村上在回忆那个时期时说,这种状况让我厌烦,那就像是每天从早到晚都有马蜂在耳畔嗡嗡地飞来飞去。所以,在《挪》中,村上将当时日本的精神状态表达的淋漓尽致。经济的高度发达严重影响了年轻一代,社会蓬勃发展必然伴随精神世界的纠结,年轻人在两者的碰撞与冲击下,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们感到迷惘和焦虑,与日俱增——这恐怕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改开以来经济奔腾四十年后面临的同样问题。正如书中的木月、直子、初美… …,最终选择封闭自我来消极面对。其实想想,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抑郁症这个洋气的名字似乎只存在电影和小说中,然而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病例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人们不再需要为吃饱而拼命的时候,自我意识和思想架构便上升到了重要位置。

社会发展是必然,那么,关于成长,正是这本书引人深思的地方,我所想到的,便是责任——这也会是缓释上述外部冲击的一件利器。

责任是一种约束,每个人都不是单纯独立的个体,我们有对社会的责任,我们有对父母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朋友的责任。在成长的路中,责任不是束缚,而是途中的指路,心怀责任,在路上就不会偏行,不停向前。

责任是一种动力,成长的路不是平坦顺畅的,我们总要遇到各种困难,要应对各种麻烦,是责任,驱动我们前行,正如书中渡边所说,我之所以一步步挪动步伐,只是因为我必须挪动,而无论去哪里。

责任是一种态度,是对待人生和生命的态度,人生的意义如此深奥,所以,要对生命怀有敬畏之心,将责任化做一束阳光,温暖路上的阻碍和内心的阴霾。书中的绿子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代中成长,受其影响但又积极面对,她说,每次遇到麻烦我就总这样想:先把这个应付过去,往下就好过了。人生就是饼干罐。

无法治愈的哀伤,不管是什么样的真理,什么样的诚实,怎样坚强,怎样温柔,也无法抚平这哀伤,我们只能够……从哀伤中挣脱出来,从中领悟点什么,但无论领悟到什么,下次哀伤袭来时,还是派不上用场。

即使如此,我们知道前行的路依然不易。

所以,当没有亲身体会过别人的经历,就无法评价对与错,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每个人的选择都应值得尊重与谅解,只是,人生只有一次,如果能够接受一本书、一句话、或者一个笑容的力量,让光照进心中,多去感受世界的温暖,多去体会生活的点滴,在走完这条路的时候,才会找到那片森林,才会接近生命的意义。

多读书、多思考、多经历;不刻意、不纠结、不失望。人生,就会妙不可言。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再读《挪威的森林》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