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年底我就烦躁,身体也不爽朗,心情也不明朗。往年是彻骨的寒冷和连轴的繁忙。今年倒是暖冬,却又有遮天蔽日的雾霾。照例还是忙碌。但与前年忙得掉眼泪相比,到底能有时间喝水,能有时间上厕所。
情绪还是不高,尤其是周一。总感觉周一到周四都是煎熬,熬到周五才能见得光明,可惜光明易逝,周末两天一晃而过,转眼又是周一。就在这兜兜转转间,一晃也熬了这许多年。
开始耍微信过后,我更加烦躁,因为朋友圈里各种信息冲击着我的三观。秀恩爱的,晒美食的,坑娃的——这些我基本还能免疫;一看到晒美景的,晒寒假的,晒梦想的——我的免疫就自动退化了,只剩隐隐的羡慕。尤其大学同窗不少人在教师岗位,偶尔抱怨作业太多熬夜批改,我都觉得好充实。对比一看,我工作的单调与枯燥愈发明显。
这种不平衡确实不好调整。年纪不大,但几乎没有勇气改变。这体制内的身份,像一把金锁,多少人求而不得,身在其中却又禁锢了梦想的翅膀;又像一根鸡肋,一成不变至于偶尔死气沉沉,却又保我吃穿无虞免受日晒雨淋。于是一边羡慕别人的五光十色五彩缤纷,一边继续自己的按兵不动按部就班。
心中沉郁无法排解了,就只有看书。看张爱玲《金锁记》写曹七巧沉闷终至腐朽;看高尔泰《寻找家园》写动乱年间吃人不吐骨头;看陈凯歌《龙血树》写人性的恶与罪;看杨绛《干校六记》写忍耐与乐观……发狠安慰自己:无论怎样,总没有他们难过:那些夜深人静的自省思考,那些午夜梦回的孤独落寞,那些半夜惊醒的猜忌不安;甚至饥饿带来的对生命的惶恐,甚至抬头能看见的无垠的星空——那才是遥遥无期的绝望。
到底还是能起些作用。将自身代入彼时彼景,顿觉眼前这烦躁来得莫名其妙。况且即将过年,忙碌终将告一段落。天气回暖的时候,焉知没有新年新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