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小说和故事引人入胜,它们都极富梦幻色彩,还经常包含虚构的成分,比如为羊发狂的男人、发光的独角兽的头骨、交错的时空。故事里的主人公通常被描写成出于各种原因远离社会的人。1982年,在村上春树33岁时,他的第三部作品《寻羊冒险记》(A wild Sheep Chase)在国际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从那时至今,他又有十余部作品问世,每一部都成了全球畅销书,其中包括《奇鸟行状录》(The Wind-up Bird Chronicle)、《海边的卡夫卡》(Kafka on the Shore)和《1Q84》。村上春树获得了除诺贝尔文学奖之外你所能想到的所有文学类奖项。正因如此,他也成了赌注经纪人青睐的对象。村上春树还创作短篇小说,并将英语书籍翻译成日语。他游历广泛,喜欢收集黑胶唱片,时不时也任教授课。
村上春树爱好跑步。他每天都要跑步,还跑马拉松。在他的随笔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What I Talk About When I Running)的序言里,村上春树写到跑步“既是锻炼也是隐喻。日复一日跑步、参加各种比赛、逐渐增加难度,通过不断挑战更高的水平,我得到了提升。至少这是我每天挥汗如雨的动力:提升自己的水平。我并不是伟大的运动员。我的水平很一般,或者用平庸形容更准确。但是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和昨天相比,我是不是进步了。在长距离跑步中,唯一需要击败的对手只有你自己——你过去的状态”。
村上春树还喜欢小睡。书中写道:“我保持健康的另一个方法是小睡。我经常打盹儿。通常刚刚吃完午饭,我就会感到困意,陷在沙发里就睡着了。三十分钟后,我会自己醒过来。一旦睁开眼睛,我的身体就立刻恢复了活力,头脑也十分清晰。这就是南部欧洲人们常说的午休。我想我是在意大利的时候养成这一习惯的。不过也有可能记错了,因为我一直都爱瞌睡。”
在一本描写通过体力和耐力所取得的成绩的书中,这段描写算得上反常。村上春树[由菲利普•加百利(Philip Gabriel)译]按照时间顺序讲述了他一生的写作和跑步的经历,一直写到在2006年参加纽约马拉松比赛。这是很私人的作品,但本质上并不是励志自助类书籍。在这本书里,作者向人们展示了在参加马拉松训练和比赛时以及在写作时他脑海中的景象。他分享了跑步时听的音乐[有时会听爵士乐,大部分时候是摇滚乐,包括红辣椒乐队、贝克真情乐队、海滩男孩和滚石乐队(Red Hot Chili Peppers,Beck,the Beach Boys and the Rolling Stones)]、他的体重、他的饮食(在波士顿居住和跑步时,他喝山姆亚当斯牌啤酒,吃Dunkin甜甜圈),还有他穿哪个牌子的跑鞋(美津浓)。
在更深层次上,村上春树探讨了独处的需要,但是也提到独处带来的具有腐蚀性的危害。他描写愤怒,以及自己是如何控制愤怒的(再多跑一会儿)。他告诉我们他生活中发生的事,还描述了他决定成为一名小说家的那个特殊时刻——就在1978年4月1日下午1:30举行的棒球比赛上,一名叫作大卫•希尔顿(Dave Hilton)的年轻美国选手打出了一记双杀之后。他写道:“正是在那一刻,我忽然产生了这样的念头:知道吗?我可以尝试写部小说。”
那时村上春树29岁。他直到33岁时才开始跑步。“耶稣在这个年纪去世。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在这个年纪开始走下坡路。33岁也许是人生的某个交叉路口。”
书中有一章尤其生动。村上春树回忆起在雅典和马拉松——原始的地名——之间跑步的经历。这段长达42千米的路程据说是公元前490年,希腊人在马拉松之战中击败了波斯人后派出的向雅典报信的信使跑过的路。村上春树跑的方向与那位信使相反,他从终点开始。这是他第一次跑这么远的距离。在高峰时段的通勤路上跑步,汽车和卡车不断从身边经过,让这次令人筋疲力尽的长达三个半小时的跋涉愈加沉闷。村上春树一直数着路上遇到的被撞死的动物:一共三只狗和十一只猫,这让人感到沮丧。他一边跑,一边要忍受高温、风和口干舌燥,还有他对于所有人和所有事的愤怒,包括路边的羊。但是,他最终还是跑完了。
在完成此书之后,现实中的村上春树又继续参加马拉松比赛,甚至完成了他的第一个三项全能比赛。当然,他也还在写作。而且,我们可以猜想,他也仍然小睡。
不过所有关于跑步、写作、训练的描述都既是故事又是隐喻。正如作者有时羞怯地承认,这本书“的确包含了不少算得上人生感悟的东西”。
读村上春树这本关于跑步的书时,我正穿戴整齐躺在铺了床罩的床上,准备在炎炎夏日小睡一会儿。但是书中的描写让人着迷,我根本睡不着,而是兴奋地不停地勾出语句。这本书的确充满了人生感悟。其中之一就是人要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结束一天的工作:在跑步和写作的过程中,村上春树认识到你应该在发现自己精力枯竭之前就停下来,而不是在此之后。这样能够让人受益匪浅。他写道:“这样做,第二天的工作会出奇的顺利。我想海明威也采取类似的方式。想要能一直继续下去,你需要保持节奏。这对于耗时长的工程十分重要。”我勾出了之后的一句:“一旦设定好节奏,接下来就顺理成章了。”
随后,村上春树写道,到了一定年纪,你需要为你的生活排出优先顺序。作者在年轻的时候有用不完的时间可以应对所有人——那时,他和妻子拥有一家小酒吧并共同打理。现在,他需要选择见什么人、做什么事。
同时他谨慎地提到即便是在拥有小酒吧的那个年代,他也从没考虑过怎样去取悦所有人。如果来酒吧的十个人里有九个人都不喜欢这里,那也无所谓。他只需要十个里面有一个人喜欢这里——嗯,爱上这里,并且会再度到访、成为常客。为了确保这一点,村上春树解释道:“我必须让自己的人生哲学和立场一目了然,然后无论如何都耐心地维持这一立场。”
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抱有这样的态度。有些读者可能并不喜欢他的头两部小说,但是他不为所动,继续写作,直到《寻羊冒险记》取得爆炸性的成功。他要打造一批热爱他的书的读者,并把他们培养成“仅占十分之一,但是会反复阅读的忠实读者”。
躺在床上读这本书时,我发现思考着村上春树的“人生感悟”经常把我带回到关于小睡的那个片段。我知道这挺讽刺的,读一本关于跑步的书却总想着描写睡觉的一章。不过越是多花时间躺在床上消化这本书,我就越清楚地发现跑步和睡觉之间的相似之处。
村上春树完全不知道他在跑步的时候都想了些什么,取而代之的,他描写跑步时脑海里的思绪就好像天上的云朵:“云朵有不同的大小。它们来来去去,而天空始终是同样的天空。云朵只是天空的客人,会从天空中离开、会消失。”
小睡时我可能会做梦,甚至可能会清楚地记得梦境。但是我睡觉时产生的思绪也像云朵,是那些“会离开、会消失”的影像。
村上春树依靠跑步时独处的安静时光来保持“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这也给了他耐力去坚持他的事业:坐在桌边写作并专注于作品。
小睡同时也是后撤的一种形式。你可以躺在别人身边小睡,不过睡觉这件事是你独自完成的——就好像你和别人一起跑步,但是你必须亲自去跑是一样的。小睡和跑步都能产生一种做梦的状态——一种半梦半醒、飘飘欲仙的感受。很多人通过服用药物和接受吹捧达到这种状态,而幸运的人通过马路和创作就可以实现。
小睡还具有跑步没有的益处。
关于小睡最伟大的一点就是让你能把一天当成两天看待。小睡之前是一整天,睡醒后又有一整天等着你。
对于我来说,最完美的周末从清晨认真阅读报纸开始,然后早早地吃顿午餐,如果有人坚持的话可能会来杯血红玛丽,接着开始读书。大概四十分钟后,我感到眼皮发沉,手里的书好像更沉。就这样,我肯定要睡上了一会儿了。
读书和小睡,人生中最让人愉悦的这两件事,相处得相当融洽。阅读被小睡打断的最大收获就是,我经常能够被潜意识带入书中的场景,这极大丰富了读书的感受。小睡的时候,我可能发现自己正在荒原上和希刺克厉夫骑马狂奔,或者正在和莫瑞先生度过星期一或星期三。从一个小时左右的小睡中醒来,我发现书摊开躺在我的胸口,新的一章已经在我的脑海里停留。我不用思考就充分利用了时间,而且还获得了新的场景和影像。
如果这的确是个让人舒服的一天,我会继续再读会儿书,大概一小时。然后,我起身,往脸上拍些凉水,处理邮件或付账单。到了下午6点再喝上一杯。整整一周我都在梦想能像这样过一个星期六或星期日。
我十分珍视关于小睡的记忆——有的发生在我的童年,枕在祖母家带有BLESS THIS MESS图案的绣花枕头上,有的就发生在几天前。
让人难过的是,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越来越不能容忍小睡和习惯小睡的人。
上学的时候,我将上课睡觉的艺术发展到了极致:手肘撑住书桌,两个手的手指交叉,用两个食指兜着头,看上去好像是在认真听讲。但是在小隔间或者与人共用的办公桌上,以这种方式小睡就很难不被人发现。老板和同事都通过听到敲击键盘的声音,证明你在工作。如果不连续敲击键盘给电脑喂些数字和字母,屏幕和电脑就会启动休眠程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不允许自己做的事,却设定电脑去做。
如果有自己的办公室,习惯小睡的人的生活会轻松一些。在开放式办公的环境中,每个人都能够看到其他所有人,那简直就是灾难。于是我们一次次来到休息室倒咖啡——这是睡觉的敌人,或者迅速来到星巴克要一杯高糖或者高脂肪饮料,一直撑到下班回家。
我认同林语堂的观点,忍不住把小睡和懒洋洋地躺在床上视作人生乐趣,更视作人的权利。小睡和放松的自由并不是富兰克林•罗斯福的四大自由之一[如同艾琳娜•罗斯福在《世界人权宣言》(Universal Declaration of Human Rights)中保留的],但是或许应该是第五大自由。(顺便说一句,艾琳娜在演讲前睡能量觉,温斯顿•丘吉尔也是个喜欢小睡的人。)
很多科学期刊都刊登了研究小睡对身体带来的益处的文章,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对小睡进行科学研究本身就与小睡的精神背道而驰。我相信村上春树也对此抱有类似的观点。他提到了小睡对身体的好处,但是紧跟着就直接承认他一直热爱小睡。去做自己热爱的事是不需要理由的。
最近我读到一篇感人的文章。作者托比•坎贝尔,MD(Toby Campbell,MD),是一名癌症肿瘤专家,在临终医院和临终关怀机构工作。这篇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的文章写的是,在威斯康星的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作者是怎样意识到他自己的“遗愿清单全错了”,关于在生命走到尽头时哪些才是最重要的认识应该进化了。他当时正在探访一位名叫吉斯的病人。吉斯被认定只能再活几天,于是医院就让他出院回到家里度过最后的日子。但是吉斯又顽强地活了三个月,尽管他的家人报告说他已经“奄奄一息”了。于是,坎贝尔医生来到他家探视。吉斯的家人和朋友围在他身边,为他依然活着庆祝了一次。后来,吉斯还活着,他们又庆祝了一次;之后,他们又庆祝了第三次。吉斯的生命的确在消失——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不像大家预期的那么快而已。他向坎贝尔医生吐露心声说他现在感到筋疲力尽,而这并非因为疾病。问题是他身边的所有人都努力试图让他生命中仅存的每一刻都过得有意义,他没有一点属于个人的时间。
坎贝尔医生意识到尽管他曾经照顾过几百名濒临死亡的人,但是他关于生命尽头的理解可能被误导了:“持续的高强度的生活会让人感到疲惫不堪。”吉斯没有遗愿清单需要在去世之前实现。他热切希望能够无所事事地度过时光:也许小睡一会儿,也许随便看看电视节目,并且不为此产生罪恶感或遗憾。他需要从认为自己在浪费宝贵时间的想法中解脱出来,而不是因生命中最重要的待办清单徒增压力。每一天,我们都需要安静的时光来理解发生的所有事情——漫长的一生更需要这样的时刻。
当然,小睡也是一种特权。我的那些要做几份工作还有孩子要照顾的朋友几乎找不到时间小睡。但是正因如此,当他们能够小睡片刻时,就会睡得更加香甜。
几年前,我出差到一个小镇,一位朋友在此居住。会议结束后,他开车接上我,返回他的公寓。我们有很多事要聊——我们已经好几个月没见了,而且有太多话题要聊时人禁不住兴高采烈。共同的朋友、各自的家人、生的小病、看的书和电影……
不一会儿,像以往一样,我们的谈话转到了生活有多繁忙。这时我的朋友问:“你想不想睡一小会儿?”
事实上,我迫不及待地想睡会儿。我赶的早班飞机,一直在担心工作,而且开会让人十分紧张。
于是我在沙发上放松地躺下,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在我睡觉的二十分钟里,他去了厨房,发了几封邮件。
“你想不想睡一小会儿?”这是那种我们应该多问问彼此的问题。这很简单,而且不会带来任何成本。
《生活的艺术》中有一章叫作“虚度光阴的意义”。林语堂在这章中写到了“效率、准时和对于成功和成就的渴望”有多可怕。他把它们称为“美国人的三大恶行”。他这样写道:“正是它们让美国人感到如此不快乐、如此紧张。它们盗取了人们不可或缺的虚度光阴的权利,骗走了很多美好的、悠闲的下午时光。”
让人高兴的是,远离这三大恶行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有机会,就躺下来,闭上眼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