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木圣经》
芭芭拉•金索沃
—
1998
“这个故事来自我对政治与罪责长时间的痴迷,”芭芭拉•金索沃说,“而且我认为,1961年刚果的遭遇是这个世纪最重要的政治喻言。这个故事我构思了很久,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读了乔纳森•惠特尼的《无尽的敌人》之后就有设想了。那本书是很优秀的非虚构作品,对那段历史有详细的描述。我自己心里是这么来构建整个故事的:几乎每个工业国家都是通过肮脏下作的手段达到今日的繁荣昌盛的,它们从一些多灾多难之地榨取财富,不管是茶叶还是钻石和廉价劳动力,甚至是奴隶。活到今天的大多数人都没有参与到那个决策过程中,但我们的确从那段历史中获得了实质性的利益。如果我们思考这个问题,会有什么想法和观点呢?英国的后殖民文学有着悠久的传统,但在美国,我们连‘后殖民’这个词都不怎么能说出口。我们自己本身就曾是个殖民地;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没有过殖民地。但前提是,你要对最初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农业经济视而不见。中央情报局在各处组织的突然政变,就是为了控制智利铜矿、刚果钴矿等经济利益。我们一直都喜欢把自己想成是全球的大善人。换了谁不是这样呢?否认的确是一条通往救赎的路,但会留下一些漏洞,会有出错的可能性。我热切希望钻进历史当中,去全面研究真相。我想,小说家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不昧良心地把钱挣了。所以我决定深入黑暗中心,写写通往救赎的道路。这是一个很大的目标。我等了很多年才开始。我本来想等个一百年的,但也清楚,我在真正睿智到能写这本书时,肯定已经归西了。所以我最好先试试。”
发愿写《毒木圣经》是个很重大的承诺,因为这部小说的很多部分都需要全面翔实的研究调查。芭芭拉•金索沃研究了20世纪中期非洲与刚果的社会和政治气氛,参考了详细描写在那片地区进行传教生活的回忆录。很快,她的研究就发展到亲自深入西非和中非,她希望能去感受只有亲身体验才能获取的文化的细枝末节,也希望自己笔下的美国人物都真实可信,于是“买了三十磅的杂志,包括《生活》《看客》和《周六晚邮报》,都是1958年到1961年期间的”。她用这些杂志来了解20世纪中期美国青少年的主要潮流。
童年时期,金索沃在刚果的一个村庄住过一年,她也从这段经历中汲取了素材。“我父亲做了五十年的医师,”她写道,“他勤勤恳恳地去为那些医疗条件不足的人看病,大半辈子都在肯塔基的农村行医,但偶尔会带着一家人去别的地方住。那些地方都不能称之为‘医疗条件不足’。1963年,我们在刚果的一个村庄度过,那里的大多数村民从来没用过电和自来水,更别说西方的医疗救治了。我当时七岁,父母都不是传教士,但我们遇到一些传教士家庭,他们在很多时候都对我们很慷慨。我和村庄里的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探索丛林,那经历真是永生难忘,不可磨灭。我的父母在工作中表现了很大的勇气,他们牺牲了自己的舒适和安全,帮忙治疗麻风病和天花等病症。但对我来说,那不过就是一次冒险。我是个小孩儿,对当时刚果的大环境只有很粗浅的认识。《毒木圣经》的主要素材都是严肃的成人题材。我写这本书不是因为二年级时那场短暂的冒险,而是因为成年后的我对文化霸权与后殖民时代的历史感兴趣。我必须以成年人的方式去推进这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