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这部作品,我先后读过两次。第一次是在1995年,当时被深深地吸引,认为是读过的小说中最让我感动的一部。虽然爱玛爱好虚荣,向往上流社会,瞧不起世俗生活,但她敢于追求爱情,并且真心投入,不顾一切。虽然她出轨了,但她的爱是纯粹的,干净的。她之所以遭受毁灭的下场,是因为她遇人不淑、交友不慎:罗道尔夫是花花公子,玩弄女性的高手;赖昂是个少不经事、没有责任担当的青年。所以我同情爱玛,为她流下了眼泪,甚至读后几天都不想说话,一直沉浸在她的遭际当中。那年我32岁。
23年后重读这部作品,我的感受变化很大,甚至有时是相反的。从女主角爱玛一出场就感觉到她偏离了正常的生活轨道,而且一路看下去,就是不断验证她的“偏离”,直到毁灭。虽然依然同情,但更多的是可怜,甚至可恨。我的注意力常常被作家结构驾驶和语言把控能力所吸收,及以他如何不动声色地掀开当时产生爱玛这样人物的社会土壤。当时的法国就是一个浮躁、虚妄的社会,人们追求物质享乐,并以财富多少划分社会等级,劳动人民成为被鄙视的对象。
这部作品出版后曾一度被禁,甚至以“败坏公共道德”为名把福楼拜告上了法庭。最后作家赢得了这场诉讼,他的辩护律师一语中的:“它是通过揭露令人发指的道德败坏来弘扬道德。”我作为两次拜读此作品的读者,以我的切身感受也做出了对立的判定。32岁时我同意法庭的说法,作品的确具有蛊惑作用;但是55岁的我,完全站在了作家这一边,人们只看到了世俗上的罪名,对人性的挖掘才是他要表达的,其深度和广度成就了他作为伟大作家的地位。现在我可以确切地说,23年前我根本没看懂这部作品,那么160年前非难作家的法国检察署是否也是这样呢?
忽然想起哪个老师讲过的一句话:女人是天使和魔鬼的化身,她们小的时候和老的时候是天使,中间是魔鬼。参加完王鸿达老师关于这部作品的读书会,又为这句话找到了依据:欲壑难填,是人类永久的苦刑。
原创: 刘莉 大庆书友会读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