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父母》
原著 | 尼娜·布朗
解读 | 段不可
培养孩子这条路,就像在漆黑里摸着石头过河。也正因为如此,家家才有难念的经。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要是运气不好,很可能会摊上一个矛盾不断的家庭。孩子和父母之间,就像强扭的瓜,让彼此都筋疲力尽。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要如何改善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著名的心理学作者尼娜·布朗,作为美国公认的资深教育学博士,她曾经凭借自己的经验,给无数濒临破碎边缘的家庭提供过帮助。
在出版了二十多本书之后,她对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领悟。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即便面对最自私,最自恋的父母,我们依然有办法避免父母的伤害,将注意力收回到自己身上,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人格。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自私的父母》这本书,让我们走进每个人内心最深处的童年记忆,去抚平那些我们本以为早已忘记的创伤。
自恋型的父母,
很可能在无意识中伤害你
曾经有一份调查显示,86%的受访者认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人生造成了负面影响,还有30%的人,谈及原生家庭的第一感受是冷漠,厌恶甚至痛苦。
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家庭对孩子的重要性,但真正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孩子,却少之又少。
有这么一对父母,他们用电脑和游戏来代替陪伴孩子成长,用金钱和玩具来代替鼓励孩子,用工作的借口来逃避待在家里。孩子从未听到父母亲口说,他们有多爱孩子。
如果别人指责这对父母不懂如何照顾孩子,他们会反驳说,他们努力工作,只是为了给孩子一个衣食无忧的未来。他们自家的孩子需要什么只有他们能懂,不需要外人来指手画脚。
这对父母和孩子相处的方式,就是破坏性自恋模式。
破坏性自恋模式的父母并不是因为太了解孩子,所以才如此自信的指挥着孩子的人生。
他们的自信来源于病态的自恋,觉得只有自己才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而这种自恋,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孩子。
更可怕的是,一旦父母长期用这种自恋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和父母最终就会形成亲职化关系。
什么叫亲职化关系呢?那就是当父母自恋到极致,会觉得孩子要对父母的幸福感负责。
孩子不但没有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照顾,反而要不断牺牲感受,牺牲生活,以便照顾和安慰父母。
在这种情况下,父母非但没有尽到自己引导孩子的责任,甚至把自己的义务转嫁到孩子身上,
我们经常在微博和朋友圈里看到的逼婚,催婚,就是亲职化关系会导致的典型后果。
有些父母以性命相逼,有些父母向孩子下达最后通牒,不带媳妇就再也别回来了。
这些父母有他们的一套逻辑,觉得身为自己的孩子,就必须要为他们年纪渐大的焦虑负责。成立新的家庭,产下孩子,将血统延续下去,是安慰他们年华渐老的唯一办法。
如果一个孩子长久处在亲职化关系中,受父母的持久负面影响也就越严重。
孩子总是在照顾别人的感受,放弃自己,于是他们也就很容易被别人的情绪感染,然后沉浸在其中不可自拔。
实际上,一个健康的人应该保持一个强壮的,有弹性的心理边界。让你与人感同身受的同时,也不会迷失自己。
打断自恋型父母伤害,
建设更好的自己
有些孩子会想,只要长大后独立生活,远离父母,就可以再也不受他们的困扰。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作者告诉我们,并不是这样的。
例如著名的日本导演北野武,曾经在酒后骑摩托车出了车祸,头部严重受伤。
他年迈的母亲知道后,立刻打来电话,母亲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不是有保时捷吗?为什么还要骑摩托车?
即便北野武已经长大成人,但在某些时刻,他依然会受到父母的伤害。这种影响就会阻碍你建立一个强大,完整的自我。
其实,即便是面对最自私,最自恋的父母,我们也有办法去阻止他们的伤害。
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就必须要认识到,父母不会因为我们而改变。
他们不觉得自己有必要改变,反而认为需要改变的人是你。
父母对过去的看法和孩子并不一样,他们不会意识到孩子的伤痛。如果孩子对自恋型父母抱有幻想,对自己来说其实毫无益处。
因此,与其试图改变父母,倒不如用建设性的策略发展自我。
你越是强大,也就更有机会去渐渐排出原生家庭对你造成的伤害,这样即便你不需要逃避和防御,也能很好的面对自恋型父母。
建设更好的自己,其实就意味着抵抗批评,更加关注自己。
为此,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叫正念的方法。
所谓正念就是要我们有意识的思考和注意,那些不曾关注过的东西。例如注意父母为你的妥协,发现父母衰老的迹象,去了解父母对老去的恐惧。
我们总是渴望有一对慈爱、善解人意的父母,能给自己应有的关爱。渴望让我们每一次愤怒都那么的真实,也让我们的不可得显得更加的痛苦。
在这种不断积累的愤怒中,我们会下意识的把所有过错都归咎到父母身上,这是错误的做法。
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学习如何避开烦恼,省下精力来建设自己。
在治愈旧时伤疤的同事,我们也学会了防御自己应对未来的攻击和伤害。在父母一次又一次对你的冷暴力之中,你会逐渐变得坚强无畏,再也不受他们的控制。
放下家庭创伤,找回真正自我
自恋型父母对孩子造成的伤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最终影响孩子的性格。但有时候,这种延续我们并不能察觉。
就连美国总统特朗普,都有着自恋问题。
他曾经嘲笑一位向他提出尖锐问题的女记者,认为是她来了月经,才这样咄咄逼人。他还嘲笑一位女候选人,说她长得如此难看,怎么能获得选民支持呢?
深陷自恋的人,没办法意识到别人的独特,也就不知道怎么平等的对待别人,这将会让家庭悲剧延续下去。
那怎么办呢?
作者说,要改变自恋,首先就要承认自恋。
我们要尽量的减少破坏性的自恋,进而建立起一种健康的自恋。
其次,我们需要摆脱父母的意识形态。
这需要我们去探索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越是深刻,也就更容易察觉别人的感受,对别人的感受做出回应,这能帮助我们塑造一个更健康的自恋模式。
如果我们可以有意识的审视、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价值观。那么有朝一日,我们就一定能最终的减轻甚至消除,那些潜藏在自己意识里,父母强加给我们的部分,最终找回真正的自我。
在找回自己的路上,最终我们会遇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原谅父母?
在毛姆著名的作品《人性的枷锁》里,小男孩自幼失去双亲,交由叔叔抚养。在叔叔家,小男孩遭受着被排挤和奚落的生活。
这正是毛姆生活的真实写照,他痛恨抚育他长大的叔叔,于是把这一经历写进了小说里。不原谅父母,正是毛姆的答案。
作者说,虽然我们可以原谅自恋型的父母,但并不是必须原谅他们。
只有完成了自我建设,真正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成年人之后,我们才有可能深刻地理解父母,最终放下执着。
这时候是否原谅他们,已经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了。
我们去思考自恋型父母带给自己的伤害,并不是为了反过来报复他们。我们是为了自己。我们想成为一个生活有意义,有目的,有价值的人。
当我们不幸的拥有一对自恋型的父母,他们能造成最大的伤害便是,抹杀我们的价值。
作者给我们的所有建议,也是帮助我们摆脱这种阴影,重新寻回自己的价值。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我们必须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建立一个圆满幸福的家庭,是需要不断的学习和努力的。
其实,那些被原生家庭伤害,最后跌跌撞撞长大的孩子,他们无需寻求父母的原谅,也不必在往日的创伤里寻找答案。
我们没法改变父母与我们相处的模式。与其在幻想中苦苦等待一次求和,不如更实际的改变自己。
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们必须明白,受伤并不是我们的错。我们完全有机会,学会用更合适的方式和亲人相处,学会与孤独和苦闷告别,学会找到内心广阔的宇宙,从中寻得安宁,重塑全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