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
原著 | 林文采
解读 | 爱新觉罗华苡
美国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说:“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人生三观、精神品格、思维方式、生活习惯,都深受家庭、父母的影响,很多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
《心理营养》这本书,就是专门针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帮助家长找出问题的结症,开出解决问题的处方。这对于被孩子弄得身心疲惫的家长来说,无疑是起到指点迷津的作用。
这本书的作者林文采博士,是著名的萨提亚亲子沟通专家,美国心理辅导学和美国临床辅导学双料博士,中国NLP学院萨提亚首席专业导师。
她率先提出了心理营养的科学育儿理论,帮助很多儿童,纠正了心理偏差行为,使无数父母与孩子建立了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走进这本书,一起探索如何给足孩子五大心理营养,养出健康、充满阳光的孩子。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心理营养
心理营养理论是林文采博士在2008年提出来的,主要是指让孩子的心理保持健康、获取成长所需要的营养。作者把心理营养分为五个阶段。
0-3个月的孩子,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叫做无条件接纳。
作为父母,无论生下这个孩子是漂亮还是丑陋,是健康还是身患残疾,都要精心呵护他、养育他,这才叫做无条件接纳。只有这样他才能维持生命。
在这个阶段,孩子还需要的第二个心理营养是在此时此刻“我最重要”。
这个时期的孩子,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希望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
假如这个阶段他没有感受到他最重要,他就会拼命地去寻找,直到找到为止。
从第4个月开始,孩子开始进入另一个阶段,这个时期父母要给与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从4个月开始到3岁,是孩子要同父母剪断心理脐带的过程。如果这个时候,父母总是大包大揽为孩子做事,那样就会剥夺孩子的尝试,妨碍孩子的分离和独立。孩子一旦离开了家长的呵护,他就会感觉自己失去了安全感。
在这个时候父母尽量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孩子刚开始做这些事情可能会很慢,家长要耐心等着他把这些事情做完,千万不要催促他、指责他,也不要帮忙代办,而要锻炼他自主解决问题能力。
孩子的第四个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和认同。
父母的赞美、认可和肯定,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觉得自己是个很有价值的人,他就能满怀信心的去面对困难和挑战。
接下来的6-7岁,需要第五个心理营养:学习、认知和模范。
这个时期的孩子将面临从幼儿园到上小学的转换,孩子将会面临很多学习上、人际关系上的种种困惑。他特别需要有个最亲近的人,能够及时解答他的问题与困惑。
通常他会把父母作为自己的首选目标,很多问题希望从父母那里找到答案。父母处理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态度都是孩子效仿的对象。
这就要求父母,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同时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
根据孩子的天生气质因材施教
在育儿当中,我们要认清孩子不同的气质,以及这种气质所具有的行为和心理特征。这样才能充分挖掘孩子的潜质和特长,扬长避短,起到事半功倍的教育作用。
在书中,作者把孩子的天生气质分为了乐天型气质、忧郁型气质、激进型气质以及冷静型气质。
观察孩子的气质,有利于我们因材施教,便于我们更精准地掌握孩子的性格特征,并给与积极正确的引导。
乐天派的孩子最在乎关系,善于交际,习惯从乐观的角度想问题,他更渴望得到自己所重视的人能给与他赞美和肯定。
但是,乐观型的孩子自我节制能力比较差,另外做事容易冲动,容易半途而废。
因此,同乐天派的孩子相处,打温情牌是最好的方式。
父母对待这种类型的孩子一定不能用批评的方式,而应该采取先表扬、再指正的方法。学会用温情的教育方式,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摩擦。
忧郁型的孩子是完美主义者,对周围事物高度敏感、做事深思熟虑,但同时会出现爱钻牛角尖,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他们非常敏感,需要在父母关系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一旦家庭环境不好,父母失和,经常吵架,家庭的负面影响会使孩子身心遭受巨大的伤害。
因此,家庭和睦是至关重要的。
激进型孩子的目标感和行动力特别强,精力充沛、意志坚定,但往往容易暴躁易怒、太过固执,不喜欢别人掌控自己。
那么,面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妈妈就要教育孩子与周围的小朋友搞好团结,多多帮助别人,这样才具有凝聚力。
积极的引导,可以培养出极具领导者才能的孩子,同时,要给孩子留出自由发展的空间,给孩子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和是非观。
而冷静型的孩子性格温和稳定,安静内向,做事小心谨慎,但往往不善于表达、做事节奏比较慢。
对于冷静型的孩子,父母要能容忍和理解他的慢节奏,不要觉得是孩子懒,其实他只是精力没有那么旺盛而已。这时要多鼓励他做的好的那一面,才能激发孩子积极行动的动力。
以上的四种气质,都有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
作为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气质类型,特殊的成长需求,给予最适合他成长的养分。
如何应对孩子的情绪
在育儿当中,最让家长苦恼的是孩子的情绪管理问题。孩子出现负面情绪通常会有两种发泄方式:
第一种方式是攻击、伤害别人,比如:随便打小朋友,以宣泄自己内心的不满,最后导致排斥、孤立,使他的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
第二种方式是孩子把遇到不高兴的事全憋在心里,消耗了自己的很多精力,导致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受到干扰。
孩子3岁前出现的情绪问题,一般都与父母简单、粗暴的教育有关。
要想养出情绪稳定的孩子,最重要的原则是:无条件接纳孩子,给予他很好的陪伴。
给予安全感,就是让孩子知道父母最疼爱他,他是父母心中最重要的人。同时要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并给与肯定、认同和赞美。作为父母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表率。
妈妈在教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试着用温和的口吻同孩子讲话。
这样孩子虽然知道妈妈在批评他,同时他也能感受到妈妈还是爱我的,因而,能够欣然接受妈妈的批评。
其次,家长要能明白,孩子出现的这些情绪是正常的情况,要学会接纳孩子的情绪。
作为家长要允许孩子将情绪表达出来,然后,家长要用心倾听孩子的诉求,读懂孩子出现情绪问题的背后原因,抱抱孩子,让他抚平不良情绪,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
另外,对孩子切忌不要说伤害孩子自尊的言辞,不能嘲笑孩子的情绪,也不要用暴力的言行吓唬孩子,更不要在公共场合羞辱孩子。
做到以上几点,才能让孩子走出情绪混乱的误区,成为一个心智健康、情绪稳定的好孩子。
美国思想家爱默生说:孩子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主要取决于他从第一个教育者那里所接受的爱、陪伴和榜样示范。
最好的教育,来自于父母。比起金钱和物质,给予心理的营养、了解孩子的气质,营造一个温和舒适的家庭氛围才是孩子一生受用的财富。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童年无法重来,我们留给孩子的应当是自信、自足,而不是沉重、阴郁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