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
原著 | 曾国藩
解读 | 不雨亦潇潇
南怀瑾说:“清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有十三套学问,流传下来的只有一套《曾国藩家书》。”
在中国近代史中,曾国藩可以称得上是一代奇人。有人说他是“立德、立功、立言”的圣人,也有人说他是只知道愚忠的笨人。但无论如何评说,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既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虽然一生著述颇多,但其中尤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其中蕴含的为人处世道理,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知识改变命运,读书决定人生
无论你的出身如何,也无论你的智商有多高,你都不能否认一个事实:知识改变命运!
“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曾国藩就对读书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觉得只有读书才是人生最好的出路,同时认为,只有读书才能更通情达理。
因此,他在家书中写道:“我不希望家族中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才是读书的好苗子,才是家族的招牌与礼义的旗帜啊。”
曾国藩的一生,在官场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书的帮助。他通过读书,领会官场之道,走上仕宦之途,树立了“为官,为国,为大同”的远大理想。
曾国藩在京师供职的时候,正是中国天灾泛滥、内忧外患交加的时候。因为天灾有黄河决口,内忧有太平天国,外患有“列强”虎视眈眈,所以在闲暇时刻,曾国藩阅读了大量的古代史籍,琢磨古人的为官处事之道,一旦遇到具体的问题,便能把平时读书所得,拿出来应用。
在战乱频繁、政务缠身的岁月里,曾国藩始终手不释卷。在他读书榜样的示范下,湘军将帅们也积极加入到读书的行列中来。
尤为可贵的是,曾国藩把读书学习作为一生之事,相伴终生。1871年,曾国藩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为鞭策和警示自己读书不要放松,他写了几句箴言:“死中求活,淡极乐生。”
“暮年疾病,人人不免”,但读书则贵在坚持,并从中发现乐趣。所以,即使身患疾病,他晚上依旧读书不改。在他看来,药疗不如读书,如果离开了书,那自己就是一个废人了。
李叔同曾写过这样一首词——《悲秋》,用来劝谏人们要珍惜时间:风乍起,黄叶飘,镜里朱颜,愁边白发,日夕疏林抄。花事匆匆,梦影迢迢,零落凭谁吊。光阴催人老,纵有千金,纵有千金,千金难买年少。
光阴催人老,千金难买年少。人要想获得成功,将来有所成就,就必须紧紧抓住时间的尾巴,不要让时间溜走,不虚度每一寸的光阴,这样生命就不会荒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玉不琢不成器”,一个人只有经历各种磨难才能成长。所以,我们不能一味地安稳享乐,应该去品尝世间各种各样的滋味,体验各种各样的磨炼、考验。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就必须有一种不怕磨难的精神,在磨难中激发自己的潜能,产生作为强者的意识和行动,适应时代的发展,做一个成功之人。
曾国藩希望他的儿子能够经历更多的磨练,变得更加成熟起来。所以他在家书中多次提到“身体虽弱,若能风霜磨炼、苦心劳神,亦可以坚筋骨而长见识”。
曾国藩的成就,便是在砺志中与磨难中取得的。
随着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曾国藩在咸丰二年奉旨到长沙,帮助湖南巡抚办理团练。
在太平军节节胜利后,他眼看办团练已无济于事,于是便开始组建新军,以其家乡湘乡的练勇为基础,招募质朴的农民为士兵,以当地儒生为军宫,编练成一支军队,史称湘军。
湘军组成之后,曾国藩誓师出战太平军。两军初战时在岳州、靖港一带,湘军连战连败,曾国藩痛不欲生,第一次投水自杀,被左右救起。痛定思痛后,曾国藩重整旗鼓,后攻占武昌重镇,取得了胜利。
不久清廷又怕他拥兵自重,无法驾驭,于是就解除他的职务,让他长期以侍郎的虚衔带兵。
后来,曾国藩率水师进攻九江、湖口,遭到了太平军的火攻战术,湘军水师的数十艘大船被毁,曾国藩率残部狼狈退至九江以西,其座船也被太平军围困。曾国藩因此第二次投水自杀,幸好被随从捞起。
此后,他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成天遭受着失败的折磨。面对着这一切,曾国藩挺了过来。
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说:“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我不能显示我的软弱,不肯求别人的怜恤,一切痛苦,我自己担当。”
正是因为依靠百折不挠的精神斗志,屡败屡战,曾国藩最终率领湘军,打败了太平天国,取得了胜利。
古往今来,那些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一帆风顺的。他们在面对困难环境时,没有像常人那样产生畏惧和退缩之心。
困难的环境并没有使他们屈服,而是激发了他们身上潜在的力量,迸发出惊人的气概。
须知,成功者,必经历风波苦难。
有理想,有心胸,才能有成就
一个成大事的人,首先要有成大事的理想。在理想的引领下,规范自己的言行、开阔自己的心胸,才能取得成功。
在曾国藩看来,有理想、有心胸的人才会担当大任,从而成为受世人尊重的人。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成就一代伟人,很大程度上仰仗的是他的志存高远。
1849年2月,曾国藩升任礼部侍郎,从此跻身高官之列。任命的第二天,道光帝召见了曾国藩,训谕教诲了一番。两天后,曾国藩走马上任。
虽说礼部在六部中属清要一类,但事务仍然繁多,其属员即有百余人。曾国藩除了感到公事较多外,应酬私事也十分多,他给父母的家书中写道:“我几乎没有一刻闲暇时光啊。”
父亲曾麟书收到信后,为曾家出了位大官而兴奋不已。但知子莫若父,曾麟书太了解儿子曾国藩的脾气性格了,他惟恐刚做大官的儿子有什么闪失,立即写信一封,嘱咐再三:
“既然做了大官,对别人就要更加谦虚。见到各位老师,你要尽到学生的本分;对待各位朋友,你要和睦相处。对于公事,你要兢兢业业;如果有人找你走后门,你应该拒绝他们。做官要一心为公、恪尽职守,千万不要玩忽职守啊。”
由于父亲的殷殷教诲,曾国藩自从入仕以来,就怀着匡济天下、忠心为国的抱负,投身到他所认定的事业中去。不仅如此,他还动员他的兄弟们也投身到报效国家的行列中去。
1858年,太平天国大军进攻湘军大营,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在战斗中不幸阵亡,四年之后,曾国藩最小的弟弟曾国葆病逝于军中。对于弟弟们的死,曾国藩感到非常痛心,但同时也深感自豪,因为他们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死。
设定一个标志着成功意义的目标非常重要。只有确立了前进的目标,我们才会最大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主宰自己的命运。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立德”才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曾经是老一辈做人的准则。但是现今许多人都与此背道而驰:尔虞我诈成了聪明机智的象征,而老实质朴则成了傻子的代言。
其实,那些视说假话为处世之道的“聪明人”,虽然一时能谋到私利,但是最终会因为不诚实而失去别人的信任、甚至万劫不复;而那些质朴老实的“蠢人”却安安稳稳地度过一生。
孟子曾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一个人无论寿命长短,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安身立命,而修身养性就是保存他的善心,培养他自身固有的善性,这样,才能应对命运的种种挑战。
人的善性,就植根于人心中,人心虽然从本质上讲都是善的,但人的善性往往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变化。
只有通过长期的潜心领悟,才能存心养性,达到加强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实现人生真正的价值。
作者:慈怀读书
文章归档:《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系列文章: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了一生的命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人与人的差距,往往是从这一点拉开差距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成功的人,都离不开这种品质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牢记三件事,有个好人缘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天道酬勤,地道酬德,人道酬善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做到这三点,才能成就智慧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