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心中有欢喜,日日是好日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原著 | 蔡颖卿
解读 | 朱迪

“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如空气一般的存在,即珍贵又日常。

无论是平凡还是富足,我们都渴望平静且喜乐的生活。讲究而不奢侈,精致而不浪费的生活哲学,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在修的“人生学分”。

蔡颖卿,是台湾著名畅销书作家,被誉为“最懂生活的生活家”。经营一间生活工作室,养育两个女儿,对生活有着天赋般的热爱和用心。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是蔡颖卿最具生活美学理念的作品,在她诗意的文字下,我们不仅能感受到她笔下生活的美好,更能感受到那种美好生活背后的美好心态。

年轻时都向往“诗和远方”,认为眼前的生活只是“苟且”,看完这本书才知道,原来有人真的可以把每日柴米油盐的日常,过得如诗一般写意。

接下来,让我们和这位生活美学家一起漫步生活,学习在平凡的日常中,获得快乐诗意的力量。

你珍爱的物品中藏着爱意和用心

每个人一生中会买很多物品,有些遗落了、淘汰了,有些则无论去往天涯海角,辗转多少个城市,也会陪伴你如初,从未想过要丢弃。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或许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颜色、情调、质感,已随着时间的前进而消逝了。我们喜爱的不光是物品本身,而是它所能体现出与我们性格相结合的地方。

虽说件件旧物只剩温柔,其实正是在这些旧物中能看出一个人爱家、爱生活的态度。

身为作家的蔡颖卿心思比常人更细腻,对心爱的器物,小如一杯一盘,大如家具书桌,她从不嫌麻烦,永远带着心爱的器物天涯海角各处去。不管家安在哪里,哪怕在异国他乡,因为有了这些共同成长的器物,她都能感受生活的面面丰足。

丢弃是容易的,难得的是好好拥有,再小的物品,一旦买了,就好好用、常常用,做到物尽其用。

看起来我们留下的是物品,实际上我们留存的是回忆里的那份感动,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的点滴。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对我们来说“特殊的物品”。我们与家人、朋友离别又重逢,那些珍贵的时光,使用过的物品,一方桌布,一只烛台,都是见证。

除了那些记忆和爱意,在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中也包含着我们对待生活和食物用心的一面。

作者在曼谷生活的时候,很喜欢逛各种市场小吃摊,看看在没有方便的工具时,人们是多么愿意为生活动脑筋,想向他们学习“想方设法”的生活智慧。

用心和爱能化问题为力量,克服一个个不可能。

作者想起小时候跟妈妈学习做意大利煎饼,不用油,更不添加蓬松剂,只用面粉和鸡蛋,只要耐心掌握住火候,适时地翻滚,就能完全留住蛋香,健康又好吃。

而现在,如果没有为美食量身订做的工具,很多人也许就没办法做出食物了。

物质简约的时代,我们为了生活需要与更多的乐趣,每一个食物都包含着自己的用心,味道与营养兼顾。

在物质丰盛的时代,千万不要让过多的工具限制了我们的创意。从上一辈那里传承的不光是手艺,最重要的还是那份用心。

我们可以尽情发挥工具的用途,如果没有打蛋器,绑起一把筷子也可以取代;临时找不到锅盖,大小可用的盘子也可以完成任务。

表面上看起来,是我们使用器物,而在使用的过程中、时间流逝之间,它也因为不断创造着我们的美好生活,而被我们所珍爱,而成为特殊的存在。

人生的真理往往需要往烟火气里寻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要打交道的地方,最杂乱的莫过于“菜市场”,因此很多人不喜欢去菜市,但是越是不起眼的地方,越容易藏着人生的真意。

作家、美食家汪曾祺曾说过:做饭的第一乐趣是买菜。

爱逛菜市场,并从中感到乐趣,也许是懂生活的人共通的习惯。无论是作为“母亲”还是“餐厅老板”,蔡颖卿都非常喜欢逛市场。

每到异国或陌生地,其他人会去逛博物馆、百货商场,而她总会去看看当地人们赖以生活的市场,去寻找有趣的摊贩,从菜市场里面找寻当地独特的精彩。

这样烟火气十足的地方,只要带着发现的眼睛,随时随地都能给你上一堂人生哲学课。

有一次买菜,作者看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个路旁的小贩在卖漂亮的蒜瓣,有个妇人挑选完结账,卖东西的小贩说:“你还有一块钱没有给我。”

买的人很不乐意地答道:“一块钱你也跟我要!”

那小贩带点微愠与委屈地说:“我本来赚的就是这样的一块钱、两块钱啊!”话还没说完,该把钱给清的人却已走远。

一块钱不多,但它是小贩劳动价值的体现,如果该付十块钱,它就是十分之一的价值。而妇人却以自我中心的价值判断,觉得一块钱不值一提。

感知不同只因“立场”不同,如果我们能站在对方的立场看一看,才会知道他人此时的心情,才会相信那一块钱与对方有生计的关联。

“了解”与“体谅”不该被夸张成特别的美德,放在课堂里反复背诵,而是需要应用在每一天的日常中,记得每天开口时好好说话,放下不逊的态度和刁钻的言词,久而久之,自然会成为我们的内在修养。

我们总是习惯从书中寻找答案,却不曾想其实答案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

市场里不光有人生的答案,也藏着不经意的美。初冬的早上,有人载来整车的金枣,连枝带叶堆了一车,那黄绿交错的果与叶,美得让人心醉。

那满车尚未出售的“金光”,在灰暗湿冷的天空下,格外使人惊喜。谁说市场里只有世俗生活?它不经意间结结实实地给人上了一堂色彩课。

本该专心买菜的人,却纷纷花时间站在车前挑捡整枝的金枣。回到家将金枣做成好看的挂饰,木头的颜色与果叶的黄绿,往大门一挂,协调地衬托出迎接新年的欢喜。

将挂饰移到屋内的墙上,另有一番惊喜,当有光照射时,那丰美的颜色使家中满室生辉,色彩将阴冷的冬日照亮。

美学大师朱光潜也曾经说过:要见到事物本身的美,我们一定要从实用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欣赏它们本身的形象。

平日里我们带孩子去看艺术展、画展,无非是希望他们从小接受美的熏陶,可别忘记在日常生活中得来的美。我们不妨常与孩子交流心得,做菜时交换对颜色搭配的看法,谁说当中没有美学教育的大事呢!

带着发现美的眼睛生活,点亮日常的绝不是奇珍异宝,而是我们每天走过的一街一巷,遇到的一人一物,我们苦苦寻找的生活答案还需往生活里找一找,往烟火气中寻一寻。

在家庭里学会
爱的表达,幸福的接受

很多作家、美食家,懂生活、爱生活的才情,对生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很大部分是来自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家中的书房和厨房往往是传达父母思想和爱的场所,作者就曾回忆小时候记忆深刻的一件事,三岁时爸爸花一百四十元买了本精装书,相对当时的薪水来说,是一笔好大的花费。

这本书不光父母喜欢,她小时候也很喜欢,常常坐在榻榻米上,一页页地看那些图与字,虽然大部分看不懂,但因为是父母珍爱的书籍,就对它有一种非常喜悦的认识。

多年后当她也成为母亲,继承了父母带给她的启发:当一个真正喜欢看书、享受阅读、懂得交换心得的父母。

“我深信自己喜欢阅读是因为父母喜欢看书,而不是因为他们要我阅读。” 幸福与爱的智慧果然是代代相传的。

每天早餐喝咖啡的时候,几乎就是全家人交换看书心得的读书会。每隔一段时间,她与父母相聚时,也总是很自然地分享各自最近所阅读的书。

小时候买的那本精装书现在仍然收藏在书柜里,常常被家人翻起,阅读不是陪伴,也不是期待或投资,只是透过自身的喜悦所产生的影响,父母直到现在还在求新知,也还在培养自己。

如果从父亲那里得到的幸福是来自书房,那母亲那里则是来自厨房。

年幼时未曾听过“外食”这两个字,现在眼见外食取代了多数人的回家用餐。这让人享受到某些方便,却也感受到生活质感被不同层度地打破。

工作非常忙碌的母亲费尽心思做出食物,里面保存着她对儿女的爱与照顾,让我们享受一份食物的同时,也会解读它背后的关心与人力的付出。

母亲教会我们的是:食物是爱,是爱的表达,也是爱的接受。

喜欢厨房和做各种美食,对作者来说食物除了提供温饱与味觉的享受之外,更重要的是,它是传递情感与完成创意的接口。

所以如果有机会为家人动手做料理,对做食物的人来说,心中会充满幸福感,在给予的过程中往往得到更多的情绪抚慰,这是不常进厨房的人无法体会的。

现在常看到的小区景象是,开饭时间还有很多孩子们在外面玩,或者是父母太忙交由保姆带着,靠点外卖解决吃饭的问题。

不禁会替他们的父母可惜,为家人准备食物时的幸福感和用餐时的情感交流,错过未免遗憾。

孩子对于家庭的观念多半来自经验里的认知与学习,如果没有从家庭中学得被照顾与被爱的美好,长大如何用行动去爱自己的家人?

亲子之间的互动本应该是这样的:它就像一顿饭香菜暖的家常事,说的人一片真心,听的人一片诚意,所以,即使日子已远远逝去,其中充满情意的片段却留了下来——那是因珍惜相处、互相倾听而留下的礼物,那是被称为千头万绪的教养功课中,每一对父母都可以为孩子做的事。

幸福不是一定属于有钱、有闲的人家,教育也不是花钱买得到的商品。

生活稳定的节奏、父母每天的关怀照顾,所结合而成的安全感,就是我们能给予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家庭幸福最基本的定义。


在与人交往中感受生活多一份的美好

人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我们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而在人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很清晰的看出每个人的价值观。

价值观无法只停留在“说”上,而是我们采取行动那一刻心里的选择。

而人与人之间要建立良好关系,尊重与善良是最重要的条件。

一天,作者在超市偶遇邻居家的孩子,小朋友礼貌地询问是否可以去家里找女儿玩,作者随即答应,却忘了那天是女儿Pony上钢琴课的日子。

等作者买完东西回家,看到很感动的一幕:女儿房门口贴着一张纸条,上半部分是女儿写的—-进屋前,请先敲门。下半部分是几行不同的字迹—-亲爱的Pony,我来看你,听到你在上钢琴课,所以先回去了,也许上完课后你会给我电话。下面是邻居小朋友的署名。

看着这一来一往的纸上对谈,不禁让人会心地笑了起来,孩子们的世界多么善良,用语多么温柔,在所有的举动中都透着对别人的尊重。

歌德曾经说过:人应该每天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最后,他还十分幽默地说,如果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

看似简单的好习惯却很难习得,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诚恳”地对待自己和他人。

小时候作者母亲曾经教导她为人要“素直”,字义上的解释是说要朴素、不故意曲解心意,解释为“诚恳”也非常适合。

开始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常常会为了别人的指责和批评,花更多时间去辩解或拒绝认错,错过了自省的机会,也给别人留下了不诚恳的印象。

经历过很多事后,慢慢才理解了母亲说的“素直”的魅力,在生活中如果犯了错,有时候只要很诚恳地说一句“对不起”就很好用。

用诚恳的态度对待别人,很容易获得别人的谅解,用诚恳的心态对待自己,自己会收获良多。

如果可能,让我们不停地学习用温柔的眼和心思来看事情,用善良真诚的口来发出言语,在人际交往的世界里如鱼得水,感受生活带给我们每一天的美好。

遇到困境时不妨给自己内心“放个假”

人生很长,生活不是一直一帆风顺,顺境时我们意气风发积攒力量,而逆境时那些让人沮丧的经历,往往是我们看清自己,飞跃成长的机会。

当刮起逆风时,往往考验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十多年前作者就曾遭遇过最困难的时刻。她经营的一家餐厅遭遇抢劫,受到极大的惊吓之后,整个人陷入消瘦与不安。

她选择回到家做短暂休息,爸妈为她加餐,在父母的陪伴下,吃饭、交谈、睡得很熟,度过了一段安心的日子。

母亲更是适时地邀请她一起翻译日文的文章,在休养与适度的忙碌中,很好地治愈了作者。

有些事情暂时没有解决之道,那么学会等待与接受,是走出阴霾最好的方法。

很多人在工作上遇到挫折时,会质疑自己的努力值不值得,进而否定努力的过程,甚至一蹶不振。

作者遇到的这次生死攸关的事件,让我们明白了那句“除了生死,其他都是小事”。

我们活着的每一天都是时间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永远不知道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什么,唯有好好珍惜每一天,珍惜可以表达爱的日子。

每次遇到喜悦时跟自己说:“这是最好的了,存在心里不要忘记”;每次遇到困难时,安慰自己说:“这不是最难的,生命还会给你更难的功课”。

度过了这段艰难时期,作者再次出发,将自己的人生经营得有声有色,回顾过往,她非常感谢“假期”带给她的各种“养分”。

生活就像潮汐有起有落,落的时候将心态放平,除了可以很好的审视过往,我们还要感谢这个落差,正是因为它的到来,让我们感受到日常幸福的珍贵。

虽然不知天亮之后的一天会发生哪些事,但知道自己被赐予了一份名为“时间”的礼物,有了这份笃定,我们就能与生活的种种和平相处。

在每一天的开始,感谢自己有工作、有健康的身体,无论这份“工作”是出门或在家,都要非常珍惜自己与生活的连结。

每一天感受付出的价值、用行动释放忧虑,每天都活得热气腾腾,这样才称得上热爱生活,也唯有如此才能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

以上便是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出版时,恰巧是蔡颖卿为人妻二十五年、为人母二十四年的日子。

很多人都羡慕她,觉得她活出了人们理想中的样子,家庭幸福、教子有方、事业有成。读完这本书,让我们明白了其实我们也可以。

如果你还年轻,陪伴在父母身旁,多和他们交流,参与家务劳动,从他们身上看到生活的智慧。

如果你有孩子了,全心陪伴他们成长的过程,也能照见自己的喜好与缺失,那里有你最柔软珍视的部分。

如果你正为了工作而拼搏,将热情投入的感受当作享受,工作会源源不断的回馈你。

无论你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都不要苛求自己。珍惜眼前的拥有,然后再从中支取快乐,来面对每天循环往复的平淡生活。

愿你我带着生活中汲取的智慧,带着前路必能见到繁花盛开的心情,继续漫步生活。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用细节把日子过成诗》读后感:心中有欢喜,日日是好日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