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必要的失去》
原著 | 杰克·康菲尔德
解读 | 安梳颜
人一生的成长犹如一场蝉蜕,只有勇于舍弃身上那看似无比重要的壳,才能脱胎换骨长出一双飞翔的翅膀。
而人最大的痛苦在于不愿意失去,对于已失去的,永远都在怀念,悔恨,放不下过去,折磨现在的自己。求不得是苦,得而复失更苦,想要紧紧抓住,却失去的更快,更多…….
那如何在这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拥有一个真正属于你的美好人生呢?
超个人心理学大师杰克·康菲尔德告诉我们:人生应该是个不断学会做减法的过程,减去无用的欲望、累赘的习性、杂乱的心念,保持简单的心性,才能过好复杂的人生。
本书作者杰克·康菲尔德,长达十几年在世界各地教导禅修,是将南传上座部佛教修行引入西方的重要老师之一。他擅长结合现代心理学与禅修思想,将灵性修行落实于日常生活。
他不仅是美国最受欢迎的内观禅大师,内观学社与灵馨中心的创办者,还是位临床心理学博士,著有《当代南传佛教大师》,《狂喜之后》,《踏上心灵幽径》等多部畅销书。
接下来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学习如何做人生的减法,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幸福。
失去该失去的,你才是自由的
大部分人都敢于面对自己的阴暗面,却害怕了解自己的本心,或者是说自己的神圣性,作者提到我们一定要失去那些该失去的,才会找到真正的自己。
首先我们要明白,我们生而为人,本就善良,当我们看到心灵的内在美,才能够看到真正的自己。
就像心理分析学家罗伯特约翰提出的观点:对我们许多人而言,信赖自己的善良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我们很容易把自己最糟糕的一面当做自己的真实面貌。
这些最糟糕的一面,被心理学家荣格称为阴影,它们是蒙蔽在我们本心上的阴影,只有丢弃这些,才能发现真正的自我,才能获得内在的自由。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是他家里唯一的纳粹集中营幸存者。尽管遭此苦难,但他还是找到了治愈自救的道路,他说道:“我们那些在集中营呆过的人,有人来安慰过我们,给我们送出最后一块面包,他们的人数也许不多,但却足以证明谁也无法夺走他人的心灵自由,无论在任何的环境中,选择自己要面对的态度,选择自己要走的道路。”
尽管会遭遇危机冲突或者是失败,尽管会陷入极深的恐惧或者是迷茫,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去找到出路,找到希望,找到内在的自由。
当我们学会将心安住于自身的善性时,就可以更清楚的见到他人的善行,一旦我们养成庄静和关怀感,即使在大多数日常环境里也能够泰然处之,这些特质都是无可限量的。
那么如何去发现我们内心的善性呢?
作者建议我们找一个舒心的日子,这天你醒来清爽,心情开阔。在你开始工作之前,发自内心的去观看三个人身上的小美好,同他们讲话或者工作时要心怀此意,注意这件事是如何影响你和他们之间的互动,如何影响你自己的心,如何影响你的工作。
用这样的方法一直坚持下去,多次练习之后,你可以观察更多的人,最后当你能够自然地看到他人身上的优点,你就能发现自己内心的善性。
其次我们要学会爱自己,爱他人。
爱自己是慈悲的起点,只爱自己却是对自己的不慈悲,因为从佛教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慈悲是天性,它产生于我们的相互联系,佛教称之为相互依存。
例如在子宫内,每一个孩子与母亲的身体都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有一方生病了,另一方就会受到影响。
同样的,我们与地球也是互相依存的,土壤中的矿物质是谷物和身体骨骼中的养分来源,暴风雨会成为我们的水分和血液,树木和森林排放的氧气是我们用来呼吸的空气,我们对这个共同命运认识得越清楚,就越会对地球本身产生慈悲心。
但书中说到慈悲的生活,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放弃所有的财产,接收我们遇到的每一个无家可归者,解决我们大家庭和社区中每一个困难。
慈悲不是相互依赖,慈悲并不意味着我们要失去自尊,为他人盲目牺牲自己。请时刻记住你的善良,要有点锋芒。
慈悲只是心怀善念,爱自己也爱他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实践慈悲心,它都能使我们回归生活。
书中讲了这样一位女士名叫拉旺纳,她在丈夫去世三年后来修习佛法,当时的她沮丧、悲伤,封闭自己与世隔绝,独自生活,不接触老朋友和她的子女,她放弃了一切。她感到生活是冷漠的,无情的,毫无意义的。
但经过两个月以上的禅修,练习了上千次柔缓的呼吸,开始释放她悲痛身体里的痛楚。她已经能够自己修习慈悲心,把慈悲心扩展给那些和她一样失去亲人的人。此后她的心态是缓和的,一天早上她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煮熟的鸡蛋,说这是她的心,圆润光滑而温暖。
培养慈悲心就是学会爱自己、爱他人,书中建议我们可以学习进修慈悲心:
你先坐下,轻轻的呼吸,觉着你的身体,你的心跳以内在的生命去感受自己是多么珍惜自己的生命,面对痛苦时如何保护自己,一段时间后去观想你所热爱的身边人,感受你对他们的自然关怀,注意你是如何把它们放在心中,感受你的心如何向他们打开,愿他们安详自在,生命得到安慰,与他们分享痛苦,并以慈悲心抚平痛苦。
活在当下,找回失去的美好
心理学对避免痛苦的最好答案是正念,发挥正念的的作用,就可以避免痛苦。正念即专注,是无批评和恭敬的觉知。
但大多数时候,我们的专注并不是这样的,我们不断地做出反应,判断我们是否喜欢,我们用种种期望、评论和批评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作者认为,对任何体验的专注都是迈向自由的进程,而只要保持正念,就能够达到专注,为我们的人生带来开阔的视野,平衡和自由的心态。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案例,电影《雾中猩猩》的主人公黛安是个勇敢的野外生物学家,她同一群猩猩交了朋友。她在非洲,收集大猩猩的生活资料,和大猩猩成为朋友,彼此亲近。
当同事们问她,对这种怕生和难以接近的动物,如何能够做到这么了解的时候?她的答案只是很简单的:“我没有带枪”
当我们不再判断,专注于自己所做的事情,只要时刻保持正念,任何事情都能够轻而易举地完成。保持正念就是没有恐惧的当下,既不是散乱漫游,也不是执着不放,它在于感受每个时刻,敞开心扉和全然接纳。
那么我们如何保持正念,找到真正的自由呢?
作者建议我们可以练习行禅,行禅是一个很简单和普通的修法,有助于培养平静、连接和觉知,行禅可以在任何时间练习,如忙碌的工作一天后,或空闲的星期天早晨。
你可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舒适的来回走动,室内室外都可。两脚站稳地面,双手放松以舒服为准,做几个深呼吸,然后放开感觉去感受整个环境,一分钟后把你的注意力重新集中在身上,站直感受身体是如何站在地上的,感觉一下你脚跟承受的压力与站立时的其他感觉,让自己专注当下和保持警觉。
开始可以走的比平常慢些,放松身心,让行走优雅而自然,仿佛国王和王后出行。注意你的身体,每踏出一步都要去感受自己脚跟离开大地的感觉,然后专心一意的把脚放下。行走时完全的感受每一步,使用这种行禅让自己平静,敛神,专注。
你可以先在家里,然后在逛街购物散步的途中,都可以用非正规训练的方式扩展你的行禅,你可以学会在行程中自得其乐,而不是迷失在算计和思考中,按这个简单的方法,你会真正的活在当下,使你的身心灵融合在一起,过好你的人生。
除此之外,我们要学会正确地处理情绪,让情绪之河自然流动,它将带领我们到达内在的智慧。
面对情绪,大部分人都持有一个错误的观点,总是认为如果我们处理的恰到好处,那我们感受到的永远都是愉快的,没有悲伤,没有痛苦。
我们总是想避免痛苦感受,当感受到不愉快时,我们会无休止地作出反应,竭力去纠正这些感受。
但是作者说,每天每个人都会有痛苦或是快乐的体验,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有怎样的地位。但痛苦体验并不代表失败,我们要去体会这些感受和情绪,无论它们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全然体验我们的感受和情绪,不对它们起反应,不要逃避它们,这需要勇气,但也正是我们的自由所在。
当你处于痛苦时,安静地坐好,慢慢地开始感受自己胸部的呼吸,用手轻轻地按在自己的心窝处,仿佛你正抱着一个脆弱的人,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继续柔和慈悲地呼吸,思索让你悲伤和痛苦的事情,让那些泪水,爱恋,恐惧,慢慢地从身心中释放出来。
懂得取舍,有些要放下,有些要拿起
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我们都要学会放下,因为只有放下了,你才能拿起那些更重要的。
放下痛苦,收获自由;接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佛教有一个观点,人生即受苦。我们每个人,都会遭受很多痛苦。
但痛苦的根源是欲望,欲望越多,痛苦越多。如果我们想要支配控制周围的人,我们将受苦。如果我们努力控制自己的身体和感受,情况也是一样的。
例如书中讲了皮拉尔的案例,皮拉尔最近总是充满责备和恼怒,因为她最近在公司的重组中失去了工作。因为她的老板重男轻女,不喜欢提拔女性。这让皮拉尔非常生气,她甚至想要报复,将公司告上法庭。
后来皮拉尔在静坐禅修的过程中,她感受到自己非常痛苦,而原因在于她将公司告上法庭的动机是自己的欲望和愤怒。
她渐渐想通了,如果自己的动机不是报复,只是出于关怀自己和他人,她内心就不会痛苦,这就是放下了苦的因。
有时候放下只是意味着顺其自然,不要设法摆脱,而是让心柔软地接受现实。这种柔软带来身心释放的感受,放松自己,放下负担。
但放下不等于不关心和不回应。例如作为父母,我们要慈爱,保护,指导和培养孩子,孩子需要支持,而不是被控制。
为人父母者,要毕生学习放手。随着孩子逐渐成长——当孩子初次在外面野营,参加活动,学车,上大学。我们必须要学会不同程度地放下,但始终保持对他们的爱和支持。
除了放下,我们还要学会拿起,拿起自己的意愿,书中称长期意愿被称为发愿或发心,有时候我们的发愿是实际可行的,例如要弹好钢琴,建立繁荣的商业,美丽的花园。
但也有一些宏伟大愿,我们可能会为之毕生奉献与祈祷,奉献与坚定不移的真理或为世界和平努力,而宏伟大愿就是我们生活的方向和意义。
例如罗德尼是一个年轻的活动家,他发愿帮助促进地球上的和平,他在学习静坐时意识到他必须找到自己的内在和平,他首先全力让自己的心和家庭保持宁静,从这里出发他的心愿扩大,后来他去哥伦比亚接受人权和冲突解决方面的训练。
现在他在西非为联合国工作。每一步他的愿力都带领他前行,他认为如果我们对和平认真,那么我们必须为和平而热烈,真诚、持续、细心和勇敢的工作,就像我们现在为战争做准备一样。
我们每个人都要找到属于自己的发心,因为这就是我们的生命的意义。当我们用积极的意愿为他人付出时,我们就会发自内心地感受到快乐,无所畏忌地去慈爱行事。
记住自己的每一个小小的意愿,积少成多,最后努力变成更好的自己。
得失在我心,感受美德和治愈
得到和失去,其实只在我们的内心。佛教中认为,当我们放下那些过多的欲望,执念,我们就能够感受到自身的美德。
当我们脱离自身的利益可以自由的去爱时,美德就出现了,我们的慈善行动不是来自规则和惯例,而是天生的内在反应。
就像圣雄甘地曾说过一段话:“让我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是为这一天立心,我就不惧怕世间任何人,内心只敬畏上帝,我不憎恨任何人,也不会屈服于任何不义,我要用真理征服谎言,为了抵制谎言,我会忍受所有的痛苦。”
除此之外,无论碰到内在或是外在的冲突和矛盾,我们都可以通过修习带来治愈。可以静坐,可以是行禅,可以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这一切种种都是修习。
轻轻松松地坐着,专注于呼吸或身体,当你觉得安定了,去感觉那些内部或者外部的冲突,融入其中,并与它轻松相处,感受自己内心的治愈。
只有掌握了美德和治愈的力量,你才能真正地懂得,失去也是一种得到。你才能用宁静和平衡之心观看万物的生起和消失,你才能够心胸敞开,平衡和宁静。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宫崎骏老先生说:没有不可以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生命中有很多东西,我们必然要学会放下。
但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因为失去本身也是得到;你可能失去过一段友情,但你从中学会如何去经营维系朋友间的感情;你可能错过了一个爱人,但你在这段感情中,得到了成长。
就像张小娴说的那般:总有一天,你会对着过去的伤痛微笑,你会感谢离开你的那个人,他配不上你的爱、你的好,你的痴心。他终究不是命定的那个人。幸好他不是。
既然人生中总是有必然要失去的东西,我们一定要学会珍惜当下。
据说,十三亿人里只能找到十七个知己,所以,珍惜来之不易的朋友和伴侣,珍惜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父母。
有些事,有机会做的时候,就去做,别等没机会了,再去做,就来不及了;有些人,有机会珍惜的时候,就去珍惜,别等失去了,再去把握,就没意义了。
愿你珍惜当下的每一个时刻,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文:安梳颜,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集才华与美貌于一体的女子。
今日话题
慈悲只是心怀善念,爱自己也爱他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实践慈悲心,它都能使我们回归生活。读完这篇文章,你知道如何培养慈悲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