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的羁绊》读后感:母爱,是我们一生的羁绊


《母爱的羁绊》

原著 | 卡瑞尔•麦克布莱德
解读 | 提拉没有米苏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当中,母爱意味着温暖,善良,美好,宽容,无私……

在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们内心已经建立起了“伟大的母爱”这种坚定的信念。

可现实是,我们与母亲之间的关系相当复杂,有矛盾,有冲突,有直白的亲情,也有曲折的伤害;有明显的不满,也有隐藏的怨恨……这些情绪不是单单一个“爱”字就可以概括的。

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屈从那些所谓的“真理”,却对赤裸裸的现实选择视而不见。

这是因为,一旦我们打破世俗与禁忌,心里就会产生一种道德上的内疚感。

今天,我们避开“母爱的伟大”而去谈论“母爱的羁绊”,自然而然也会内疚,不安与痛苦。

正如《母爱的羁绊》作者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所说,“情感遗传就像基因遗传一样,不知不觉代代相传。”

作者是美国著名的婚姻与家庭治疗学家,拥有28年的心理咨询实践经验。

近十几年来,她主要从事有关自恋家长对孩子影响的研究,已经成功解决了许多此类案例。

这本书反映了作者本人的生命感受与治疗经验,其中有丰富的案例,广泛的引述,真切的描绘,系统的总结,非常清晰而生动地展示了复杂而微妙的母女关系的多个层面。

能够指导女性从需求认可,证明自我价值的陷阱中解脱出来,并重塑自我,是一部了不起的心理学著作。

有了问题就得克服心理压力,勇敢地去直面它,解决它,否则,问题会一直在那儿,生生不息。

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母爱的羁绊》,去看看其中的精华。

发现问题

有一类女性在生活中总是缺乏安全感与满足感,她们自我意识过于强烈,敏感多疑又优柔寡断,与异性的关系总不顺利,即使有所成就却依然缺乏自信。

这是因为,她们的生活中都缺乏一种母亲给予的共情的,有同理心的爱。

她们的母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过度自恋。

这里提到的“自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些自恋特质。

但过度的自恋就会出现病态的表现,比如自私自利;自负,目中无人;嫉妒心强;需要过度崇拜等。

母性自恋有三种类型:事必躬亲型,心不在焉型,以及混合型。

事必躬亲型母亲表面上看起来非常伟大,实际上她们有着强烈的控制心,试图影响到女儿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像一张密密麻麻的网,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

她们过度履行自己的职责,让女儿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空间和思想空间,在这个过程中女儿逐渐丧失自我,慢慢变成了母亲的附属品。

心不在焉型母亲会在衣食住行或情绪思想上忽视自己的孩子,把孩子当成空气一般。

这一类型的母亲用她们的行动和言语无时不刻地向孩子传递着这样一个讯息:你在我眼里无足轻重。

事必躬亲和心不在焉混合型的母亲虽然不多,但也存在。

有的母亲在事必躬亲和心不在焉之间变来变去,也有的母亲分别对自己的女儿表现出两种极端,比如,对长女心不在焉,要求长女必须自力更生,对待幼女则事必躬亲,想让幼女永远像个孩子一样依赖着她。

作为自恋母亲的女儿,你会发现,你从来无法取悦自己的母亲。

举个例子,珍妮弗8岁的时候和妈妈一起去百货公司,她看见妈妈拿着一只漂亮的零钱包久久不放,可那只零钱包很贵,妈妈没有舍得买。

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她好几个星期不吃午饭,攒够钱把钱包买来作为圣诞节礼物送给妈妈。

她期待能通过这个礼物得到妈妈的爱,注意和赞许。

可妈妈收到礼物后,不但没有夸奖她,还指责她是个小偷,并把钱包扔到屋子另一头。

妈妈的反应让珍妮弗大失所望,情绪到了崩溃的边缘。

自恋母亲的生活是形象导向的,她从来不会考虑事情会让你感觉如何,她更在意事情在别人眼中看来是怎样的。

格拉迪斯的妈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在一次演出时落选,很伤心,希望得到妈妈一个拥抱。

可妈妈没有安慰她,却给她买了一双拉风的高筒靴,理由是,第二天穿靴子去学校时,她会看上去很棒。

自恋的母亲会控制孩子的兴趣,反对孩子进行健康的自我表达,她们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

《母女情深》

电影《母女情深》中的一个片段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女儿在餐桌前宣布自己怀孕了,母亲却大惊失色,尖叫道:我还没有做好当外婆的准备。

在母亲眼中,女儿怀孕跟女儿没有半点关系,这似乎都是母亲的事儿。

自恋的母亲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自私为半径画圆,她们希望家里所有的人都围着她转,她们没有同情心,甚至会忌妒自己的女儿。

劳拉是家里最小的女儿,父亲很疼爱她,可有一次她跟父亲在院子里种花时,母亲竟然冲他们扔石头。

因为她不允许丈夫把注意力放在女儿身上,并对女儿产生了强烈的忌妒情绪。

自恋的母亲无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她们喜欢鸡蛋里挑骨头,对女儿横加指责。

这是因为自恋母亲的情感生活肤浅且脆弱,她们喜欢把自己的不良情绪转移给女儿。

玛丽琳的妈妈是一名舞蹈演员,她从小就送玛丽琳学习舞蹈,可玛丽琳喜欢唱歌,不擅长舞蹈。

由于她舞跳的不好,妈妈经常嘲笑她,甚至说她朽木不可雕,完全忽视了她的音乐天赋。

这些负面评价会渐渐深入到一个人的骨髓,玛丽琳长大后,会从内心深处感觉自己似乎永远都不够好。

在自恋的母亲眼中,她们与女儿之间毫无界限。

她们不允许女儿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她们把女儿当成她们的俘虏观众,渴望从女儿身上得到注意力,情感与爱。

正常的母女关系是一种深入且平衡的关系,自恋的母亲在情感上过度的贫乏和强烈的自我关注会打破这种平衡,导致女儿的最基本情感得不到满足,从而对她的以后的生活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自恋母亲对女儿的影响

母亲是女儿生命中最初的爱,自恋的母亲会让女儿在情感上空乏,心灵上受伤,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恋爱生活中遭遇挫折。

如果你有一个自恋的母亲,你会时刻持有这样的负面想法:我有价值,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不是因为我是怎样的人。

这种内心坚定的想法会让自恋母亲的女儿长大后走向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高成就动机型与自我破坏型。

高成就动机型女儿疯狂地学习与工作,感觉自己在弹跳着越过一个个的小建筑物,一旦停下,就会摔得粉身碎骨。

她们想通过鲜花与掌声来获得外部的认可,来填补自己内心深处的痛苦与不安。

但即使取得了成就,她们仍然感觉做得不够好,觉着自己配不上取得的成功与荣耀。

自我破坏型女儿相信自己不值得被爱,感觉自己毫无价值,所以把自己托付给自我破坏的力量,用药物,酗酒等方式来麻痹自己的痛苦感与无能感,并沉浸在自我破坏的生活方式中不能自拔。

高成就动机型与自我破坏型这两种类型的表现方式虽然大相径庭,但心理情感问题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想通过某种外部力量,去满足内心缺乏价值感所带来的空虚与痛苦。

同样的,自恋的母亲也让女儿对爱的理解产生了扭曲,在她们眼中,爱意味着别人能为你做什么,或者你能为别人做什么。

很多自恋母亲的女儿不知不觉中用这一个扭曲的标准来选择自己的另一半,这会让她们与自己的另一半建立起两种关系,依赖与被依赖关的系。

我们都知道,爱是相互的。健康的恋爱或婚姻关系是两个人相互独立,又彼此依赖。

而处于依赖与被依赖的恋爱关系中的两个人,因为他们的爱本身就是变形扭曲的,他们的恋爱或者婚姻关系最终会走向失败。

解决问题的方法

人生就像一棵树,根代表养育我们的人,树干代表我们的成长过程,树干上的疤痕代表着母性自恋带给我们的心理创伤。

虽然疤痕无法消除,但我们通过治疗可以促进伤口的愈合,消除它们带来的疼痛。

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一下心理治疗的方法。

首先,要摆脱道德上的内疚感,敢于承认自己的母亲本身的缺陷或不足。

要充分接受这样一个现实:我们永远都无法回到过去,自己有权获得母爱的生命阶段已经一去不复返。

要教自己学会体验悲伤,痛苦等情绪,并把这些不好的情绪充分释放出来。

要为释放情绪留出独处的时间并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可以运动,可以开车兜风,也可以在咖啡馆里静坐,写日记也是一个很好的情绪宣泄方式,能帮助你更好地从伤痛中走出来。

面对情绪不要回避,要充分去体验它们,感知它们,并慢慢掌握情绪带来的抑郁,痛苦与焦虑。

等不良情绪宣泄完毕,你会发现心里轻松很多,之前的你一直在负重前行。

其次,要从心理上从母亲那边独立出来,摆脱以母亲为中心的状态,在自己周围建立起牢固的界限,让母亲知道你的立场,明白这条界限不可逾越。

在母亲前面,做一个亲近又独立的人,告诉自己,你的生活你做主,而不是由母亲掌控的。

再次,要学会用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问题。就像一粒种子在春风下慢慢苏醒,你开始发现自己的真实想法,新的价值观与信念,慢慢拥有了完整的自我意识,最终找到真实的自我。

最后,要努力识别遗传到自己身上的自恋特质,避免把它们传递给下一代。

当孩子通过某种方式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作为家长,第一时间不应该指责或训斥他们,也无需提供建议与指导,而是去同情她们,体验并承认她们的感受。

我们要以身作则,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不应把它们投射到孩子身上。并教导孩子,要为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负责。

教孩子建立一种独立的自我意识,在家庭成员之间要维持适当的界限。在外面,要教孩子认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处的位置,认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关系,不能有特权感。

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让孩子知道,我们之所以爱孩子,是因为他们是怎样的人,而不是因为他们做了什么。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不知道在读完这本书之后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那么不妨先让我说说我的感悟吧。

纪伯伦在诗歌《论孩子》中写道:“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所产生的儿女。他们经由你出生,但不是从你而来,虽然在你旁边,却不属于你。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蔽护他们的身体,而不是他们的灵魂,因为他们的灵魂住在你梦中也无法企及的明天。你要向他们学习,而不是使他们像你。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昨日流连……”

可是,很多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上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去压制孩子的思想,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给孩子带来性格上与情感上的缺陷,在孩子内心留下深深的创伤。

*文:提拉没有米苏,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用笔收录一切美好。公号:提拉没有米苏。

今日话题
作为家长,你是否也曾打着“为孩子好”的名义做过一些伤害孩子的事;作为子女,你又觉得家长做的哪些事成为过你的羁绊?

听完这本书,你是否了解正确处理亲子关系的办法呢?

赞(1)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母爱的羁绊》读后感:母爱,是我们一生的羁绊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