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原著 | 村上春树
解读 | 李晓木
在真正的人生中,多少人过了青春年少后,只会每天庸庸碌碌地过日子,没有时间聆听“深爱的召唤”。
可有一个功课不怎么样却热爱阅读的日本男生,在29岁那一年,观看一场球赛之后,他脑子里毫无征兆地闪过一个念头:也许我也可以写小说。于是,他无比坚定地跟随了自己“深爱的召唤”,成为了一名职业小说家。
他就是村上春树。
我们对村上春树并不陌生,他的长篇小说,超过50种语言译本,有享誉世界的知名度,在我国多次掀起“村上”热潮,作品更是达到亿万级别销售量,长居畅销榜首。
村上春树很高产,几乎每年有新书上市。但有一本书,他用了十几年的时间打磨,自传式的表达中,我们发现,真实的村上春树和我们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不是迷茫,不是压抑,不是感伤,他的生活受大量西方文化的影响,但这种风格既不美式,也不日式,是有点怪的“村上式”。
那是他第一次只写自己,小说之外、故事之外,均是不施雕琢又娓娓道来,云淡风轻又笃定澎涌……这本书就是《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每天跑步对他来说有怎样的意义?其实连他自己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不太清楚。每天都跑步的话,身体自然会变得健康。可以消除脂肪、生出匀称的肌肉,还可以控制体重。然而,并非仅仅如此。他一直有这种感觉。它的深层肯定还有更为重要的东西。但那“东西”究竟是什么?
下面,让我们走进这本书,一起去看看村上春树通过跑步,他得到了什么。
想成功,先自律
究竟什么是自律?简单地讲,就是用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解决问题。
跑步进入村上春树的生活,是一九八二年的秋天,那时候他三十三岁。
稍早于此,他在千驮谷车站附近经营一家类似爵士酒吧的店,经营了三年。
在经营期间,他写出了第一部小说《且听风吟》,并获得日本《群像》新人奖。接着又写出了长篇小说《1973年的弹子球》,还穿插写了几个短篇小说,甚至还翻译了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小说。
由于白天经营酒吧,晚上奋笔疾书,精力实在无法集中,经过深思熟虑,村上春树决定关掉酒吧,专注写小说。其实那个时候,他开店的收入远远高于当小说家的收入,但是他还是下狠心忍痛割爱了。
周围的许多人都反对他的决定,觉得这是一场最不明智的豪赌。酒吧好不容易上了轨道,还不如交给什么人去经营,他自己爱去哪去哪写他的小说得了。
他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无论做什么事情,他一旦去做就非得全力以赴不可,如果将酒吧随意交付给某个人,自己躲到某处去写小说,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这种讨巧的事情,他坦言自己做不来。
恰恰这也是村上春树在成全自己的梦想,与其说最正确的选择,不如说是他最大的自律。为了成为真正的小说家,断掉一切后路,破釜沉舟的勇气,真不是谁都可以的。就这样,他毅然决然地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生活。
专职之初,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却是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如果打算做为小说家度过一生,就必须找到一个既能维持体力,又能将体重保持到恰到好处的方法。
于是写完《寻羊冒险记》不久,他就开始跑步。
跑步与他的性情相符,不需要伙伴或对手,也不需要特别的器具和装备,只需要一条还过得去的路。很快他将跑步做为生活的一部分,普通如一日三餐、睡眠、阅读一样,顺理成章。从此每天10公里,从来没有缺席。
在长跑中,如果说有什么必须战胜的对手,那就是他自己。因为如果自己违背了定下的原则,哪怕只有一次,以后就将违背更多的原则。
村上春树能够做到35年如一日,早晨四点起床,写作五个小时,无论有没有灵感,每天固定4000字,下午跑步10公里,晚上听音乐和读书,9点钟就寝。
他每天重复着这种作息,从不改变,这种重复本身变得很重要,就像一种催眠术,让他沉醉于自我,让他高要求自我,进入意识的更深处,要把这种重复性的生活坚持很长时间并取得成功,唯有真正强大的自律。
我们自律时,世界是一个样子;我们放弃时,世界又是另外一个样子。
人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战胜自己
但凡值得一做的事情,自有值得去做甚至做过头的价值。跑步对于村上春树来说,最大的价值就是战胜了他的惰性。
如果哪一天村上春树刚好有不想跑步的想法了,就是他上紧发条,更加努力奔跑的动力,因为跑步本身最大的意义之一,就是战胜那个“不想跑步”的自己。
在西方有一名谚语“痛楚难以避免,而磨难可以选择”。假如说一个人跑着突然觉得“啊呀呀,好累人啊,我不行啦”,这个“好累人”是无法避免的事实,然而是不是果真“不行”,还得听凭本人的裁量。
村上春树就是这个和自己的惰性较劲儿,并且引以为傲的胜利者。
迄今为止的人生中养成的诸多习惯里里,跑步恐怕是村上春树自己认为最有意义的一个。他觉得由于自己三十多年来不间断的跑步,精神和躯体大致朝着良好的方向,得到了强化。
他坚持每年跑一次马拉松,并非是争强好胜之心,而是关心是否达到了为自己设定的标准。
有一次他成功挑战100公里的极限,更兼在最后25公里,疲劳感突然销声匿迹,心绪被静谧的幸福好包裹,仿佛自己也成为周围环境的一部分,那段意识的空白之中,甚至有着某种哲学或宗教的妙趣。
可是过后,这份因跑步而滋生的新东西,并非喜悦,并非豪迈,其中有强迫他内省的东西。也许是因为这个,他再无法像从前那样,以单纯积极的态度来面对跑步了。
这种怅然若失的陌生感和倦意,村上春树叫它“跑者蓝调”。问题旋即到来:接下来,如何继续,如何再度开始?
村上春树没有着急,但是他也没有停止跑步,即使身体向他传达了极度的抗议和倦意,他也依然一边跑步,一边默默地等,捱过沮丧不振的日子,直到某天清晨系上慢跑鞋的时候,重新听见“微弱的胎动”,再次怀有愉悦的心情。
当单薄的躯体与受困的意志,两两相挟,他总是能战胜脆弱与不堪的挑战。
跑步如此,写作、生活亦如此。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工作领域里,和别人竞争一决雌雄,不是他追求的活法。别人有别人的价值观和与之相配的活法,自己也有自己的价值观与以之相配的活法,这个差异产生了细微的分歧。
数个分歧组合起来,就可能发展成大的误会,让人受到无缘无故的非难,遇到误解,这绝非愉快的事,很可能心灵受到严重的创伤,这也是痛苦的体验。
就他而言,最大的成就,便是战胜自己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坚持自己的生活,坚持写作。能在同一道风景中看到不同于他人的景致,感受到不同于他人的东西,选择不同于他人的语言,写出属于自己的故事来。
战胜自己的局限,无论是体力还是心理,都将是一份最重要的生命资产。
成功的后天资质,是专注和耐力
有一次接受电视台采访,主持人提问:“对小说家来说,最为重要的资质是什么?”村上春树觉得无须赘言,当然是才华。倘若毫无文学才华,无论何等热心与努力,恐怕也成不了小说家。
然而才华的问题在大多数情况下,其质量和数量都是村上春树难以掌控的,它想喷发的时候径自喷涌而出,而一旦枯竭则万事皆休,毫无办法。
才华之外,如果再举小说家的重要资质,他首先推出的是集中力。这是将他拥有的有限的才能汇集,而后倾注于最为需要之处的能力。没有它,则不足以办成任何大事。有效地使用这种力量,就可弥补才华的不足与偏颇。
他每天早晨集中工作五个小时,坐在书案前,将意识紧紧倾泻于正在写的东西,其他什么都不考虑。哪怕拥有横溢的才华,哪怕脑子里充满奇思妙想,但是无法集中注意力,恐怕什么也写不出来。
继集中力之后,必需的是耐力。即便能够一天五个小时集中意识执笔写作,坚持了一个星期,却说“我累坏啦”,这样依然写不出长篇作品来。每天集中精力写作,坚持半载、一载乃至两载,有志于写长篇小说的作家,必须具有这种耐力。
村上春树把集中力和耐力比作成呼吸法,集中力是屏住呼吸,那么耐力就是安静舒缓的呼出,这种呼吸如果不能保持平衡,就难以长年累月的做成一件事情。
这些都是他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是自然的,切身地,以及实际地学到的。
每次跑步时,村上春树都追问自己何处为止?何种程度的修养才是恰当的?外部的风景和内心的世界,该挖掘多少为妙?对自己的能力应该相信多少?对自己又有多少怀疑?
当他能够调动自己全部的集中力及耐力,朝着一个稳定的目标,平衡、持久地努力,他就可以克服掉通往目标途中所有的挫折和诱惑。
它们是让村上春树站在成功的端口,飞起来的翅膀。
只有坚持信仰,才能真正地成长
随着自律的不断加强,还有人生经验的丰富,村上春树越来越了解周围的世界以及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由于天赋以及环境的不同,他对人生的体验的广度和深度常常与别人有着天壤之别。
人人都有自己的信仰,而信仰并不是指做虔诚的教徒,而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和了解就属于信仰的范畴。很显然春上村树的信仰,就在对现实的经验和认识中产生。
2005年,他在纽约城市马拉松成绩开始不尽人意。比赛前,他以为自己的状态万无一失,休息很充分,膝盖内侧的别扭感也消失了,腿肚子虽然还残留着疲劳感,但远未达到必须在意的程度,训练计划也顺利地执行了。
他以为会是近年来最好的成绩。到25公里左右的时候,他还跟得上那位领跑者,可接下去就不行了,承认这一点颇令他恼怒,腿渐渐跑不动了,节奏也一点点下降,被后面的人一个一个追上。
旁边的观众,为他加油“GO!GO!”他也渴望继续,但是两腿怎么也动弹不得。虽然最后过了最低线,心情却不舒畅,好似无垠的碎片混入胃里去了,一般怎么也想不通那么努力了,为什么还要遭受痉挛的袭击?
半年之后,他又参加了波士顿马拉松,纽约的成绩让他怎么也想不通,决定再跑一次。这次他有意减少了训练量,前半程尽量控制发力,跑时注意保持节奏,节省体力,一边眺望四周的风景,一边心情舒畅的沿着路线跑。
然而这样,从三十公里跑到三十五公里,直至翻越所谓的“撕心裂肺坡”,一直进展顺利毫无问题。可是到了克里夫兰瑟克尔中心的时候双腿突然变得沉重,疲惫冷不丁汹涌而至。
痉挛虽然没有发作,可波士顿大学桥到终点的几公里,充其量是努力不被周围的选手甩下太远,加速冲刺根本无从谈起。这一次似乎连五脏六腑都筋疲力尽了。
到底怎么了?过后他自己复盘,原因其实十分简单,就是上了年纪,他已经五十多岁了。
可是他没有放弃一丝一毫,只要身体允许,纵然已是老态龙钟,众人周围人频频忠告:村上君,不要在跑了,已经上了年纪了。他还是不以为意的继续跑步,哪怕成绩大幅下降,也会朝着跑完马拉松这个目标努力。
三十五年是何等漫长的岁月,要始终不渝地把一个习惯维持下来,还是需要相当有毅力的。他觉得跑步似乎具体而简洁地把几项“我这一生中非做不可的事情”表象化了。
即便心里想“今天身体很不舒服,不太想跑步啊”,他也会告诫自己:“这对我的人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几乎是无须理由地去跑。有一句话至今不变,对他来说就像祷语一般,那就是“这对我的人生而言,是无论如何非做不可的事”。
当初跑步时,并不是有个人跑过来找他,劝他:你跑步吧,他就沿着马路开始跑。也没有人跑过来跟他说:你当小说家吧,他就开始写小说。
他都是出于喜欢才开始,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做喜欢的事,他就是这样的生活,纵然受到别人的阻止,遭到恶意非难,他都不曾改变。
这就是信仰的力量,也是更稳妥,更成熟的成长之路。
就像爱默生所说的:我们长期以来的想法和感受,有一天将会被某个陌生人一语道破。显然,这本书中,村上春树,做了那个道破者。这也是这本随笔,经久不衰地畅销最大的原因。
以上就是本书的全部精华。
其实每个人,自从强迫出生开始都是孤独的长跑者,无论身边有没有人扶持,这条”活下去”的长路仍得依靠自己的耐力在进行。
信念能磨出“跨越”的神奇。当你奔跑着跨越人生中一道道障碍,你有可能会不幸摔倒,但只要信念不垮,就能从摔倒中重新出发,朝着终点继续奔跑。
因为我们在这样的过程中,总能收获心灵上的力量,心灵上获得了力量,就会感觉到舒适愉快。在人生的前进的道路上才会稳扎稳打,循序渐进。没有什么比深爱自己每天做的事情,更让人感到幸福的了,没有什么比对生活的求索,更让人感到冒险又刺激的了。
人之所以脱颖而出,就是因为有一种对未知探索的精神。
你要明白,人生本是没穷尽没终点的马拉松赛跑,你的路程还长得很呢!
这不过是一个光辉的开场。
*文:李晓木,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愿我的文字,按摩你的心,欢迎关注公众号:李晓木
今日话题
只要跑步,便感到快乐。积极地选择磨难,就是将人生的主动权握在自己手中。读完这篇文章,你如何看待村上春树坚持跑步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