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宝贝回家,路有多长?
茫茫暗夜,你们用父母之爱,把灯火点亮。
三千个日夜奔忙,一千个家庭团聚,你们连缀起星星点点的爱,织起一张网,网住希望,网住善良。”
这是2016年2月14日,《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视频:来自通化的大爱夫妇张宝艳、秦艳友发布的颁奖词。
短短几行文字,浸透苦辣酸甜,浓缩了为人父母的夫妇二人近十载“一网情深”的寻子征程——不是为了自家,而是为了天下所有苦苦找寻丢失亲骨肉的父亲母亲。
张宝艳为什么会为天下所有丢失孩子的父母寻子?
这起因,还要追溯到1992年的一天,张宝艳4岁的儿子随姥姥逛商场时意外走丢了。张宝艳顿时感觉五雷轰顶,无法活下去了,所幸的是,3个小时后,孩子找到了。
张宝艳深刻体会过失子之痛,在自己的孩子失而复得之后,张宝艳和丈夫秦艳友自费创建“宝贝回家”寻子网,11年间,20多万名志愿者聚集于此,为9000多名被拐儿童,点亮了回家的路。
随着一个个被拐孩子回到父母怀抱,“宝贝回家”声名鹊起,张宝艳夫妇先后荣获“中国影响力100人”、“全国首届网媒感动中国人物”、“中国十大法治人物”等殊荣。
在寻子之路上,50多岁的张宝艳还在与时间抢跑,每天工作16小时,一次次奔赴于解救孩子的第一现场,历经无数撕心裂肺、合家团聚的时刻。她辛苦奔波图什么?她的初衷很感人,她只盼万家团聚,她祈愿“天下无拐”。
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秦艳友说:“如果每个人每个家庭关爱别人都像关爱自己家人一样,就不会有儿童拐卖、家庭离散的惨剧了。”
张宝艳也说:“虽然我的孩子已平安长大,但是未来我们还有下一代,他们都需要一个平安环境,我们今天做的,既为别人,也为自己。”
他人的失子之痛,张宝艳夫妇感同身受,或者说恻隐之心连接起了“他”与“我”,也就连接起了“利他”与“利已”,这便是“道德”温柔的起源。
其实人们之所以追求美德、践行道德,不单纯是为了利他,更是通过这样的利他实现最高境界的利己——问心无愧、心安理得。
做对他人有益的事,真的会感到心安,幸福吗?这让我想起《跃迁》里的一句话:“利他,比利己更幸福。”
《跃迁》一书在内在修炼的章节中论述道:
利他能够很好地相互交换资源,正是这种善良给了个体巨大的收益,在做利他行为的同时,身体本身就释放了大量的激素,让我们更加幸福平静。
当然,人类作为生物的一种,与生俱来就有追求自己利益并使之最大化的天性。
初生的婴儿,有推开同胞兄妹尽量获得妈妈的乳汁和关爱的本能,并会从中获得满足和幸福。当行动者以自己的利益为目标作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不顾周边人的利益,得到了他想得到的,他感到快乐,这种行为是利己主义。
人们获取自己的幸福,追求自己的利益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利己的行为,通常会受到来自道德的批判。
从心理学角度讲,一个人当他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或希望达到的目标实现,并且这种获得与实现是符合一定的社会道德标准的时候,才会感到真正的快乐幸福。
从伦理角度讲,一个符合道德标准的行为应该是合乎理性的行为,当一个人采取利他行动时,是因为一方面利他的道德行动可以为行动者建立良好的道德声誉;另一方面,利他行动有利于行动者长远利益,帮助他人或者帮助朋友,短期看好像吃亏,但长远看,则是有利的,只是行动者在行动时无意去想往后的利益而已。
因此,利他行为实际上有助于个体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达成最终目的,实现内心的满足和幸福。
因此利他比利己更幸福,就如张宝艳夫妇,他们在帮助别人寻子的过程中,其中酸甜苦辣,无法言喻,但他们心理却感受到莫大的满足,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和赞誉,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其实,老子早就告诉了我们为人做事不以自身功利为目的而能够成功的秘密,他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说无私的利他就是利己。
这让我想起了李嘉诚做生意,他习惯把大部分利益分给他的合作伙伴,而自己只留一小部分,对待合作伙伴,李嘉诚十分大气,舍得让利,宁亏自己,不亏他人,这种做法让人折服。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获得更多的利益。所以,喜欢和他合作的人越来越多,他虽然每一次合作都只取一小部分利益,但是大家都给他一部分利益,加起来,他就成了富翁。成就他人的利益,就是在成就自己的事业。
利他,也是最高境界的利己。
100多年前的某天下午,在英国一个乡村的田野里,一位贫困的农民正在劳作。忽然,他听到远处传来了呼救的声音,原来,一名少年不幸落水了。农民不假思索,奋不顾身地跳入水中救人,孩子得救了。后来,大家才知道,这个获救的孩子是一个贵族公子。
几天后,老贵族亲自带着礼物登门感谢,农民却拒绝了这份厚礼。在他看来,当时救人只是出于自己的良心,自己并不能因为对方出身高贵就贪恋别人的财物。老贵族为此非常敬佩农民的善良与高尚,感念他的恩德,于是,决定资助农民的儿子到伦敦去接受高等教育。
农民接受了这份馈赠,能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是他多年来的梦想。
多年后,农民的儿子从伦敦圣玛丽医学院毕业了,他品学兼优,后来被英国皇家授勋封爵,并获得194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他就是亚历山大 · 弗莱明,青霉素的发明者。农民很快乐,因为他的儿子终于有了走进外面世界、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老贵族也很快乐,因为他终于为自己的恩人完成了梦想。
但故事还没结束,那名曾经落水被农民救起的贵族公子也长大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患上了严重的肺炎,但幸运的是,依靠青霉素,他很快就痊愈了。这名贵族公子就是英国首相丘吉尔。
人生真是不可思议,有时候,我们帮助别人或感恩别人,却可能冥冥之中有轮回。当你扬起“利他之心”的风帆,日后就能饱受 “他力之风”的恩惠。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名言:
“他人是我,他人是另一个我,他人是那个不是我的我,他人是我所不是的那个人。”
也就是说,大多数时候,他人与我之间并不是全然隔绝的,“他”或许就是往日的那个“我”,而“我”也曾是、正在是、或将是某个“他”。
所以,当你为他人着想,帮助他人解决困惑,成就了他人时,就是在成就另一个自己。真正的道德从来是在利他中实现精神的利已、在利人中完成真正的自立,是利已与利他的和谐统一。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利他更容易实现人生的跃迁。
真正的利他主义,是发乎天性,落于心安,类似于本能,不是一个人再三权衡后去行善,而是心有不忍,于是身体力行,这才会收获幸福平静。
*文:婉馨,乡野臭老九,闲时爱读书写文,信奉远方有诗,爱到山水间折腾,在浮华的世界里,静静聆听和抒写生命的感动。
「今日话题」
为什么说利他,是最高境界的利己?在生活里,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利他呢?把你的看法分享到评论区吧,我们一起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