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动机与目标》
原著 | 海蒂 · 格兰特 · 霍尔沃森
解读 | 白妤瞳
康德曾说:没有目标的生活,恰如没有罗盘的航行。
不仅我们普通大众面临着无法达成自己目标的困扰,很多成功人士也是如此。前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将戒烟作为其目标之一,然而直至其卸任也为能达到目标。
显然,改变不容易,但在合适的理解与正确的方法引导下也是可能的。正如今天给大家分享的这本《成功,动机与目标》教会我们的。
本书的作者海蒂 · 格兰特 · 霍尔沃森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心理学博士,现任哥伦比亚大学动机学科学中心副主任。多次在权威学术杂志以及BBC、《哈佛商业评论》等重量级媒介发表学术成果。
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格兰特 · 霍尔沃森博士来看看如何制定目标,理解目标以达成目标。
恰当的目标引领我们走向成功
想要成功,首要的就是要预设目标。目标就像成功的灯塔,没有指引也就没有成功的方向。
但是,大多数人误把空想当作了目标,比如说瘦身,所有人都知道合理膳食适当运动是最健康的方式,可真正以这种方式成功的却是少数。
因为没有行动,仅仅停留在想像的层面,这最多只能算是愿望,而愿望是无法造就成功的。
然而不再空想,成功还是不易,因为坚持执行也很难。
大多数人将无法坚持归咎于缺乏自制力,其实不然,确实有人具备更强的自制力,但这并不能说明其它人就没有自制力,也没有人的自制力缺乏到无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地步。
在作者看来,成功并不取决于自制力的强弱,而在于如何制定目标,如何理解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目标。只要相信自己能够做出改变,就能取得成功。
01、制定目标,越具体越艰巨越好
愿望类的目标多是模糊不清的,目标太模糊,会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不断给自己找借口,最后离成功相差甚远。
想要成功,就要设立具体而又有难度的目标。
同样是为瘦身制定目标,“减10斤”就比“减肥”更有效。
10斤这一具体的数字让我们知道期望值,这就排除了在这个标准以下的表现。避免我们只减个五六斤就为自己找“已经足够好了”的借口。
具体的目标无法自欺欺人,达标或非达标,没有中间地带,如果暂时没有达标,便只能继续努力。
目标除了具体,还要有一定的难度。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研究调查里,有学者研究发现木材搬运工们对每趟的负载量并没有一个具体的目标时工人的平均负重是法定上限的60%,而给搬运工定下了法定重量的94%这样一个目标后,搬运工人的平均负重达到了法定重量的90%左右。
简单来说,在可承受范围内,如果给搬运工制定一个搬运更多木材的目标,他们就能搬得更多。
人们通常会把事情做到被要求的程度,而不太会做得更多。高要求,就真的能看到高水准的表现,因为艰巨的目标促使我们更下功夫,更加聚精会神,更加没有二心。
挑战艰巨目标看起来是吓人的,但真正完成时能给人更大的满足感和快感。
最近在德国有一项研究报告显示,那些觉得自己工作有挑战性的员工汇报的工作满意度、幸福感以及成就感在长期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因为完成一项容易的任务根本就不足挂齿,而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才带来成就感。
设立具体目标,它能清楚地让我们知道成功的样子;设立可承受范围内具有难度的目标,它能激发斗志。
02、理解目标,需要思维转换
即便制定了同样的目标,而不同理解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作者的第一个孩子安妮卡出生时,即便身为心理学家,知道儿童心理需求,但因为想做完美家长,想把女儿照顾的无微不至,她还是去读了很多育儿经,看了很多育儿节目。
结果,因为想做完美家长,女儿的种种正常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时,作者把这些理解为自己的无能和失败。
直到她发现根本没有完美家长这一说,她的目标从头到尾都是错的,每个孩子都不同,根本无法预计需要面对的事。作者改变了思考的模式,接受了自己不是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做好的事实,开始摸索如何把所面临的每件事做好。
目标的达成将面临众多的困难,特别是从事从未接触过的事。例如第一次当父母,只是把“成为完美母亲”的思维转换成如何做会把孩子照顾的更好。这样一来,为了达成目标,专注于具体行动,找到自己需要做什么,便能更有效率,也能更好地应对变化。
反过来说,如果从事的事情相对简单熟悉,那我们就更应该思考自己为何而行动。就如同运动这个目标,如果把它理解成“为了更健康更有魅力而努力”显然比把它理解成“一周去三次健身房使用跑步机”更让人有动力。因为当我们专注于个人成长与发展,就能更从容、优雅地面对困境。想想我们为什么而奋斗,它能够给予我们更强的动力。
如何理解目标并没有优劣之分,处理不同的目标,我们需要学会转换思维。
03、实现目标,预见困难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当中,除了要想到成功的情景也要预见其中的困难。这能帮助我们对目标的采用做出正确的决定,还能最大限度地致力于想要实现的目标。
比如工作遇到了瓶颈,想要重新找一份薪资更优、职位更高的工作。
首先要能想象自己被一家顶级公司录用,然后还要考虑自己和这个目标之间存在什么障碍——比如其他应聘者、曾经的工作经历与新公司的切合程度等等。如果仅想着已经成功,这种盲目的自信只会成为被淘汰的人。
不过,必须要强调的是,预想困难之前,我们必须坚信可以实现目标。如果自己压根不确定能够成功,预见困难的结果可能是我们被障碍所吓退,早早的选择放弃。
树立目标时,相信自己成事的能力对保持动力有极大的帮助。
但无论做什么,别低估了成功之路的艰辛,大多数值得奋斗的目标都需要时间、规划、努力和毅力来实现,想象着能轻而易举地实现目标只会让你在未来的路上措手不及。
想要成功,就要预见困难,轻敌才是失败最大的原因。
让目标带来正能量
01、成功人都懂得成长
大多数人把成功看作是一个结果,实际上成功是不断的成长。
作者在美国一所杰出的大学任教。很多优秀的学生也把大多数注意力放在结果上,也有少数学生比起结果,他们更在乎能学到什么,这些学生会问那些他们知道不会考的问题,他们想真正掌握所学到的知识,取得成长。
我们把成功看作结果,是因为我们认为达到这个目标能给我们带来某种肯定,会使我们看上去聪明、有才华,比如考试拿A、达到一个销售目标。
但只在乎结果会经不起失败,而一旦失败就认为自己不行,于是停止尝试,结果注定失败。
当我们追求成长时,我们就能经受的起失败的打击,真正做到失败是成功之母。面临失败,即便目前缺乏能力,也可以通过积极寻找原因来解决问题。
成功人士在追求成长的路上,他们不会沮丧和无助,而是问自己哪里出了错误,然后去修复,通过做出行动直至成功。比如考试成绩只得了C,便会用双倍的时间并且换一种方式学习,如果没有达到销售目标,便会认真地向资深的销售人员讨教。
每一点成长都能带来成就,因此你也不会过早放弃。
成功人都懂得成长,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是可以改变的,通过改变,就能做出最好的选择,发挥最大的潜力。
02、成功人士懂得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目标
很多时候,即便是面对同一个目标,也会因为个人的性格、需求等等差异,对如何达成目标产生巨大影响。对此,成功人士都会为自己量身打造适合自己的目标。
比如说每个父母都很疼爱自己的孩子,但有的严厉,有的慈爱。
具体到作者身上,她的儿子在学习走路的时候,作者作为母亲,做了各项预防措施。买了新的毛毯遮住生硬的地砖;在加装防护门防止碰撞等等。
而作者的丈夫作为父亲,则更加鼓励儿子爬几乎所有地方;还在地上放满障碍物以观察儿子是否能绕过或跨过它们。
虽然两个人都抱有帮助儿子学走路这个目标,但她们两个人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恰好相反。
作为母亲,帮助儿子学走路是在保障他学习过程中的安全,因此目标是防止失败,这类目标被称为防御型目标。
对父亲而言,帮助儿子学走路是帮儿子成就一件事,是新能力的获取,这类目标被称为进取型目标。
因此,在决定目标之前我们应当更加的了解自己,依据自己不同的性格,需求来决定目标。
比如乐观的人更适合进取型目标,因为乐观能在追求进取目标时给予极强的动力——它会使人势不可当地挑战万难。
自然,悲观的人更适合防御目标,多一丝悲观就多一点察觉到失败与危险的敏锐,从而更早的加以防备。
当我们山穷水尽的时候,可以尝试进取型目标,破釜沉舟,背水一战之后或许就柳暗花明了。
然而,在一路平坦时候也要适时换成防御型,采用谨慎、保守的策略,避免危险错误导致满盘皆输。
如果不知道如何打造适合自己的目标,也切忌盲目模仿。其实只要选择“感觉对”的目标就好。所谓“感觉对”就是成长的过程当中更愉悦的目标,这不仅能带来更大成就,还让我们更有动力坚持下去。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先了解自己,听从内心的声音,然后出发,成功之门就更容易推开。
03、激发内在动力,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前面说过了自己如何走向成功,那接下来呢看看如何帮助他人实现目标。
因为帮助他人,也是一种共赢。
作者的侄子哈里森以前极爱读书,不过自从老师强制布置阅读作业后,哈里森看书时总会时不时不耐烦地抬头看表,盼望时间赶快过去,除非有强行规定,他很少再碰书。
曾经在没有任何奖励或催促的情况下主动看书一看就是几个钟头的哈里森现在迫不及待地做读书以外的任何事,因为现在的阅读使他不得不读。
所以帮助他人达到目标,就不是外在强迫,而是就要激发他人的内在动力。当人们的内在动力被激发时,他们更享受追求目标的过程,觉得一切更有趣味。
内在动力是种强大的力量,它能激励人们朝着目标迈出第一步并坚持走下去。
给他人选择权就是激发动力的良好方式,每当我们为自己做主时,内在动力都会被进一步增强,甚至仅让对方认为自己在做主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
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养老院里老人活动都不具选择性。从他们的伙食到休闲,甚至连卫生的活动都被安排的妥妥当当,可这些老人的健康情况却急转而下。
然而从他们被告知可以自由摆放室内物件,还可以选择养一盆植物并自行照顾,戏剧性的结果发生了。拥有选择权的老人更清醒,精神及身体状况均得到了改善。
除了给予选择权,暗示和树立榜样都是有效的手法,因为目标是感染力极强的。每当我们看到别人追逐某个目标时都会得到强大的暗示,在潜意识中被触发同样的目标。
作者做过这样的实验,在新学期开始,作者把提前准备好的励志故事发给了部分学生,虽然没有特别强调这些励志故事。
但从结果来看,收到故事的学生还是被励志故事潜移默化的影响了,他们在学业上的表现更好,换句话说也就是更加成功。
内在动力可以燎原,无论是鼓励职员、学生还是孩子采纳某个目标,无论是给予选择权还是树立榜样,都是引领他们发现正确的动机,以激发内在动力。
帮助他们,也是帮助我们自己。
方法简单,有效行动
在迈向成功的过程中,还有一系列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有效行动。比如制定简单有效的计划,锻炼和保养自制力,懂得坚持,也会放弃。那接下来呢,让我们一个个来看。
01、制定简单有效的计划
美国开国三接杰之一本杰明·富兰克林曾说“不做准备,就是在准备失败。”
不论是想抓住当前的机会、抵抗诱惑、应对焦虑,还是在困难中坚持不懈,在为目标打拼的途中遇到的很多问题都能通过计划来解决。
设立这种计划,就要从细节下手,尽可能的提前计划出目标执行过程中的应对预案。将每一个小目标具体到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将要采取的方法。
提早制订出计划,不论遇到何种情况都能保证不偏离达标的轨道。
02、自制力的锻炼与保养
自制力与身体肌肉一样,会疲劳也需要保养。因此,强大的自制力需要应用得当并经常锻炼。
为了锻炼自制力,我们可以接受一些平常不愿接触的挑战,从很小的一个行动做起,为有可能面临的困难做出应对计划。比如刚开始会有些难,但慢慢就好了。等变强大了,能接受的挑战便多了,对自制力的锻炼也能更上一层楼了。
自制力用了太多就会耗尽。刚刚抵御过诱惑,再次面临干扰时就尤为脆弱,也尤其容易误入歧途。
如果可能的话,在自制力有所恢复之前,别对自己要求太多。
彻底不做一件事永远比开始后再停止它要容易,也不需要那么强的意志。就好像彻底不打游戏比只打十分钟要容易得多。
所以自制力的库存低时,就需要学会降低对它的需求。
无论自制力多强大,用了很多之后就会暂时耗尽。保养与锻炼,是保持强大自制力的基础。
03、懂得坚持,适时放弃
简单地说,坚韧是个好品质。我们从小听着铁杵磨成针的故事长大,一直被教导“成功靠努力和坚持”,没有什么是天生的,一遇到困难的问题就直接放弃,则永远达不到成功的彼岸。
坚持固然重要,但也要懂得放手。每个人都有需要放弃的时候。关键是,要为好的原因放弃。不要因为不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而放弃,即便现在不行,以后也能行。
但每天时间有限,我们的精力也有限。我们无法拥有一切,也无法坚持所有的目标。
因此要敢于放弃,尤其是当实现的目标代价太大时,放弃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选择。有些牺牲是不值得的——太痛苦或是需要我们放弃太多其他东西。
作者的老公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毕业。工作以后发现自己虽然不讨厌哲学,但讨厌教授哲学。通过漫长痛苦的自我审视,他还是勇敢的放弃了哲学教授这一职业。
放弃并不容易,因为我们投入了太多的精力与心血,又有了社会的标签。放弃意味着推倒下来,意味着放弃过去的角色与形象。
然而,上帝关上了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放弃了原来的目标,把不现实的目标换成能带给我们归属感,能引导我们向前走的新目标。
以上就是本书的精华内容。
如果说人生就是一艘启航的帆船,我们不断追求成功就是在寻找生命中的宝藏。那么目标就是能够指引我们方向的北极星,就算寻宝的路上遇到狂风暴雨也能帮助我们不迷失方向,而每一位成功人士,在他们心目中都有着属于自己的北极星。
意大利思想家蒙田曾说“灵魂如果没有确定的目标,它就会丧失自己。”
每个人想要的成功不同,每一个成功都是不断达成一个个小目标而逐渐取得的。
所以,我们要有一辈子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甚至一个小时,一分钟的目标。
因为每次微小目标的实现,都是日后光芒万丈的积累。
确立自己的目标,主动出击,而不是亡羊补牢;提前谋划,而不是等待指示。目标是朝着未来的,是有待将来实现的,但也正是目标使我们把握住现在。
珍惜现在吧,不负前行!
*文:白妤瞳,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