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选择》读后感: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你总有另一种选择​

《另一种选择

原著 | 亚当•格兰特

解读 | 林小白

你或许经历过至亲躺在病床上,每天痛苦地和病魔做斗争,最后离开人世的过程;你或许经历过恋人狠心头也不回离开的悲痛;即便你没体验过这种悲伤,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你一定也有经历过心情沮丧、情绪低落的时候。

老话说“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你必须承认我们总会遇到不少糟心事,很多时候,当这些事情发生时,我们别无它选。

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应对,我们完全可以学着放下已不存在的A选项,主动面对B选项。《另一种选择》就是这样一本教会你尽早跳脱悲伤的书。

 

《另一种选择》的第一作者谢丽尔•桑德伯格,她的名字和全球畅销书《向前一步》无法分割。

是的,她就是那位写了《向前一步》,并借此影响和激励了无数女性的成功女性典范。

谢丽尔是Facebook 的首席运营官,也是第一位进入 Facebook 董事会的女性成员;2013年还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人物。

书的第二作者亚当•格兰特是一位知名心理学家,也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25位管理学思想家之一。

而这两人为什么会联合写《另一种选择》这样一本书呢?

因为2015年,谢丽尔的丈夫戴夫在度假途中意外身亡,她从此陷入了漫长的心理创伤恢复期。

《另一种选择》就是以谢丽尔亲身经历为案例,借助亚当的悉心指导和帮助,让谢丽尔从创伤中艰难恢复的全记录。

这本书将谢丽尔的个人经历与亚当关于培养复原力的开放性研究结合起来,进行了深入分析及阐述。它告诉我们该如何克服人生中的逆境,让自己度过悲伤,提升内在坚韧的复原力,重新拥有快乐。

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概况,接下来,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看看本书的精华内容:

陷入困境不完全是你的错

谢丽尔在丈夫意外过世后就陷入了无尽的悲痛、内疚、恐惧和绝望。

她责备自己没能早点发现戴夫患有冠心病,她为给家人增添了麻烦感到抱歉,她对今后的生活感到恐惧。

这时,亚当告诉她:自责会阻碍复原,要知道陷入了困境不完全是你的错。

为什么人们在遭遇不幸和打击后,会深陷负面情绪不能自拔呢?

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花了数十年研究这个课题,后来发现是因为有“3P陷阱”

3P陷阱是指个人化、普遍性和持久性,“3P”就是取这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

首先来看看个人化陷阱,它是指遭遇不幸的人,认为发生不幸全是自己的错。

书中提到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位年轻的女生,在参加完生日聚会后,顺路载上了一位男同事,不料这位男同事在到达目的地之后,竟掏出了凶器,在车里威胁并强暴了她。

事后女生回忆起这件事总会不断地在说,“都怪我让他搭我的车”。 但实际上,把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归结为自己是不对的。

接着来看看普遍性陷阱,它是指遭遇不幸的人,会认为不幸将影响到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方说,谢丽尔毕业后第一天到公司上班,老板让她在Lotus(一款制表软件)里输入数据,她表示自己不会,老板很生气地质问她是怎么拿到这份工作的。

这句话让谢丽尔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但之后的事实证明,她只是不擅长数据表格罢了。

多年后,谢丽尔回想,如果当时她清楚明白自己并非是一无是处,她就会减少很多焦虑。

持久性陷阱则是指遭遇不幸的人,认为不幸和负面情绪会持续一辈子。

这其实受到了“情感预测”的影响,情感预测让我们在遇到苦难时,会倾向将苦难无限地投射、放大。

好比谢丽尔在戴夫去世之后,常常会想到戴夫再也不会出现在孩子的毕业典礼甚至婚礼上了;甚至在言谈中频频出现”从不”、“总是”这样绝对化的词,例如说孩子再也不会拥有快乐的童年之类的,这都是放大痛苦的表现。

而想要尽可能减少“3P陷阱”对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明白,陷入困境不完全是我们的错,不要认为自己是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更不要过度放大消极事件对自身的影响,不过度焦虑。

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共处

伤痛已然是事实,我们人生中的A选项已经不在了,这时正确的方式是不再沉浸在失去A选项的痛苦中,而是要去发现B选项。要发现B选项,你就需要复原力。

复原力是忍受痛苦的一种能力,它能带领我们走出逆境。

复原力源于每个人的内在,也源于我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而想要你的内在复原力足够强,你就要学会和自己的情绪共处。

首先,你要学会自我同情。自我同情来源于人类并非完美的认知,当你深刻理解这一点,你就能从困境中更快地复原。

研究发现,从阿富汗和伊拉克战场返回美国的士兵中,具有自我同情特质的人的创伤反应激障碍症状有显著的缓解。

而写日记,则是学习自我同情的强有力的工具。你可以把你所有糟糕的情绪写下来,让感受变成文字,在这个过程中你会逐渐正视问题,提高对情绪的控制力,从而更快地度过并克服悲剧带来的负面影响。

谢丽尔说,写日记在她的复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写日记帮她处理了那些排山倒海、势不可挡的情绪和懊悔,还帮她理解了过去,重建了自信。

除了记录下情绪,亚当还建议可以尝试记录每一天做得最好的三件事,这样的“微小成功”事件,会让人感受到幸福感,从而加快复原。

其次,你要坚信在创伤后会得到成长 。尼采有一句名言:“那些杀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强大”。逆境也是如此。

面对生活射来的利箭,我们会受伤,伤痕会一直都在,但是,我们可以在强大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躲开这些利箭。

参加过战争的士兵,在激烈的战斗之后会更加珍惜生命,并且更容易找到友谊;乳腺癌幸存者在恢复之后,跟家人与朋友的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发生不幸并不是只能给我们带来痛苦,也可以成为让我们变得更好的契机。

最后,你还可以学着感恩。经历了悲剧,并为之感恩?有些人可能觉得这十分讽刺。

然而,换种角度想想,也许事情还能更糟,不是吗?

谢丽尔在丧夫之后,亚当告诉她,其实还可能有比这更糟糕的情况——如果戴夫是在开车接送孩子回家的路上冠心病发作怎么办?

听到这番话的谢丽尔猛然惊觉,那样就更糟糕了,因为她失去的有可能就不止戴夫一个。

人生无常,实际上,我们安然度过的每一天都值得感恩。家人、朋友,甚至只是活着这件事本身也值得感恩。

通过感恩,主动向外界释放善意的信号,并促使我们提醒自己生活的美好,它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足够的驱动,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温暖的外界会促使我们更快复原

前面提到了,复原力还来源于我们获得的外部支持,这些外部支持可以来源于家人、朋友

同事等等。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当我们遭遇了不幸,我们是可以向外界寻求帮助的。

很多人习惯了以坚强示人,当别人问起时,总是回答“我没事””我很好”,然而在他人看不到的时候就默默流泪、独自消磨痛苦。

事实上,承认自己有困难,告诉身边的人自己的无助,去握住他人伸出的友善的双手,才会更加有力量对抗悲伤和困难,更快走出当下的困境。

而如果你是不幸者的家人或朋友,请你一定要主动对他表示关心和安慰。

谢丽尔在书中说了这样一个迷思:在戴夫去世后的最初几周,谢丽尔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人在见面时从来不问她的情况,她觉得和他们的距离感和隔阂感瞬间加强了。

其实,那些朋友和同事心里是想安慰她的,但他们却选择了错误的方式。

他们觉得自己前去关心和安慰会不小心触碰了对方的伤痛,于是选择了闭口不谈。

但在不幸者看来,他人的刻意回避是一种“忽视”,这就像去刻意忽视一只被悲伤笼罩着的大象。

这只大象大到你不可能看不见,而且它极有倾诉的欲望,而一旦你选择了沉默,你就加深了你们的隔阂,也加剧了对方的痛苦。

但是主动表示关系和安慰,并不是一两句干巴巴的“一切会好的”就能解决的。

书中认为,最好的关心方式是表示理解,你可以说:“我了解你的痛苦,我就在你身边”或是“我知道你很难过,我很在意你”。

这样怀有同理心的话语,能够让双方都向前一步,为坦诚交流、打开心扉建立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其次,我们可以提前为他人留下一个“求助按钮”。

有这样一个关于压力的经典实验:在实验中,人们要完成需要专注的任务,比如智力游戏。但在游戏过程中,会时不时响起巨大的噪声,使得受试者心烦意乱,频频出错,甚至放弃任务。

为了减轻焦虑,研究者给其中一些受试者提供了一个按钮,如果觉得噪声大,可以按下按钮,噪声立马停止。

结果表明,有按钮的受试者表现得更平静,出错率也更少,但需要注意的是,并没有一个受试者真的按下了按钮。

也就是说,噪声的消失并不是令受试者发生变化的真正原因,知道自己掌控着令噪声消失的按钮才是真正的原因。

处于痛苦中的人,也需要这么一个“按钮”,他们是否按下这个求助按钮是后话,但让他们知道有人愿意帮助他们,陪他们一起共渡难关,这就能让他们减轻压力。

那身为不幸者的身边人,我们要怎样巧妙地设置这个“按钮”呢?

谢丽尔提供了一个“白金法则”——按照他人希望被对待的方式对待他。

这意味着我们要多去观察,多去感同身受,对别人的遭遇表示理解和尊重,同时释放出“任何时候只要你有需要,我就在这儿”的信号。

最后可以加速复原的外界力量是找到那些和你有同样经历的人,大家一起变得更强大。

有这个一个真实的事例:1994年,卢旺达发生了种族灭绝大屠杀,几十万平民丧生。

一些心理学家来到坦桑尼亚的难民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他们发现,相对于治疗个体,加强社区支持脆弱群体的能力是更有效的措施。

因为在彼此的联结中,人们会更容易感受到生存的欲望和爱的能力。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

只要生活于这个社会,只要你感知正常,你就会遭遇到人生的各种危机。

老祖宗很早就告诉我们“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你必须承认,没有人能逃得过悲伤。然而一味沉浸在悲伤中,只会伤了自己也影响了他人。

《另一种选择》让我们看到了,创伤能够带来的不只是消极负面的结果,它还可以让我们化悲愤为动力,变得更好。

就像书中说的,“追寻人生的第一选择固然最好,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

当 A 选项不复存在的时候,就要启动该死的 B 选项了。”

没有一条路只通向悲痛,也不止有一条路通向快乐。

所以,当你遇到逆境的时候,大步向前,去试试B选项吧,说不定会有许多意外的收获。

即便经历了毁灭性的打击与不幸,我们仍可能找到更多的人生意义,并且学会感恩,从而获得成长。

*文:林小白,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有书智库领读达人/多平台认证讲师,出版了《每天多出一小时》。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另一种选择》读后感: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的​,但你总有另一种选择​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