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
原著 | 苏珊•施蒂费尔曼
解读 | 萌微
如今,很多职业都离不开培训和考核,可是最重要的生子、育儿却不用,很多人都是不知不觉中成了父母。有人说:“没有经过培训的父母,犹如没考驾照就开车上路”。
在为人父母这个领域,大多数人都是外行,大家边学习边实践,可谓是痛并快乐着!
有人在育儿的过程中渐渐迷失自己,疲惫不堪;也有人通过育儿不断成长迭代,实现完美的蜕变。
《陪伴式成长:和孩子一起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要告诉大家,父母如何做才能在育儿中,与孩子共同成长。
本书的作者苏珊•施蒂费尔曼,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家庭治疗师和育儿专家,并出版了畅销书《育儿无须对抗》,同时也是《赫芬顿邮报》和《每周家长指导》专栏作者。
《陪伴式成长》自上市以来,得到了很多名人专家的推荐。包括德国著名心灵导师埃克哈特• 托利,他还为这本书亲自作序;还有获得过七次格莱美奖的加拿大歌手艾拉妮丝•莫莉塞特也对这本书褒奖不断。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开启一场精神修行。
育儿也是育己,孩子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有一种孩子是别人家的孩子,反观自己的孩子,身上有数不清的毛病。比如该做的作业,总是拖拖拉拉;上了几天兴趣班,就找各种借口不想去;说好几分钟后吃饭,等不了就哇哇大哭……
身为父母,遇到这种情况通常会非常苦恼,变得易怒、易躁。
其实,反思一下,你会发现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我们大人也有,比如拖延症、三分钟热情、没有耐心等等。
孩子是父母自身的投射,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父母从镜子里看到了真实的自己,也是毛病重重,也需要不断修行成长。
凯瑟琳有两个女儿,14岁的埃拉和16岁的谢伊,谢伊在生活中比较懒散邋遢,而且每次要求她做什么事,她总是能找到一大堆借口来搪塞你。
有一次,家里要来客人,凯瑟琳希望谢依能够把自己的房间收拾整齐,可是她却说,客人又不会进她房间,意思就是收拾房间是多此一举。
这样的孩子,在生活中很常见,父母说一句,他们恨不得有十句来反抗。
可是为什么会有这么不省心的孩子呢?
其实,对父母来说,这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机会。你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课题,仔细研究一下如何向别人提要求才有效;面对不省心的孩子,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当你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上,而不是孩子的过错上,你会发现,自己的感觉会越来越好,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孩子的错误行为简直是上天赐给的礼物,它不仅帮助我们学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还能治愈我们心灵的创伤,加速父母的成长。
有人说,只有当了父母之后,才发觉自己真正长大了,你会变得更加有责任心,更加有担当。
苏珊和她丈夫在有孩子之前,一日三餐总是随便应付,也不规律,可是她当了母亲之后,就开始按时按点给孩子准备食物。
原来,成长真的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父母为孩子付出的每一次努力,不仅成为孩子的壁垒,还促进了他们自己的成长。育儿也是育己,父母生养了孩子,同时也把自己重生了一次。
忘记完美孩子
很多父母都有完美孩子综合征。
比如我们让孩子倒垃圾,完美孩子会说:“好的,妈妈!”而真实的孩子多半装作听不见。
我们让孩子见到长辈主动打招呼,完美孩子会说:“叔叔好,阿姨好!”而真实的孩子,会害羞不敢说话。
完美的孩子总是学习自觉,听话懂事,人见人爱,而真实的孩子总是让人各种崩溃。
作者苏珊说:“我们之所以难以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原因在于,只存在于我们想象中的完美孩子,于眼前这个有血有肉的孩子区别很大。”
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不会在家长人设的完美模型中长大。
与其埋三怨四,不如学会接受,坦然面对,与之和平相处,这要求父母学会如此做:
首先,微笑面对,停止抱怨。
一两岁孩子的父母,一般都怕带孩子出门,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可能还不会自己大小便。
作者的朋友伊莱莎带孩子乘坐越洋航班,孩子在旅行中,肠胃出了问题,尿布都不够用,拉了他一身。
可是他并没有因此怨声载道,愁眉不展,而是与妻子谈笑风生,甚至觉得这是一个很有趣的经历。
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问题本身,而是你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其次,一心一意陪伴孩子。
生完孩子后,很多父母觉得以前安逸平静、随心所欲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每天面对的都是孩子的吃喝拉撒闹。
他们一边怀念以前的生活,一边又必须尽到父母的义务。
想要回到以前平静地生活,关键是做好当下的事情,不要三心二意陪孩子,你的心不在焉,孩子能感觉到。于是他们会采取一切措施,引起你的注意,比如撒泼打滚。
最后,不要依靠孩子为我们带来好心情。
有些父母,总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孩子的成就上,比如孩子考试考了第一名,他们脸上就乐开了花,一旦成绩有了波动,家长就开始变得声严厉色,谴责孩子。
这样的父母,让孩子觉得爱是有条件的,同时,他们也会特别在意,别人根据孩子的成就来评判自己的眼光。
人如果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就如同戴上镣铐在生活,于自己于孩子来说,都是枷锁。
切忌把自己的心情与孩子的成就绑架在一起,虚荣心强的父母,会影响孩子的未来。
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
什么样的家庭,养育出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里,都藏着孩子的未来。
爱玩手机的家长,孩子多半是手机控;爱打牌的父母,孩子多半是牌迷;爱看书的家庭,孩子多半喜欢阅读。
苏珊认为,“如果希望把孩子养育成我们喜爱,钦佩的那种人,我们在生活中至少要努力示范出我们希望他们拥有的美德。”
这跟中国言传不如身教的观点,不谋而合。
就拿玩手机这件事来说,年龄层趋向越来越小,高铁上,地铁上到处都是低头族,上至老人,下至儿童,人手一机,乐不思蜀。
书里举了乔布斯一家的例子,乔布斯一家每天晚上会一起吃饭,并且同时讨论图书、历史等内容,大家都不会拿出手机和电脑。
患有手机依赖症的人,其实是因为自己缺乏独处的能力,如果父母不能帮助孩子学会独处,他们将会一直孤独下去。
除此之外,想要培养出一个自信、独立、健康的孩子,还应该教会孩子欣赏自己,感恩身体的每一个器官,眼睛可以看到美景,双腿可以走路,双手可以写字……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就像詹姆斯说:“孩子们从来不会好好听从长辈的教导,但他们永远都在模仿长辈。”
学会沟通,让亲子关系更进一步
受权威式育儿观念的影响,很多父母把亲子关系视作命令与服从的关系。
假设你的孩子经常发脾气,你是通过威胁或惩罚来阻止,还是循循善诱,步步引导,让孩子明白坏情绪的危害?
书中讲述了一个故事,值得每一对父母学习。
一个脾气很坏的小男孩,经常对身边的人发火。他的父亲就告诉他,每次想发火前,就在篱笆上钉一个钉子。
直到小男孩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已经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绪。父亲说,只要他每一整天都忍住不发火时,就可以从篱笆上取下一根钉子。
当所有的钉子全部取下来后,父亲对他说,你盛怒之下的言辞就像钉在篱笆上的钉子,即使事后道歉认错,给别人带来的伤害依然存在,就像篱笆上遗留下的洞。
于是,小男孩深深地意识到坏脾气带来的恶劣影响。
良好的沟通就像一门艺术,愉悦了自己,也抚慰了别人;残酷的话语犹如一把利器,激怒了自己,也刺伤了别人。
父母对孩子的语言暴力,会成为孩子一辈子抹不去的阴影和伤害。好话不在多说,有理不在高声。
良好的沟通,首先要认可对方的感受,尊重别人的立场。其次,不要侵略性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会说话,是高情商的表现。你与孩子的每次交谈,都成为他们模仿的素材,他们会将自己学到的东西用到父母身上,以及其他人际关系中。
因此,教会孩子们沟通的艺术,会帮助他们更好地发展。
父母言行一致,孩子才会遵守你的规则
所谓的言行一致,就是说到做到!
作者的儿子十岁时,问了作者一个问题,为什么你总是对晚餐时打来电话的推销员很不礼貌。
“如果他就坐在你面前的话,你也会那样做吗?”苏珊说,当然不会。
其实,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看在眼里。
假设你平时告诉孩子不能乱吃零食,可是家里来了亲戚的孩子,你就搬出很多零食给孩子吃。
在孩子心里,这不是慷慨解囊的表现,而是觉得自己的父母说的跟做的完全不一样。
他们会想,“既然小孩不能乱吃零食,为什么亲戚家的孩子来了,你就让他随便吃?”
父母对孩子的教诲,也是对自己的教诲,虽然保持言行一致,需要很强的自律和代价,但是你“言必行,行必果”的态度,就是在对孩子真正的负责。
就拿孩子吃零食来说,当孩子问你的时候,你虽然可以解释,对方是客人,要有一定的待客之道。但是这绝对不是一个好的答案。
按照苏珊的意思,应该这么跟孩子解释:“孩子,你是对的。妈妈这样做是不对的,我感觉很抱歉。”
作为父母,不要轻易地打破约定和规则,不要轻易原谅自己的放纵。
孩子能看到父母最好的一面,也能看到最坏的一面,如果自己不能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那么孩子就会容易往“出尔反尔”的方向发展。
只有我们自己在品格上做到始终如一,才能充当孩子生活中的北斗星,为他以后的人生道路指引方向。
正如苏格拉底所言:“活在世上,想要得到尊重,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我们伪装的样子真正成为现实。”
真正的幸福源于内心的强大
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孩子们可供娱乐的项目也是五花八门,可是人们并未因此而过得越来越幸福。
苏珊在平时的咨询工作中,遇到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他们虽然已经事业有成,家庭美满,财务自由,可是每天却在抑郁中挣扎。
很多人误以为有了钱,就会得到幸福,其实真正的幸福快乐并不依赖于外界,而是内心的强大。
如何塑造孩子强大的内心世界,作者给出了几点建议。
学会接受,我们无法实现所有的愿望。
苏珊儿子八岁那年,非要让妈妈给他买一副妖怪卡片,哭闹了一路。可是苏珊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不能超出消费限额,没有给儿子购买。
很多家长也遇过类似的情况,为了哄孩子开心,花点钱又算什么呢?
可是苏珊说,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可以帮助孩子意识到,他的快乐幸福并不依赖于父母的信用卡。
想要帮助孩子过上快乐幸福的生活,不是有求必应,生活不会事事顺遂,正确看待挫折和失望,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豁达。
改变幸福设定值。马尔奇•西莫夫称,幸福设定值受三方面的影响:遗传学(50%)、习惯(40%)和环境(10%)。
从这个比例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悲观还是乐观,基因因素占到一半。可是遗传学家也表示,改变生活习惯可以改变我们的基因。
让基因泡在快乐、健康、幸福的环境里,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习惯,进而更加幸福。
作为父母,哪怕是面对生活的暴击,你的反映和应对,直接影响孩子以后对待挫折的态度。
因此,想要培养出乐观健康的孩子,关键是克服消极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
学会感恩。
心怀感恩的人,更容易发现美好的事物。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找到了一维持婚姻稳定的技巧,这个技巧不仅适合婚姻,还适合其他人际关系中:
确定一个比例,五次感谢,一次批评。意思是,一次批评产生的的负面影响,需要五次感谢才能抵消。
从小鼓励孩子多怀感恩之心,多赞赏别人的长处,不纠结于负面因素,这样才会生活得更快乐。
点击图片体验“慈怀每天一本书”小程序
教育界有句名言:先有关系再有教育,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很多家庭功能失调,亲子关系紧张的根本原因,不是缺乏教育和知识,而是缺少深层次的陪伴。
对孩子最好的爱,不光是呵护,还是放手;不光是陪伴,也是一起成长。
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先去做那样的人。跟孩子共同进步,才是最好的亲子关系。
身价200亿、人称乔布斯第二的埃隆•马斯克曾说,他所有的成就,绝大部分要归功于他的母亲。
他们兄妹三个上大学的时候,母亲不得不兼职几份工作,供他们读书。
如今,他什么都可以给母亲,但母亲却选择在60岁以后,重新回到时尚秀场,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其实,育儿并不会令你停滞不前,反而会助你脱胎换骨的成长。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看见孩子就是看见没有美颜后的自己。
不急不吼,也能养育出优秀的孩子,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先成为那样的人,与其逼孩子,不如逼自己。
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孩子。
身体力行,与孩子一起成长,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育儿是一场精神疗愈,也是灵魂的朝圣,我们教会孩子成长,他们教会我们重生。
*文:萌薇,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自由撰稿人,手帐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