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会说话,就是会换位思考》
原著 | 卡洛琳•塔格特
解读 | 筱茧
人和人的差距,你不去仔细琢磨,是没法发现的,但在说话这件事上,往往一开口就高下立判了。
普林斯顿大学曾对1万份人事档案进行分析,结果:“智慧”、“专业技术”、“经验”只占成功因素的25%,其余75%决定于良好的“人际沟通”。同时,哈佛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在500名被解雇的职员中,因人际沟通不良而导致工作不称职者占82%。
足以见得,好好说话是件多么重要的事。不过,不要着急,说话是一项技能,是完全可以通过学习习得的。
本书作者,卡洛琳•塔格特是英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资深媒体人。在长达30多年的编辑、出版生涯中,她经常去拜访英国各地的作家,参加各地的文学派对,积累了大量的社交实战经验,她用这些社交经验帮助了很多不善于人际交往的作家成为了社交达人,因此被人称为“作家的人生导师”。
卡洛琳结合自己多年参与社交和指导社交的经验,提出了一个很独到的观点:真正好的沟通技巧是转变自己的思维角度,用换位思考来让对方感到温暖有趣。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不知道该如何与陌生人开始一场谈话,或者谈话时不知道该选什么样的话题,那么这本书会成为你的“社交宝典”。
你不会有第二次机会留下第一印象
王尔德有言: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你不值得信任。
无论是你的外貌、穿着、声音、动作,都会影响到与你第一次接触的人对你的判断,只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你一眼,别人就可以判断出你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平、受教育程度等等。
几分钟,甚至30秒之内,别人就可以判断出你的智力水平、友善度以及自信心。
尽管做出这些评价只在一瞬间,而且不论对错,但它们可以持续数年。
这个就叫首因效应,也称为第一印象作用。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以及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最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大。
那么,如何才能给他人留下积极的第一印象呢?
营造好自己的外在形象:检查自己的妆容着装发型,注意自己的肢体语言,最好面带微笑。但也要把握适当的分寸,过度讲究也是错误的。
正式进入谈话时,注意自己的肢体,抱臂意味着你比较保守拘谨,难以接近。
放松你的胳膊,人们就会明白你对外界持接纳态度,并且乐于和他人开始一次谈话。
另有一条重要的原则:不要和别人站得太近,一米左右的间隔对于大多数互相不熟知的人来说是比较舒适自在的。
第一印象一旦形成,就很难以改变。而且作为当局者,你很可能不知道自己给别人留下的第一印象究竟是好还是坏。
所以,无论如何,都尽情的展示你的真诚微笑吧,它是你的最美的妆容。
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好看的皮囊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
在参加任何一场社交聚会之前,准备一些既能让对方觉得有趣又能进一步推进谈话的内容。
说话的人提前做一些准备,聊天也许就会变有趣很多。
比如 “我就是一个普通的公务员,但是我每天五点钟下班以后,会去悉心打理我的花园,这才是我真正喜欢做的事情”。
这就会让谈话往积极的方向发展,同时又能够轻描淡写地带过说话的人并不想谈论自己的工作这一事实。
只要你鼓励对方谈论他们自己,或者是他们热衷的事情,他们就会相信你是一个有趣的人,原因很简单,因为聊天内容都是关于他们自己的。
那些有趣的人,往往聊天的时候都不会冷场,因为他们懂得循循善诱,把对方带到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上,然后让他们滔滔不绝。
卡洛琳说:“要对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有一个最基本的了解和认识,这会降低你和他人在谈论时事时力不从心的风险。”是的,博闻强识是发掘谈资的另一个好办法。
你应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天文地理,艺术人生,电影书画,职场血泪,日常八卦,养猫喂狗,旅游风景。只要有所涉猎,怎么会没话聊呢?
如果你觉得以上你都做到了,而对方依旧跟你聊不下去,那就挥一挥衣袖,潇洒走掉吧。不是你不会聊天,而是对方根本就不想和你聊。
一个好的问题是关键
几个世纪以来,许多人,尤其是那些想象自己是知识分子的人,曾经宣称自己不擅长“寒暄”。
当他们这么说的时候,他们是想要暗示“寒暄”对于他们来说太低级了,他们的大脑太高级了,不屑于思考如何寒暄。
“寒暄“这个字眼当然是有些贬义在里头的。
一位20世纪的哲学家曾把谈话分成5个等级,其中,充满陈词滥调的谈话,比如人们寒暄时说的“你好吗?”“你家人好吗?”,是最低一级的谈话。
而一个好的开场、交流对话中应该带有疑问词,这样才能够呈现足够的开放性,才能让人不觉得受到威胁或有被评价的担忧,也让人更有话说。
所谓的疑问词包含:怎么、什么、哪里、何时、如何、何以、多久等。你不必要求对方对自己提出的每个问题都要有兴趣,不过你必须有能力修正,从中找到可以深入的点。即使无法成为朋友,至少不会留下坏印象。
诸如你可以问“你是怎么认识派对主人的?”或者“你在公司里是做什么的?”
对方要回答这些问题,仅仅说“是”或者“否”是不够的,但只要你够幸运,对方就能接过你的话头,说出更多线索,然后你就能顺利打开局面。
交谈中,千万避开“闭合问题”,就是那种能轻易用“是”或“不是”来回答的问题。
这容易太早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假设,也容易打草惊蛇,不仅不利于收集真正重要的信息,还会惹怒对方。
但请记住,一场好的对话不一定非要来自于无休止的取悦之中。
“共享不满”也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就像女生聚在一起八卦,或者吐槽工作、男人的时候。
“共享不满”几乎可以和“共同的热情”一样,轻易地在两人之间建立起联系。
你既不用去谈论你的生活有多么精彩,也不用去说你的旅行多么具有异域情调。
能让双方产生共鸣的经历不一定是在印加古道上徒步旅行,它同样也可以是你在当地超市结账时对于排队的厌恶。
我们人生里的每一场谈话都不是困境,而是机遇,它是一种很有乐趣并且能够丰富生活的经历,所以没必要把交谈当成你的敌人。
只需把它当成一次平静、平和的情绪交换,那么你在和任何人说话时,就不会那么紧张、痛苦了。
说话的人很多,倾听的人很少
不懂倾听,你将一事无成。罗什富科说:“每个人都只在意自己想要说什么,而不是听对方正在说什么,这让我们成了糟糕的倾听者。”
分享是人类的共性,但在个人分享的背后,私密的个人生活越来越可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尤其是在和你不熟的人面前,那些过分私密的事情要不容易被人拿来消遣,要不别人根本不想听。
如果不培养倾听的艺术,我们将无法成为一名有趣的谈话者。
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甚至是优秀的谈话者呢?
首先,要学会领会别人的暗示。
人们看待某件事情的角度可以体现他们对这件事情的兴趣和热情。他们如何回应你,能够指导你如何继续进行谈话。
举个例子,如果你和别人谈论天气,有人注意到糟糕的天气其实有利于花园中植物的成长,那么你就可以问这这个人是不是对园艺感兴趣。
他们很可能会给你肯定的回答,否则他们就不会本能地把下雨和雨水对植物生长产生的影响联系在一起了。
如果引发了对方要把过冬的衣服拿出来的回应,那么他们也许很会操持家务,或者对服装感兴趣。
如果你发现对方所有能说的不过是天气多么糟糕,以及这天气让自己的心情多么郁闷,那八成这个人本来就有烦心事,你只需要表示同情或者去试探对方是否想分享自己的烦恼。
很多线索隐藏在人们没有说出口的话中,学会领会别人的暗示是十分有用的。
尤其是在面试或者讨价还价的场景中,比如面试对象对于为什么辞去上一份工作闭口不谈,那么其中一定有问题;再比如,一个销售试图卖给你一台洗衣机,但他一直在强调外观,那么这台洗衣机的性能就很值得商榷了。
其次,要学会鼓励别人说话。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有表达欲,但缺乏勇气。
有时候即便只是区区几个人,也足以让他们感到不知所措,如果你注意到这类人,一定要把他们拉入这场谈话之中。
如果你正在讨论当下的时事新闻,可以转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那个人说:“你可真安静啊,你对刚才的话题是怎么看的?”
如果刚才你和人群中的另一个人正在谈论最近的假期,你可以说:“你呢?最近有去哪里玩吗?”
如果这个人暂时不想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就要做好准备去掩盖谈话中的这个停顿,再用另一个问题去鼓励他。
但是,千万不要用力过猛,因为有些人可能真的是喜欢倾听大过表达。
最后,在一些情况下,插嘴是一件友好的事情。
如果你不小心听到有人说不知道怎么去某个地方,而你又恰好知道,打断他们的讨论,给他们指路,他们会对你心存感激。
在体育比赛中,坐在你旁边的人可能会乐于让你加入他们关于比赛的谈话。
在咖啡店里,你可能会听到两个人正在讨论假期出游的计划,或者一家他们想去尝试的餐厅。如果你恰好去过这个地方,或者你恰好去那家餐厅吃过饭,你完全可以轻易地插入话题。
倾听是一种能力,也是社交最佳的润滑剂。
学会用心,学会倾听,成为一个真正对别人感兴趣,并且以了解别人生活为乐的人,这样的人走到哪儿都不缺朋友。
看人下菜是新世纪的社交基本技能
谈话是一场看人下菜的技能角逐,把握对了,粗茶淡饭也能让人食指大动,若有违分寸,珍馐美味也会使人难以下咽。
这听起来很难,但是有一些通用法则,可以让你在不同的人面前都得体。
首先是警惕“微妙话题”。
前去赴宴,坐在你旁边的陌生人最近可能正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忍受重病的折磨,面临着贫穷和失业,而你对此一无所知。
特别是,不论你做什么,不要一直不停地说一些让在场的人尴尬或者悲伤的事情。
比如,如果你在发表关于失业的观点和看法时,聚会的主人指出在座的客人中的一位最近被公司裁员了。
你不要说,“哦,我感到很抱歉,但是这也证明了我的观点”之类的,因为当你从整件事情的看法转移到个体的那刻起,现场的气氛就完全变了。
第二,所有人都有谈话禁区,这个禁区就是他们的痛点,也是不愿被揭开的伤疤,如果不是熟到彼此知根知底,最好不要妄加评论任何一种立场。
如果你不幸踩坑,立马道歉,但是只要道歉一次就足够了。反复道歉反而小题大作,会让大家更加清晰的意识到另外一个人的痛处和不安。
还有就是尊重职业隐私。
不要在社交场合向遇见的医生询问医疗建议,也不要问兽医如何治疗你家猫的耳朵感染等问题。
一来是大部分人不喜欢在休闲的时间也接触工作上的问题,另外你的问题很可能会触及一些不能说的职业隐私,容易给别人带来困扰。
第三是,尊重个人空间。
有一条关于如何与人交流的指导方法是这样说的:让对方谈论他们自己的事情。
这个指导方法,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适用,但是有些人不喜欢这样做,甚至是那些平日里看起来很外向的人在某些问题上也会变得比较敏感。
就像上文中提到的,对于刚刚失业的人来说,他们对职业方面的问题会惊人地敏感。
当你问出一个很明显的问题,但是对方却搪塞你时,你就应该接受这样的拒绝,然后转而谈论其他的事情。
比如,“最近如何?“本来是个平凡的问题,但当你问刚失去亲人或者刚和另一半分手的人最近怎么样时,一定要注意分寸。
如果他们感觉不适,或许想在私下里谈论这些,或者他们根本不想提起这件事情。
这时候,在气氛合适之前,你应该收起对他们的担忧,转而把谈话引导到一个不同的方向上去,让和你说话的人几乎不可能再重提那个令人讨厌的话题。
好好说话,究竟有多重要?
正如卡洛琳所说:“所谓对话,就像一场游戏。像一场非常放松的沙滩排球,当球向自己飞来时,每个人都有机会击球,当自己正好在击球的最佳位置时,就可以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掌握说话的关键,就可以在人生这场大型真人竞技游戏里弯道超车,甚至可以在游戏中运筹帷幄。
有一句话叫:能让人喜欢就别让人嫉妒。
在高度竞争的复杂人际关系中,做一个温暖有趣的人,体谅别人的不易,照顾别人的情绪,是一种最高情商的社交手段,是高段位生存技巧。
在职场,如果你懂沟通,能很好理解领导的指派吩咐,也能将自己所做的事情向上传达清楚,领导便会觉得你办事靠谱,逻辑思维灵敏,对你好感倍增。
你不会沟通,在领导眼里可能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形象。职位越往上走,沟通这项技能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说话就是你的星辰大海。
在家庭中,只有好好说话,才具有更高的幸福感。对于很多人来说,对方越陌生,我们越礼貌客气,对方越亲密,我们反而无所顾忌。
然而,向亲人发脾气,是最愚蠢和懦弱的行为,明明彼此相爱,明明你的出发点是关心对方,但却因为表达不当而伤了别人的心,自己也会感到难过。所以会说话就是你最好的家风。
在婚姻里,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是彼此互相理解体谅。
语言虽然无形,但却可以化作利刃,一句话,可以切开冰封的心,也可以让温热的心瞬间坠入冰窟。
说话时带着情绪,会让爱人失去笑容;吵架时口不择言,会让爱人心灰意冷;日复一日地翻旧账,会让爱人不堪重负…会说话就是你未来的婚姻状态。
蔡康永曾写过这这样一句话:你越会说话,别人就越快乐,别人越快乐,就会越喜欢你;别人越喜欢你,你得到的帮助也就越多,这样你会越快乐。
*文:筱茧,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公众号:筱茧,做个有趣有格调的人,给你解气解闷解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