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如何活出智慧的人生


《哲学的故事》

原著 | 威尔•杜兰特
解读 | 弄墨忘疲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这是道家提倡的人生哲学。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而哲学家想必都是热爱智慧之人。一个又一个哲学家的故事汇集而成《哲学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他不仅是一个畅销书的作家,同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和哲学家。

《哲学的故事》这本书可以说是一部哲学史,它通过讲故事的方法,描述了有史以来主要哲学家的生平及其观点,在阐述每位哲学家思想的同时,详细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生活境遇。

这些故事本身生动有趣,加上作者娓娓动听的叙述,使《哲学的故事》变成了一部富有魅力的人文经典。

该书自问世以来,一直畅销不衰,被译成法、德、日、汉等多种文字,给热爱哲学但又对哲学望而却步的读者们敞开了一扇亲切的通往哲学之门。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哲学的故事》,聆听智者的声音,与智者谈论、争辩、思考,收获真正的智慧。

本书涉及的哲学家众多,时间跨越2000多年,如果根据时间顺序来梳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古希腊的三大哲学家;从文艺复兴到法国启蒙运动;星光璀璨的19世纪哲学;现代欧美哲学。

我们在每个时期挑选一位哲学家来精读他的故事。

亚里士多德: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

18岁那年,亚里士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图学院学习,此后20年间亚里士多德一直住在学院,直至老师柏拉图去世。

从十八岁到三十八岁——在雅典跟柏拉图学习哲学的二十年,对亚里士多德来说是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学习和生活对他一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的老师,亚里士多德又受教于柏拉图,这三代师徒就是古希腊哲学史上的三杰。

很快,柏拉图就发现这位年轻人身上的不凡之处,称赞亚里士多德是智慧的化身。

一个是睿智杰出的大师,一个是才华横溢的弟子,他们在哲学的花园里结伴而行。

亚里士多德花钱买书很慷慨,图书馆书籍分类法是他为人类学术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之一。

柏拉图曾将亚里士多德的家称为“读者之家”,这似乎满溢褒奖,但也有传言说,这其实是柏拉图含蓄地讽刺亚里士多德不过是个书呆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两人都是天才。众所周知,天才与天才之间如同火药与明火相遇就会爆炸一般难相处。

他们的年龄相差近半个世纪,所以年龄的代沟与性格的冲突很难得到化解。亚里士多德甚至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在学院期间,亚里士多德就在思想上跟老师有了分歧,师生经常发生争吵。

老师去世后,亚里士多德在雅典继续呆了两年。

由于学院的新首脑不赞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令亚里士多德无法忍受,便离开了雅典。此后,他开始游历各地。

亚里士多德一生都在追求实用科学,他把科学带给全人类。亚里士多德曾说:“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真正的睿智,是不断反思和不断审视,人的成熟也是一个去芜存精的过程。愿你我都能不断精进,用更大的格局经营自己的人生。

伏尔泰:人类心灵的引擎

伏尔泰的长相奇丑,却深受女性欢迎,甚至受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推崇。

他曾经和一个有夫之妇私奔。

这个有夫之妇是一位侯爵夫人。和伏尔泰私奔时,侯爵夫人只有28岁,而伏尔泰那时已经40岁了。

他们俩后来逃到了西雷庄园,这时,伏尔泰为侯爵夫人写了《风俗论》,这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一本。

为什么说《风俗论》这本书是特意为侯爵夫人而写呢?

因为她曾经对伏尔泰抱怨说:“历史是已经过去的事情,跟生活在现在的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作为一个法国女人,凭借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在这个社会上活着。曾经我带着浓厚的兴趣阅读了罗马希腊两个民族的历史,了解到了很多有趣的小故事。但是我一直没有读完一部现代历史书。因为这些书逻辑不清晰,讲的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事,成百上千场没有任何意义的战争,我很不喜欢这种无聊的研究。”

伏尔泰也有相同的感受,他在《天真汉》中说:“历史只是一幅充满罪恶和困苦的图画。

他也对侯爵夫人说,历史传播的唯一出路就是将哲学引用在其学习过程中;另外我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不应该只驻足于政治事件,更应该挖掘出人类心灵的改换过程。只有哲学家写出的历史才算得上是真正的历史。

15年之后,比伏尔泰年轻十来岁的侯爵夫人又爱上了另一位年轻的小伙子。伏尔泰是一个宽厚仁慈的人,他很快就原谅了小伙子和侯爵夫人。

因为人生短暂,一个人追求自己的快乐是无可厚非的。

伏尔泰死后,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一句话:他是人类心灵的引擎,他是我们自由的灯塔。

一般人很难做到对事不对人,而他却能把一个人的观点跟一个人发表观点的权利非常清晰地分隔开。

愿你我都能像伏尔泰那样,不仅为自己,同时也能想到别人。

叔本华:

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自己是怎样一个人

叔本华的父亲是个富商,可惜在他17岁那年就去世了,留给青年叔本华一大笔遗产,使他过着经济上无忧无虑的生活。

叔本华认为自己的性格跟父亲很像,而自己的智慧则是继承了母亲。

他的母亲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人,她是那个时代社会最受欢迎的通俗小说家之一。

可是她脾气暴躁,爱使性子,而她的丈夫过于务实而且不够有情趣,因为这些她和丈夫的关系不是那么好。

丈夫去世后,她带着叔本华搬了家。

母亲过着交际花般的工作,长期游离在不同的男人身边。母亲出于对自由爱情的向往,接受了别的男人的求爱。

叔本华坚决反对母亲再婚。因此他与母亲发生了很多争执。

这些争吵为他研究女人的真理提供了局限性的素材。之后,他还曾用这些去推论哲学。

从他母亲写给他的信看,我们就能知道母子之间关系的恶劣程度:“你的性格让人无法与你一起生活;你的优点因为你过于严苛而显得一文不值。”

母子二人决定分家。只有母亲在招待客人的时候,他才会去看看她,而且是以客人的身份。

因此,他们对彼此的尊重就像陌生人一样,不再是原来来自家庭中的那些憎恨。

有一次,当大文豪歌德参加完叔本华母亲家的宴会,并与小叔本华交流之后,情不自禁地向女主人夸道:“您的儿子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个伟人!”

没想到这居然让他们吵得更厉害。因为,母亲觉得一个家庭里容不得两雄并立。

最终,在一次激烈的争吵中,母亲把叔本华推下楼。

我们的哲学家自信地对自己的母亲说,她一定会被后人知道,原因是因为她生了一个伟大的儿子。

很快,他就离开了家,之后再没有回来过。在他离开后,他的母亲又活了24年。

缺乏家庭温暖的叔本华在悲观主义哲学里走上了一条不归路。一个没有拥有母爱甚至是被自己的母亲憎恨的人,很难喜欢上这个世界。

不健全的性格、神经质的心灵、空虚忧郁和无聊的生活,是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真实生理原因。

事实上,这个世界既不顺着我们也不逆着我们。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全看我们自己是怎样的人。

一个人的幸福取决于他自己是怎样一个人,幸福不是在外界的环境中获得的。愿你我都能明白:幸福在于创建而不在于占有。

罗素:我们品性中的本能非常柔弱

罗素的婚姻生活充满传奇色彩。

年轻的罗素每年夏天都会去萨里高地避暑小住。在这里,他遇到了他的第一任妻子艾丽丝。

17岁的罗素一下子就迷上了艾丽丝,从此开始了他的感情生涯。

1894年,罗素以最优等的成绩从剑桥毕业。刚毕业他就向艾丽丝求婚,最后艾丽丝接受了他。

罗素的家人强烈反对,特别是祖母。祖母后来还精心安排孙子去巴黎做达费林大使的私人随员,以拆散罗素与艾丽丝。

被迫去了巴黎的罗素开始了他的写情书生涯。

他写道:“昨夜我数了一下自我们分别后收到的信,刚好100封:平均一天两封。”

他还为艾丽丝精心撰写了一篇题为《内心的剖白》的文章,共1400字。描写他在巴黎的生活,“抑郁消极,悄无声息。除了温暖、烟草和静寂之外,没有更多的享乐。”

罗素不顾家人的强烈反对,坚持在1894年与艾丽丝举行了婚礼。罗素家人没有出席。

这一年,罗素22岁,新娘比他大5岁。

在他一生的四次婚姻中,这是第一次。这次婚姻的起始无疑是美满的,给他留下了美妙而浪漫的记忆。

罗素回忆到自己当年是这样求婚的:

我们走到一个小山岗,在一个小树林里面坐了下来,那是一个美得不可形容的地方,看上去像早先的歌德式大教堂的氛围,从树身之间一眼望去,四面八方都有一种幽邃的景象。那天早晨空气清新有着朝露。

因此,我想到:人生也许是会有幸福的。当我们坐在树林中的时候,羞涩使我不能越出我的言语举动的范围。

就在那天早餐后不久,我出于无限的吞吐和恐慌,明确地向她求婚了。这是那时候的风俗。她没有接受,也没有拒绝。

这是年老的罗素在自传中写的。时隔这么多年的回忆,一情一景仍历历在目,可以想见罗素对他与艾丽丝的这份情愫珍爱有加。

像罗素这样一位性格热烈的人一旦陷入情网,必然会全身心地扑上去。

遗憾的是,这次美满婚姻只持续了八年。

1902年,他发现自己已经失去对妻子的爱情,并合妻子坦白。

他后来写道:“在那些日子里,我相信关系亲密的人应该讲真话。”后来,他们正式分居了。

罗素是一个极可爱的人,他能从事最渊深的哲学,最精微的数学,讲话总是纯朴简炼,清晰明了。

罗素曾说:“我们品性中的本能非常柔弱,信仰、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及习俗都可改变它。”

人花了很多时间去发展,终于能驾驭其他一切生命。愿你我都能不断发展,从而驾驭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杜威:生长是万物的精华

杜威在教育上的成就甚至超过了他在哲学上的成就。

他的妻子一名具有丰富管理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一线教师。也许是受到妻子的影响,杜威对教育事业也非常关注。

杜威最初引人瞩目,是他在芝加哥教育学校的工作。

芝加哥大学之于杜威,既是梦开始的地方,也是梦结束的地方。在这一期间,他表露了自己思想中坚定的实验主义倾向。

1894年,杜威应邀赴芝加哥大学担任了芝加哥大学哲学教授,并出任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系的系主任,主要讲授研究生课程。

杜威在研究中,他逐渐认识到,现时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小学的教育方法,是与儿童正常发展的心理学原理不相协调的,这激起了他创办一所实验学校的愿望。

于是在相关人士的支持下,杜威创办了“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杜威怀揣着一腔热忱一头扎进了对教育改革的探索。

杜威创办的这所学校,附设在大学内,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的经费主要依靠杜威的一些朋友和赞助人资助;办学指导思想采用实用主义思想体系。

这所学校一经创办,就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相关人士的大力支持。到1903年,该校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可以说杜威在实验学校开办以后,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实验学校的实验与研究之中。

可是好景不长, 1903年芝加哥大学校长嫌弃杜威思想激进而把实验学校改为仅供学生试教的实习学校,停止了改革实验。

杜威愤而辞职,教育实验完全终止。

在实验学校存在的几年中,杜威和他的同事试图发展一种从幼儿园到大学的一贯制的学校体系,但实验学校未能延伸至中等教育阶段便中止了。

杜威与芝加哥大学的故事就此戛然而止——他的教育改革实验之梦彻底破灭。

杜威把生长理解并推崇为万物的精华。杜威曾说:“生活的目的,不是那个作为最终目标的完善,而是逐渐完善,逐渐成熟和逐渐精美的永久过程。”

如果我们缺乏智慧,那么世界上的所有美德都拯救不了我们。愿你我都能具备智慧,这样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

人是一种会思考的动物。

我怎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该抱着什么态度面对这个世界?这是人生最大最根本的问题,也是哲学的根本问题。

很多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很现实、讲究效率的时代,哪里还需要虚无缥缈的哲学呢?

事实上,不管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哲学。活着是一回事,但是要活得有意义是另外一回事。哲学就是围绕“意义”问题而展开的。

人生就像航海,如果没有指南针,就不知道自己往哪里走。

哲学就扮演着指南针的角色,我们可以向别人借这样的指南针,比如从《哲学的故事》中借鉴这些伟大的哲学家的见解。

有的人觉得高考没考好,或是填志愿的时候选错了专业,就好像一辈子没希望了。事实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许多高考失败的人到最后还是成功了。

哲学可以帮助我们对人生的经验做全面的反省,借此有所改善。如此一来,才能够在面临挫折时,很快地重新振作,重新出发。

如果有人问你,学了哲学之后有什么用,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你可以这样回答: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其实,人生就是买面包、烘面包、吃面包的过程。可是如果想要面包好吃,我们就需要调味的蜂蜜,而那蜂蜜就是哲学。

好的哲学就是甜美的蜂蜜,足以使人生显示丰富的趣味,并且是不论任何一种人生,都会因而变得回味无穷。

哲学的原意是爱好智慧,这是一个开放心胸、寻求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

只要保持这种态度,那么人生任何遭遇都将展示其深刻的意义。

人的本质在于心灵世界。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

人生处处皆哲学。它像人生的指明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

*文:弄墨忘疲,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简书作者。热爱读书写作的好姑娘,公众号:忆为生长。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哲学的故事》读后感:如何活出智慧的人生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