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
原著 | 乔治·戴德
解读 | 唐小哼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所有社会关系的总和。活在世上,就是一个与不同人打交道的过程,因为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活成一座孤岛,唯有彼此扶持,才能走向更广阔的人生道路。所以,我们需要好的人际关系。
而这本《所谓人际高手就是让人舒服》,详解人际关系背后的诱因,助你在人生道路上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书作者乔治·戴德,美国咨商心理学硕士、法学硕士。目前是一家私人诊所的咨询师,主要做人际关系、儿童和青少年咨询方面的心理咨询工作。他在国内外会议上提交有关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出版了关于青少年司法制度问题的专著。本书席卷美国心理学年度榜单,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实用人生指导书。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本书,一起变身社交达人,交到任何你想交的朋友。
解决心理边界问题,
便能解决90%的人际关系问题
边界可大可小,大到国土,小到个人。
作者告诉我们,只要了解了心理边界,就能找到人际关系中的黄金切入点。
因为不管是朋友关系、家庭关系、职场关系,还是任何亲密关系,其所产生的人际关系问题,都是心理边界模糊不清的表现。
作者曾遇到很多来问诊质询的人。
亚伦抱怨妻子总是挑他毛病,这使他“内疚、痛苦”。
而年轻夫妇安妮和彼得,虽然经济条件很好,在外人眼里是完美的一对,但其实安妮抱怨丈夫没有对自己坦诚相待,彼此猜忌怀疑对方的付出是否真心,而彼得觉得妻子这样怀疑他的付出使他有一种不被信任的无力感,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真心付出是否值得。
而中年妇女波林,深受母女关系的困扰,无论她做什么,母亲都不满意,也不会好言相待,这让她很沮丧。
作者告诉我们,以上当事人都是活在别人的期待里,超出了自我边界,没有掌握自己的决定权,为别人考虑的同时否定了他们自身的行为,当一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时,双方便产生了矛盾。
所以,无论别人做了什么,我们自己的想法、情绪和喜好决定了你对他们行为所做出什么样的反应。
当我们总期望最终结果是自己能够控制的时候,实际是将陌生的东西植入了自己内心,才会产生种种“边界”问题。
作者接着告诉我们心理“边界”间的根本原因,是来自于压力和情绪。
当我们的“边界”受到威胁时,我们会做出逃避或抵抗反应,这种生理和情绪反应的互联性让一切变得更加复杂多变,但这也让我们了解了压力究竟是什么!
耶鲁大学的韦斯教授,做了关于“压力的应激反应”的实验。
他分别以三组老鼠为实验对象,先让其中两组接受不同的电击,但第一组的老鼠能控制电击时间的长短,而第二组的老鼠只能默默忍受,它们忍受时间的长短取决于第一组,第三组老鼠则没有电击,处于正常状态。
实验结果表明,虽然第一组老鼠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电击伤害,可对自己的状态缺乏掌控权的第二组,受到的伤害却是第一组的3倍。
教授得出结论,压力等于不可预见性+没有控制权(无论是真实存在的还是我们主观认为的)。
当我们能预估自己的命运,而且对现状控制的程度越高时,我们的生理压力就越小。
压力是我们行为的驱动力,也是我们发泄情绪的基础,它在边界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压力对我们的身体系统做出影响,使我们做出行为反应,只要合理认识并对抗压力,我们才能更好的处理“边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建立自我边界,尊重他人边界
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
所以我们不但要理解自己,更要理解别人。不要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别人,凡事要懂得不违背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所以当我们遇到选择的考验时,比如遇到难缠的老板或同事,要求你做能力范围外的事情,要求你完成他的工作,你可以先答应他,但你一定要告诉他,他的事情必须由他自己处理。
当我们遇到麻烦,用自己的理解去处理却受到别人的指责和质问时,我们不能也去以自己的主观意向评判他人,我们首先要真诚的面对自己,才能诚实的面对他人。
只要我们做出的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那便无愧于心。
自我的边界,便是对自己坦诚,对别人不要有偏见。
吉姆的女儿萨曼达今年20岁了,但是和父母的关系很不好。因为她想报考纽约的大学,而父母却希望她留在身边,去社区大学。
双方彼此都有自己的观点,不肯让步,所以一直争吵不断,无法好好交谈。
直到临近高中毕业,萨曼达因在毕业舞会上和男友吵架分手,而且不小心摔断了腿,孤独伤心之余打通了父母的电话,双方因为爱终于和解。
最后,吉姆和妻子决定支持女儿的决定,把女儿送上了前往纽约的飞机。
这世间种种类型的人际关系,只要经彼此同意的越界行为,都会让两人亲密无间。而相互尊重,是这一切亲密关系的前提。
面对不同的观点时,我们总会争论不休,但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要尊重他人的边界,不管是亲人还是朋友。
因为我们不能控制别人,我们能掌控的只有自己。我们不能让别人为我们的感受负责,同时也不能为他人的反应负责。
所以我们要懂得欣赏他人的不同和独特之处,懂得发现别人的优点,求同存异。
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
知深浅,懂进退,有边界
常见的“越界”行为有很多,总喜欢和别人抬杠的“杠精”,永远把自己当孩子的“妈宝”,总想掌控一切的控制狂,总迎合别人的讨好型人格等。
但其实大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详细探讨在职场,家庭,朋友,爱人等关系里的交往法则。
▶职场中要学会调节情绪
米兰达是一个优秀的职场女性,当她完成了一个大项目后,受到了老板在大会上的点名表扬,并说要给她升职加薪。
所以米兰达就有点飘飘然了,开始对同事颐指气使,使他们帮自己做很多杂七杂八的事情。
这一行为,引来同事的强烈反感,并在背后给她使绊子,最终,米兰达没能升职加薪。
作为成人,特别是在职场里,要在其位,谋其事,不要试图侵犯别人的边界,也不要让沾沾自喜的情绪左右自己,与人为善,诚实的和同事交流相处,才是职场里的边界之道。
▶家庭中不要让爱变成伤害
珊莎放下手中的电话,哭的一塌糊涂,因为她想离婚,而母亲却又一次严厉的指责了她。
从小到大,她的路都被父母安排好了,钢琴,芭蕾,伯克利大学,结婚对象……尽管今年30岁了,父母依然爱干涉她的人生。
婚姻不幸,老公伯格曼出轨,还嫌弃自己像块木头样唯唯诺诺没有生机,但这一切都抵不过母亲在电话说的话所带给她的伤害。
说她年纪大了,离婚之后不会遇到像伯格曼一样有钱有势的男人。让她原谅伯格曼,趁早死了离婚的心。
哀莫大于心死,珊莎下定决心要摆脱母亲,她受够了母亲对自己人生无边界的干涉,她决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
做父母的,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和感受强加在孩子身上,要明白什么是孩子可以接受的,什么是他们不能接受的,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成长。因为任何以爱之名的伤害,都是道德绑架。
而做孩子的,也要勇敢的守卫自己的边界,因为我们就算不能决定自己的出生,也完全可以决定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
即使是亲人之间,我们也要懂尊重,识时务,相互理解。
▶爱人间要爱而不黏,亲密有间
如果把爱情关系比作玩皮球,当一方玩皮球感觉疲惫了,想开始别的游戏时却遭到了另一方的干涉,那么矛盾便产生了。
两个趣味相投的人,成为相亲相爱的伴侣,总会有感到疲惫的时候,这个时候要的不是越过边界的干涉对方,而是懂得好好经营感情,这才是爱情乃至婚姻的长久之道。
正如黎巴嫩著名作家纪伯伦所说:在一起的时候要给彼此保留空间——橡树和雪松并不能在彼此的影子中成长。
很多结婚的夫妻,都会忘记曾经的美好誓词,总是试图改变伴侣,或者希望保持当初爱情甜蜜时伴侣的美好样子。这就是试探别人“边界”的开始。
布莱克和妻子苏珊结婚7年了,刚结婚的那几年,两人幸福美满,相处也很愉快。
但相处久了,自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每当丈夫没把袜子放在洗衣框里,或是不洗澡就上床睡觉,她都会小题大做,甚至大发雷霆的大吼大叫。
忠厚老实的布莱克每次都想做的更好,但他又是一个很健忘而且不注重细节的人,所以他时常也很苦恼。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下,当布莱克没有达成妻子所愿,或做了妻子不想让他做的事,他都会觉得内疚且遗憾。
然而,这样的情绪,并没有改善他和妻子的关系,而且他突然的情绪爆发,和习惯性的道歉,都对两人的婚姻关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最终,他们只能以离婚收场。
当我们面对与伴侣的分歧时,总是带着强烈的情绪和意见,并没有去真正尊重对方,这样就直接造成了对方的敌对情绪。
我们应该将所存在的问题一一细说,柔声细语胜过唇枪舌战,就事论事胜过伤害对方。
我们选择爱人时,是我们被彼此的特质所吸引,你们有相似的经历,相似的爱好,就好像在宇宙中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始于完整,始于共性,用爱产生交集。
而“边界”,能让相爱的夫妻在遇到问题,遇到争吵时,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并让彼此得以确认双方是否有足够的爱意维持这段婚姻。
愿意走下去的伴侣,会重新界定“共性”(共享区域)的边界,以努力走下去。
▶朋友间,太远了孤独,太近了伤害
边界在朋友相处中同样适用,友谊是这个世界上很纯粹美好的东西,但友情其实和爱情一样,很多的时候,距离才可以让彼此更加理解对方。
比如当你得知闺蜜的男朋友出轨,但闺蜜还不知道时,这时候你该不该告诉她。
告诉闺蜜后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第一闺蜜会很痛苦,和男友分手,虽然对你的支持心存感激,但还是和你渐渐疏远,因为她觉得这是自己的事情,而你作为朋友越界了。
第二,闺蜜听你说后,痛恨你告诉她,你们关系走向破裂。
第三,闺蜜不管不听,依然和男友在一起,而疏远你……
作为朋友,我们可以给建议,可以提醒,但是却不能剥夺对方自己独立处理问题的权利,我们要的只是陪着他们,共渡难关就好。
人生在世,有很多值得你尊敬、令你喜欢、进入了你视野的人,你会和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联系,丰富自己的生活,为自己的人生增添情趣。
有好多人,在他们的目光中、言语中、交往中,发现了你的可亲、可敬和可爱,他们也自然会对你产生感情,发生来往,建立友谊,互相支持、理解、帮助。
但我们一定要记住,保持分寸,懂得距离。
让人舒服,是一个人际高手的顶级智慧
作者告诉我们,很多时候会产生边界模糊,是因为我们没有采用“边界焦点”来应对。
所谓边界焦点,就是当面对挑战和问题时,可以将问题一一分开,无需改变我们自己,只是改变我们应对问题的方式就好。
这样做,不仅让我们认清自己,也能很好的规避触犯别人界限的风险。
比如当我们总是会在乎别人的评价,总是在面对别人不好的评价时产生焦虑情绪。
其实只要认清我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而且我们没那么特殊,那一切自然迎刃而解。
因为管理好自己的人,便能管理好情绪,这样才能让自己舒服。
让自己舒服是前提,然后才能让别人舒服。
我们经常听到别人讲,如果再经历一些事情,将会怎样去做,可以避免犯错误。
当他们因为某些事情与人发生争执时,他们总会用过去在错误中吸取的教训来解释,并说明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过什么话。
可他们这样做,只是在重复过去的错误罢了,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要告别过去,要在过去的事情周围画一条“边界”,着力解决眼前的问题。
所以在人际交往中,要找到那些让你无法接受的“边界”事物,虽然我们会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很多焦虑或者压力,但我们还是可以通过想象,深呼吸或者一些呼吸训练,养成好的睡眠习惯等具体的方法来缓解甚至解决这些心理状况。
与人相处就是一个磨合的过程,有问题就解决问题,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有边界,建立并尊重边界,才会让人际交往更健康、更舒服。
以上就是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界限,学会界限,让它为我们的人际关系带来创造性的改变。
在生活里,我们总是不断地用各式各样的条件来划分界限,条件相差得越多,那界限便画得越深,无形的墙也筑得越厚。终于形成了一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可界限不是束缚,它让我们更理解自己,也能更理解别人。
是的,这个世界有你不能到达的地方,有你不应到达的地方,有你一辈子也不会到达的地方,你的世界并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大。
界限也许就在你身边,它应该是我们通往美好人际关系的桥梁。
所谓智慧的人生,就是要在执著和超脱之间求得一个平衡。
有超脱的一面,看到人生的界限,人生的距离反而更能使我们看清楚人生中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文:唐小哼,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