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愿你与自己和解,和世界温柔相处

《这样和世界相处》

原著 |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解读 | 适来释去

我们可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喜欢一个人,不遗余力地付出,最后却发现有缘无份。

要成就一番事业,面对经常遇到的困难、挫折、失败,总感觉很少有人能够帮助我们。

想帮助一个朋友,却因为他人的掺和产生了误会,彼此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这些事情归根结底的症结是,我们与世界的相处方式存在着问题。

对于存在怎样的问题以及什么是这些问题的根源,《这样和世界相处》这本书做出了解答。

该书作者是奥地利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这位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的心理学家。他在创立自我心理学的过程中,将精神分析视觉从生物本能角度转向社会文化角度,这对后世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这本书是阿德勒理论的集大成者,不仅对个体心理学的基石“社会兴趣”这一主题进行了阐述,同时穿插着对“自卑感”和“创造性自我”的论述,这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自己的生活模式。

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与世界相处?《这样和世界相处》给出了一套完整的答案。它教给人们不断修正自己的生活方式,努力实现良好的生活状态。

我们和世界的关系

“每个人在生活中的一举一动,都是他对世人展现自己的生存模式、能力和独特风格的表演。”

我们的行为,或者说在生活的舞台上“演”什么、怎么“演”,都来源于我们自己的经历和对社会的看法。

最重要的是,人生在世,我们需要与他人进行合作和交际。而且,合作和交际的能力如何,实质上反映的就是我们是否具备良好的与世界相处的能力。

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位非常喜欢操控别人的男人,痛苦地埋怨妻子经常忘掉“所有的事情”。这位妻子能宽容地对待爱惹麻烦的公婆,是一位安静、友好和聪明的女人。

这个男人下意识地觉得在妻子金钱方面需要依赖自己,因此就时常的指责和纠正妻子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而这位妻子的父母亲非常恩爱,也很宠爱作为独生女的她。

只不过从童年开始,她就是一个人念书,也不和其他人一起玩耍。童年的记忆显示,她在独自做自己的事情时是非常快乐的。

很明显,这位妻子比较适合那些独自完成的事,却没有为爱情、婚姻生活这种合作性事项做好准备。但是在婚姻生活里,她的丈夫或者社交活动总会打断她独处的时间,虽然那些时间她可能更愿意阅读或者悠闲地躺着。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了:她被迫去参加她没有准备好、也不在自己目标内的事情,所以她选择一种温和的方式即遗忘来抗议。

当明白这个症结后,就有了可以补救的方法。通过她与丈夫的良好合作,经由医生的指导,她的健忘问题没有了,因为已经失去了遗忘的动机。

当我们不能正确看待自己与社会的关系,未能拥有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或者我们的生活风格存在问题,那么失败可能会接踵而来。

反之,当我们能够良好的与人交往,具备积极的成熟的社会沟通能力,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舒适,同时也不会遇到很多麻烦,即使遇到麻烦解决起来也相对容易一些。

自卑感与追求卓越感

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卑的心理情结。

一般情况是,我们会在不完全的认识和未实现的行为里发现自卑的感觉。

比如谄媚、奴性、依赖、懒惰、受虐等特质,实质上体现出明显的自卑感,即使我们可能并没有发现或者理解。

书中讲了这样一个案例。有一个人第一次偷钱,是因为他看到周遭有很多有钱人,而当时他的父亲失业了,家里出现了生计问题。

他为此感到自卑,为了证明他比自己的父亲更有成就,他从上司的保险箱里偷了一笔数目不菲的钱。他野心勃勃,只和上流社会的人交朋友。

当然,这次偷钱以他被拘押六个月后保释作了收场。他被警告,如果再次犯错,就不会得到保释。

可是他不久后又一次去偷钱了,即使数目很小。

毫无疑问,这种心理的叛逆感同样是自卑心理的体现。他后来被送去进行了心理治疗。

还有一种情况是,如果人们对生活中将要面临的问题准备不够到位,或者直接的预期目标具有不利条件,直接地拼搏奋斗也没有拯救他们,那么他们的生活会通过许多种形式表现出身体和心灵的自卑与不安全感。

比如面对流血事件泛滥的时候,很多人感到无能无力,他们不认为可以找到新的更好的途径解决问题,所以他们选择默默承受,这毫无疑问是一种自卑感的体现。

当然自卑心理也是“一项正面意义的痛”,它往往会刺激、催促我们采取更多的行动,以获得更多的安全感。

在人生的过程中,我们会积极追求卓越,不断提高发展、获得成功,这实质上是用自信来消除自卑的过程。

那么,要消除自卑情结,我们该如何向优越的目标奋斗?

作者认为,生命里有一系列奋斗活动,其方向是自保、繁殖以及与外界接触。

要使我们的“奋斗”有意义,我们首先应该选择差不多的生活目标,起码正确程度能够说得过去,这对我们的生活太重要了。

比如有的人把依赖别人作为生活目标。他在遇到事情时,总会偷懒地把问题放在一边,而不去解决它。

当然这同时可以避免遭遇失败,遭遇失败与完美的生活目标相矛盾,所以他不想要面对失败。

可是,这样的生活目标是不太合适的,因为它限制了我们发展优越心理的实践。同时,如果要继续生存下去,与外界的接触必须取得胜利。

比如我们要把个人优越感与合作协调起来,既能运用个人的优越才能,同时也能借助与他人合作完成更多的任务。

之所以说这个问题,是因为个人优越感往往与合作是对抗的,很多人认为自己足够优秀,不需要借助合作来完成某些任务。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优秀分子很难共同完成一件事,因为他们彼此缺乏适当的互助配合精神,所以合作的效果会不够理想。

概括起来,为保持适当的正确目标而奋斗,就要努力进行更多的社会融入,这样才能实现更多的个人价值。

我们的生活任务,是具备足够的社会兴趣

童年经历与社会兴趣有关,而社会兴趣决定我们的工作、生活和爱情。

社会兴趣是指我们个人参与社会交往、实现社会价值、获得社会认同的需要或潜能。

作者认为:所有的人生问题,都可以归类为三个主要问题:即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工作、生活、爱情。

毫无疑问,必须具备足够对社会生活的兴趣,我们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

作者认为,探寻人格结构的最可靠数据,都在童年最早的记忆里。所有的生活现象都可以从童年找到答案。

我们以孩子童年时期对父亲的态度为例说明。

一般而言,正常的情形是孩子对父母亲差不多具有同样的兴趣。

可是如果母亲溺爱、父亲人格偏执、不平衡的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让照顾孩子的责任更多地落在母亲身上,这会造成父子关系的疏离。

同时,如果父亲要采取措施矫正母亲的过度溺爱,以比较严格的方式教导孩子时,父子之间的心理距离会更加扩大。

这时,孩子对母亲的依赖心理会更加强烈,那么他会变得不适应社会生活,慢慢变成一条寄生虫,他会希望从母亲那里得到所有需求及满足。

可以确定,不和谐的亲子关系,将极大程度影响孩子建立社会兴趣。

要让孩子过好一生,只有让孩子明白,必须首先学会与他人良好相处并持续发展这种能力,这样才能更好解决人生的三大问题。

那么,哪些境况会妨碍孩子发展社会兴趣?

答案是溺爱、与生俱来的身体疾病以及疏忽。

当然整个情形比较复杂,我们对这些境况影响孩子的范围、程度和时限都很难把握。

我们同时还要看孩子对这三个因素的态度,这不仅与孩子的实践尝试有关,也与孩子的成长能力和创造力有关。

要化解这些境况,该书提供了许多积极管用的方法。

比如,在匆忙的社会生活中,餐桌上的愉快气氛是不可少的,用餐时间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共同生活,加强我们的社会兴趣。

比如,要积极训练孩子们的勇气,不要觉得孩子的能力不够,鼓励孩子们做自己想做的事,学一门乐器、练习一种球类运动、交一个朋友等等,父母们当然也应该为其做好适当的防护措施。

比如把孩子送去幼儿园或者学校去,通过参加集体生活、进行人际交往,不断培养他们的社会兴趣,让他们能够像正常人一样与其他人相处,然后扮演恰当的角色,成为具有一定社会作用的人。

比如,父母亲要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无论是关于生活琐事还是教育方式,这样很容易伤到孩子的社会兴趣。

总体来说,成人社会兴趣的发展对应于童年的成长能力与创造力。

当然人类具有很强的进化能力,所以孩子会利用其它方式,强迫自己接触社会或其他人,然后克服任何可能出现的人际障碍。

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缺乏社会兴趣的情形,总结起来可以从中得出这样的结论:我们具备的社会兴趣程度,决定了我们回答人生问题的可能答案。

这是人生对我们的考验,当然我们最好给出的是理想中的“完美”答案。

社会兴趣决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社会和个人的认识,影响着我们作出什么样的反应,采取何种行为实践,也同时决定了世界、社会对我们的反馈和作用。

只有保持良好的社会兴趣,才能更好地与世界相处,也才会为我们不断前进和成长做好准备。

当生活中遇到形形色色的失败和挫折时,我们可以回顾童年的记忆,把自己某些方面的自卑感找寻出来,明确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和面对的失败。

我们需要激起成长能力和创造能力,对生活方式进行改变,祛除影响社会兴趣的境况,把自己的社会兴趣拉回到相对正确的可以被接受的轨道上来。

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积极找寻影响工作任务的要素,妥善处理工作目标、工作方法和工作内容之间的关系,加强与领导层、合作伙伴、顾客和同事的沟通协调,这样才能保证工作顺利圆满完成。

对于爱情而言,我们需要正确认识爱情关系,给自己和对方准确画个心理“画像”,找准交往和沟通的途径,实现良好的相互表达,同时在面对矛盾的时候需要积极自信解决,这样才能促进感情升温和保鲜。

归根到底,既然要在社会的舞台上打拼,那么当然要按照社会兴趣的规则,好好与世界相处。

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发现不同的人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看法,是极其重要的。

因为唯有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才知道为何要度过人生困境,以及如何度过人生困境。

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生的意义”,也就是连接“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才是克服人生困难的一服心理学良药。

这个世界每天都有负面事情发生,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和不容易。但还是想借用《老友记》里莫妮卡说过的一句话:

“欢迎来到这个世界,它很糟糕,但你会爱上它。”

与世界良好的相处方式,恰好表明我们找到了人生的意义,真正过上了理想生活。

当然,除了与他人相处,我们更多地要学会和自己相处。或许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孤独。

但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的心灵平静,从社会身份中回到自我的时间,独自感受和思考的时间,和自己对话的时间。

通常所谓的孤独感,不如说,是被割裂成碎片的注意力、理不清的思路所裹挟的焦虑。

我们用太多精力,太有效率的和这个社会发生关系,扮演各种角色,处理各种人脉,却忘记也需要和自己相处。而我们是否因为每天带着太多的面具,忘记了自己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叔本华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每天留出一段跟自己相处的,可以宁心静气的,可以独立思考的时间。

*文:适来释去,慈怀每天一本书签约作者,向往以文艺照亮理性,以温暖写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这样和世界相处》读后感:愿你与自己和解,和世界温柔相处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