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 仰望历史天空 思考人类文明

仰望历史天空 思考人类文明

——读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王丽虹

这一年五月,我栖息的北方小城桃花盛开,丁香怒放,微风中长长的柳枝挽着绿叶悠来荡去。和煦的春风连续吹上三五天后,忽现这落霞般的花季,惊得人们慌忙与花为舞、与花为伴、与花争尺寸之影,唯恐这花儿化为烟雾瞬间散尽而竞相陶醉其中。然而,这一季,我的心却充满沉重与忧伤,那一树浓郁而又轰然的槐香一直萦绕着我。

拜读冯骥才先生的小说《单筒望远镜》,顿生敬佩与爱戴之情。作品以洗练宁静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了一百多年前古朴恢弘的天津风貌,以及八国联军进驻租界,义和团与之英勇激战的壮烈场景。作品通篇以天津老城殷实正直的纸店老板欧阳老爷的小儿子欧阳觉,与法兰西军官的女儿莎娜之间发生的一段闪电般的恋情为主线,异国人手中一支小小的单筒望远镜,紫竹林边上一座僻静的小白楼,成为连接莎娜与欧阳觉恋情的纽带。然而,这纽带缥缈而脆弱,没有根基,没有土壤,更加没有阳光的照耀,最终在一片硝烟弥漫中苍白落入悲怆的历史长河,亦为世人留下深深的思考。

步入作品的第一扇门,宛如在清湖上泛舟,心情碧波荡漾。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文字,在我眼前架起了天津老城一处三进式的四合院,这是欧阳家两代人的住宅。它规整有序,厚实与坚固并存,虽未入其内,却能感觉到它的舒适自在。院中那棵遮着整个庭院的巨型老槐树,仿佛一个巨大的伞盖,神灵般护佑着欧阳老爷家生计的日出日落。每逢花开,光是树下石桌上那一杯落入槐花的清茶,就够让人醉到骨头里了。更不用说,擅长诗文书画的欧阳觉,聚上一群文人,挥墨树下,与花即遥相辉映,又浑然一体的场景,早已让人醉卧千年了。然而,当沉稳内敛的欧阳觉被莎娜的奇特青春撞了一下腰时,他们之间顿时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单筒望远镜下新奇的风景令欧阳觉欣喜若狂,原本遥不可及的远方,却近在咫尺,他震惊了,发呆了。这束爱情之火看似是两者相互吸引、相互欣赏的美好光环,但是,它却隐藏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在最初碰撞中的单纯和稚嫩,面对战争,他们的爱情显得苍白、无知和无力。随着通往租界的道路被封锁,众多的义和团出现在老城,小白楼上莎娜的等待更加急切地纠着欧阳觉焦灼无助的心。

推开作品的第二扇门,仿佛站在茫茫泥潭和沼泽的边缘,观看一场艰苦的跋涉一样。欧阳觉在寻找莎娜的路上被义和团抓去,但幸运的是最终没有被当做教徒处死,而是留在义和团里帮忙做事。尽管不许他知道或打听任何消息,但是,随着战事的激烈爆发,他已敏锐的感觉到,义和团那张神秘无比的护身符已经丧失了其“神圣”的法力。在被抓的欧阳觉也被赋予义和团的身份一起奔向战场时,他即目睹义和团的舍命相拼,又看到洋人枪炮的所向无敌;既纠结义和团对他的愤怒,有愧疚自己的胆小懦弱。然而,他确实被那个无比雄奇的义和团首领之背影所折服,这个背影立马横枪在他身边飞过,风驰电掣一般,有生以来,还没有一个背影能如此让他望而生畏呢!紫竹林外,已横尸遍野。从紫竹林到老城,早已硝烟弥漫、满目狼藉。那支单筒望远镜静静地躺在血泊中。曾在欧阳觉心中温暖明亮的小白楼也已黯然失色,因为莎娜为了找他独自来到老城时,被都统衙门投入站笼后已不知去向。欧阳觉在一片晕厥与混沌之中,在悲痛与绝望中,在一片枪林弹雨中寻回了家,然而,家已破,人已亡,那一树槐花已坍塌。难道胜利者一定要不可一世吗?没有战死的义和团正在被砍头。一片密集的子弹呼啸而来,跋涉的脚步轰然停止。“这世界本来不该有这一切,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一切”,欧阳觉已不得而知。

一百多年前的耻辱曾使中华文化自信崩溃。我曾天真的以为,侵略本该属于世界之初。那时,人类文明的进程才刚刚开始,野蛮的本性尚存。随着人类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冲突会被抑制、会被灭绝,人类智慧建立起的高度文明会将欲望的火焰熄灭。然而,世界文化的冲突至今犹在。反复咀嚼作品,透视冲突的本质,方清晰悟得中西方彼此文化的陌生、误读与隔阂成为悲剧的开始。神秘而浩瀚的宇宙赐予人类一个用来栖息的家园,能否和平共处与怎样和平共处,已成为人类世代的追求。“圆明园”是世界的,“巴黎圣母院”也是世界的。国家需强盛,文化亦需融合,努力让普通民众也能认知世界,共同感受世界文明的美好成果,应是人类持续生存的最高境界。

值得炎黄子孙永远万幸的是中国古代有个鲜卑族的皇帝孝文帝,和他的祖母冯太后,史称“文明太后”,是他们将中华文明融合进骨子里,至今经久不衰。所以中华文明中有一种历史的光荣,当灾难来临,它能被童年的歌声唤醒。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美的十六字,或许能让中国引领人类意识。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读冯骥才的《单筒望远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