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鲤
时至今日,再读《三体》,我仍旧坚持认为刘慈欣的文笔是很好的,刘慈欣写不好的是人物。而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其实并不叫《三体》,而是叫《地球往事》。
刘慈欣说:「我认为零道德的文明宇宙完全可能存在,有道德的人类文明如何在这样一个宇宙中生存?这就是我写《地球往事》的初衷。」在这个系列里,第一部叫《三体》、第二部叫《黑暗森林》、第三部叫《死神永生》。刘慈欣在写作这个系列时,锚点不是被叙述的客体,而是《死神永生》的结局,时间之外的那个节点,也因此在他写作时,他必然会不自觉地使用着历史学家才有的笔触,来描摹笔下那个遥远的「过去」:
「这是1971年秋天一个晴朗的下午。事后叶文洁多次回忆那一时刻,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只是焦急,盼发射快些完成。一方面是怕在场的同事发现,虽然她想好了推托的理由。但以损耗元件的最大功率进行发射实验毕竟是不正常的;同时,红岸发射系统的定位设备不是设计用于瞄准太阳的,叶文洁用手就能感到光学系统在发烫。如果烧坏麻烦就大了。太阳在西天缓缓下落,叶文浩不得不手动跟踪。这时,红岸天线像一棵巨大的向日葵,面对着下落中的太阳缓缓转动。当发射完成的红灯亮起时,她浑身已被汗水浸透了。扭头一看,三名操作员正在控制台上按手册依次关闭设备。那名工程师在控制室的一角喝水,技术员则靠在长椅子上睡着了。不管后来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如何描述,当时的真实情景就是这样平淡无奇。」
所以,汪淼不重要、叶文洁不重要、罗辑不重要、章北海不重要、维德不重要、程心不重要、云天明不重要……这是刘慈欣小说的必然,当你的视野放在以百年、千年甚至不可数的时间尺度上时,这些具体的人都不重要,对刘慈欣来说,重要的只有文明。——这是他在前两部半的核心。
直到第三部结局,刘慈欣告诉读者,文明也不重要,因为连宇宙都不重要了,所以物理不重要,所以数学不重要,连数学规律都可以改变,那么还有什么是有意义的呢?读完三部曲,很多人会觉得浩渺星空虚无,这像极了《三体》里的那句话:「空不是无,空是一种存在,你得用空这种存在填满自己。」
刘慈欣一直有救世主情结,有保尔·柯察金情结,有苏联文学情结,这在上文说过,但在第三部,他连这个情结也给解构掉了,并且没有再对其进行建构。
这意味着什么?我想你知道答案,答案就在你读完三部曲那一刻的感受里。
意味着你是一个上帝,刘慈欣也是一个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