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陈涛 一读书人
【急就章。夜读杨绛有感。】
网购还没风行的时候,有那么几年,我平均每周去两次书店,把讲翻译的书买来读了个遍。回头看看,那阵子的功夫自然没有白费,可再叫我读这类书,多半是读不下去了,要不是为了留念,扔了也就扔了。如今还愿意亲炙的翻译家,一为傅雷,二为杨绛。倒不是他们有多高明,只是够真诚,说的不多,却都在点子上。
两人谈翻译,有个共同点:不太谈及理论,且越往深了谈,就越是简单,就越是无定法,也就越多地表露自己的无力。这是一种自信,虽然面上不带一点威风。哪像只说不练的所谓专家,张口闭口都是道理,好似一切尽在掌握,实则底气全无半分。
其实,能够不装逼,离入门也就不远了。可你不装,尽多是人在装,装到你怀疑人生。想独善其身,道德无能为力,需要的是学养。学养不是凭空而来,少不了扎实的学科训练,是经历扎实学科训练过后对学问探究套路的谙熟与不惑,是一种有底气的学术自信。
学科训练,并非为着知识与结论,而是为着逻辑梳理与理论构建。走出校门,却还把自己当学生的,其实根本就没毕业。学问的深入,能力的养成,不论大小,一定是个自我构建的过程。体系构建的姿势是否正确,决定着能否入门。
谁是大师?谁是高手?说来都太早,还是先解决入门的问题吧。翻译这东西,一旦入门,拼的就是写作能力。想精进,就得多读书、勤练笔。至于能否渐入佳境,那要看天赋。
努力不够,说毛天赋!门都没入,往哪努力?成不成大师,是天赋决定的;成不成高手,是努力决定的;能不能入门,是学养决定的。
中国学生,最缺的是学养,他们中的大多数,连努力的条件都不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