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和平
有人研究中国古代史,论述某些政权的更迭,说了这么一句经典的话“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这句话如果用来形容复旦大学陈果老师的经历和处境,倒也很贴切。
陈果真正声名鹊起应该在2018年,仿佛一夜之间,各种媒体上都是有关陈果的报道:文字、照片、授课或演讲视频,“美女老师”、“复旦女神”、“最受欢迎的思政老师”、“大学生的心灵导师”、“当代青年的楷模”……各种溢美之词、各种头衔,仿佛天降奇人。将近一年时间,陈果成了大众饭后的谈资,教师谈,公务员谈,大学生谈,经商者谈;家长会谈,教研会谈,饭局前谈,牌桌上谈……似乎不谈陈果就找不到话题,似乎不知道陈果简直就是一种耻辱!
陈果人气爆棚、大红大紫,就如当初的于丹。还记得吗,“于丹说《论语》”推出以后,于丹也曾爆红,于是在电视上频频亮相,讲学、出书、做嘉宾、当评委、拍广告忙得不亦乐乎,她就是那么伶牙俐齿、浅唱低吟出现在亿万观众面前,谈国学、谈人生、谈理想、谈爱情,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谈,她仿佛就是国学宗师、国人尤其是青年的人生导师。一段时间,舞文弄墨的人总喜欢引用于丹的片言只语,她的话最有说服力,她的话就是铁证,铁得无以复加。仿佛文中不提于丹,作者简直OUT透顶,简直要被人笑掉大牙。于是言必称于丹,谁不害怕被边缘化呢?
本人不喜欢凑热闹,关注陈果不是在其当红之时而是在其跌落神坛之后,大约在2019年下半年。陈果被疯狂吐槽:伪善、脱离实际、“大忽悠”、“毒鸡汤”……此时我才上网查了陈果的相关信息:陈果,1981年生于上海,中共党员,复旦大学哲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思政课讲师……浏览陈果的履历,不难发现她的优秀,本科读的是复旦大学“文科基地班”,担任系学生会主席;硕、博阶段是“优秀硕士生”“优秀博士生”,年年拿奖学金;2012年荣获“上海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大赛”一等奖,2013年做客央视《开讲啦》栏目;先后在加拿大和香港做访问学者,参加多项课题研究,出版专业著作两部:《懂你——论道德教育的语言艺术》《黑格尔辩证法的起点与秘密——青年黑格尔哲学思想》,随笔集两部:《好的孤独》《好的爱情》。
目前陈果头顶几道光环:“上海市最美思政教师”“全国最美思政教师”“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中青年拔尖人才”,绝非平庸之辈。观摩陈果的几段教学视频,教态自然,思路清晰,语言流畅,不说口若悬河,也算侃侃而谈。只见她一手插在兜里,一手夹着粉笔,轻松幽默,盼顾生辉,平心而论能把枯燥的思政课讲成这样实属不易!再者,陈果穿着时尚、思想开放、与大学生少有代沟,因此,她的教学视频一旦传到网上,立即受到大学生的热捧,她很快成为网红教师。应该说,陈果走红靠的是实力(知识、口才及独特的教学艺术),网评:“最有型的女大学教师”“有人爱上她的口才,有人爱上她的思想”“复旦校园里的模特姐姐”“当她的学生很幸福” ……一切似乎顺理成章。然而,网民过于热心,事情的发展渐渐失控,不仅陈果的教学备受推崇,而且陈果关于人生、理想和爱情的阐述也被视为至理名言,甚至陈果的穿着打扮、举手投足、一颦一笑也被抄袭,一句话陈果被推上了神坛。
我想事情的发展就连陈果自己也始料未及,但就是这样发生了,你想不红、不火都不行!为什么会这样?冷静观察一下,你会发现近年来有一个奇怪而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国人的感情越来越脆弱,越来越容易被鼓动,越来越容易走极端。某人做了一些好事、取得一些成绩、或者有标新立异之举,立即会被关注、疯转、热议、赞誉、效仿,网民不惜溢美之词,恨不得把所有的荣誉和机会都集于一身。造星的过程大大缩短,造星的难度大大降低,比如少年作家韩X、郭XX、蒋XX,教育界的于X、陈X,娱乐圈最多,就连王X强、朱X文都能出名,简直滑天下之大稽!仔细分析,商人的运作和网络的推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另外组织需要典型,电视需要收视率,网站需要点击率,年轻人需要偶像,写手需要博人眼球的素材,“聪明人”需要饭后谈资,各种因素叠加形成强大的合力。
反之亦然,某人(尤其是公众人物)做了坏事、丑事、不太光彩的事或者违法犯罪的事,立马有一大批人站出来口诛笔伐,大有掀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之势。即使某人此前有德行、有学养、有贡献、有魅力,此时也全然不顾。原因何在?曰:“嫉妒。”俗话说“羡慕嫉妒恨”,看别人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红了、发财了、著书立说、宝马香车、豪宅美女,恨得牙痒,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所谓“捧得越高,摔得越重”就是这个意思。
陈果,一个普通的大学教师,而且是不太受重视的思政课教师,尽管教学水平不错,但是全国比她讲课好的大有人在;长相、气质不错,但也不是什么绝色佳人,而且明显不年轻了。她凭什么爆红?一介书生,无权无势又无钱,她能买通记者、左右媒体吗?显然不能!不是她要红,而是媒体要她红,网民要她红。有什么好处吗?当然有。捧红了陈果,大学、院系都会获得加分,电视台提高了收视率,网站赚足了点击率,无良的写手有了博人眼球的素材,年轻人有了偶像可以暂时慰藉空虚的灵魂,她的弟子们也会师贵生荣而沾光,闲汉痴女们在茶余饭后津津乐道借以打发无聊的时光,可谓皆大欢喜!
那么是谁把陈果推下神坛的呢?其实还是那批人,那批把陈果抬上神坛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不关心的人始终不关心;稍微有点头脑的人不会轻易追捧或指责一个人(或物), 他们有自己的判断力;只有那些感情脆弱、容易冲动或者功利性极强的人才会大脑发热、翻云覆雨,一会儿歌颂,一会儿贬损,方才还顶礼膜拜,眨眼就落井下石。一捧一摔,他们获得了两次机会不是吗?这些人可笑、可耻、可悲,毫无底线!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陈果就是一名普通教师,教书育人是她的本职工作,或许她压根就没想当“网红老师”,她也没想做年轻人的心灵导师,至于学生崇拜她,网民追捧她并将她神化,那是你们自己的事。假如我暗恋刘若英或林志玲并为之痴狂,那不能怪别人,只能怪自己浅薄无知、不自量力。
有人嘲弄她将“耄耋”读错,并由此质疑她的学问,我觉得大可不必。作为一个名校博士和大学讲师,出现这样的错误的确不该,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我们不应该因局部而否定整体,教授、领导读错字的多了去了,只能算白璧微瑕。有人痛斥她的课空洞无物、老一套,那么请问大学思政课究竟应该怎么上,教育部的课标、教材在那儿,你能另行一套吗?何况陈果是中共党员。有人攻击她年近四十尚未结婚还奢谈什么爱情,则更是可笑。没结婚的人就不能谈爱情和婚姻吗?就不能有自己的婚恋观吗?或许正因为珍视爱情才迟迟没敢决断,未来社会选择独身的人会越来越多,拿别人的隐私说事难道不可笑吗?
于丹也好,陈果也罢,我们不要盲目追捧、更不要神化,也不要一棍子打死。去伪存真、扬长避短是我们睿智的做法。
>>>>
作者简介
朱和平,安徽和县人,1968年5月生,当涂县某中学高级教师;爱好阅读、旅行、书法、音乐等,马鞍山市作协会员,当涂县书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