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完她的过程并不顺畅,不是为了看到一份希望,而是为了读懂思琪的痛苦。
首先我要对林奕含和思琪说声抱歉,我因为无法感知到你们的痛苦而痛苦,差点与这份残忍与爱交织的命运失之交臂,幸好,我看完了,并且去看了采访。
书评也好,引言也好,写的再好都不如看林奕含的十分钟采访,她才是更能帮助我透彻的理解这个故事的人。
思琪,这个被文学辜负的姑娘,挣扎在谎言与信仰中,那美不胜收的巧言令色是戒不掉的毒瘾,注定让思琪走向堕落,无法回头。
如她所说,这是一个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的故事,一个老师长期利用职权,诱奸女学生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受害者爱上了诱奸犯的故事,
而这份爱,是复杂的,带着逃离,如果不对自己说,爱他,所以为他做什么都可以,怎么从这个故事中挣脱,于是用很细的工笔,以爱之名,受爱之苦。
林奕含对读者心理的捕捉是准确无比的,可以看出,她,敏感细腻,透过文字分毫不差的看穿了读者的想法。
她说我们事先知道这是一个诱奸犯的故事,于是带着犯罪者的概念,先入为主的阅读。
李国华是一个犯罪者,他早已和恶心变态等丑态贬义的词挂钩,于是我们会忽略掉,李国华的文字所带来的文化美感,哪怕那一句句都充斥着诡谲,每一句都是为了给他的犯罪找到的完美借口,但那些美是不可否认的。
如果换个场景,你的爱人,对你说,都是你的错,因为你太美,当然需要借口,如果没有借口,那你我要怎么活下去呢,这一切是不是会让人沦陷呢?
我不敢肯定我不会爱上他。
思琪是一个对文学极度崇拜的人,但她的年岁太小,没有形成成熟的体系,如林奕含所说,思琪和怡婷是没有文学品味的,他们还不会选择,还未完全吃透这一切,于是,她弄不清文学与现实。
李国华的巧言令色,他用所谓文学包装起来的价值观,是扭曲,是畸形的,病态的,它早已成型,在日复一日的催眠中变得坚不可摧,它拥有一件华丽的外衣,独树一帜,在大楼的平凡和庸俗里显得高尚又神秘。
言语的力量是惊人的,13岁的思琪再怎么早熟也只是个孩子,对手太强大了,善于伪装又善解人意,他比了解自己还了解你,你强烈的感觉被需要,他需要你,去拯救他的才情,拯救他溺于文学中的灵魂。
在道林格雷的画像里,我看着亨利勋爵借着对格雷心态的把控,用言语一次又一次的使他堕落,最后深陷泥潭,死于画中。
思琪的灵魂不是死在李国华的侮辱折磨中,是死在了文学的辜负中,是一种精神上的碾压式自尽,她对她深爱的文学产生了怀疑,是全盘的否定,是信念的崩塌。
她坚信的向往的不是真实的,修辞,譬喻都是给借口做的嫁衣,美与华丽包裹的内心是污浊的。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对朋友说,我要看不下去了,我痛苦我不能理解她的痛苦,我宁愿她什么都不知道。
可作者笔下的思琪明明什么都知道,老师的卑劣浅薄无知,她的狡辩谎言,她就冷眼看着,再看着他迫害自己……
从林奕含的采访中能看出,她可以为文学献祭一切,这个故事折磨了她的一生,她却仍将血入笔,写出来,不辜负文学。
她书写痛苦,她为了文学,将痛苦视作恩赐,可最后,文学也没有拯救她,蒙骗疼痛的是药物,取走生命的是她自己。
最后,她还是做主了自己的命运,
不再相信文学。
我第一次对女孩子的博学感到害怕,我也曾坚信,文学里都是宝藏,你没办法经历的人生都能在书里找到答案。
可是,我更恐慌的是,
当我不具备驾驭文学的能力,书籍又能否对我善良呢?
她总说误用,她总是引用,她吸收了太多,她不确定,她怀疑这所谓的美,她的一切都来自于文学。
她说李国华的原型的原型是胡兰成,她说胡兰成今生今世里对张爱玲的描写是最通透的文章之一,她同情胡兰成,理解胡兰成,她是不是也在某一瞬间,将李国华错认成了胡兰成呢?
李国华对她自尊的了解让他肆无忌惮的对思琪生杀掠夺,他展现的对文学的赤诚,一寸一寸,拿捏的丝毫不差。
她不是溺在了爱里,是陷进了文学的金玉其外,她无法从同龄人那里找到共鸣,她在大楼里是异类,她有自己的骄傲,也希望吸引另一份骄傲。
悲剧的是最终吸引来的是罪恶,
是渗入骨髓的毒。
或许摧毁她的不是迫害,而是她从天之骄子被碾进土里,下了地狱,那不是爱,只是欲望,对所有女学生别无二致的欲望,低级欲望。
她不是特别的,也不是唯一的。
我宁愿她不看那么多书,为什么要热爱虚无缥缈的文学啊,这样她不至于那样痛苦,这样或许她能好好活着。
慢慢地过上怡婷那样子的人生,若她还在,若她不曾受伤,她一定会无比温柔的爱着这个世界吧。
到最后,她也不想伟大又高尚,她只想书写痛苦,完成文学的使命,哪怕这短短的一生都被折磨,她也不想控诉,她仍相信,有性,有欲望,有爱。
她相信是有爱的。
作者:大C,96年生人,一枚小采购,总想做点让自己快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