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随笔,需要用时6.5 分钟。
最近看了一部叫《小妇人》的电影,讲的是发生在19世纪的一个美国家庭的四个女孩的故事。这个故事里面的四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个性追求,大女儿想要嫁个有钱人,最后选择嫁给爱情,嫁了一个自己喜欢的家庭教师。二女儿一心想要走写作这条路,拒绝了她那个富有而又有趣的邻居男孩,之后跑去大城市里要一心搞写作,在那里结识了某教授,在经历三妹去世之后,意识到结婚也不是件可怕的事情,最后在某教授离开的时候,成功追上去。三女儿喜欢音乐,性格内敛,最后因为患病而去世,在死之前的那段日子里与二女儿谈心,谈自己面对死亡的心态。四女儿性格活泼,一心想做画家,便投奔自己的姑妈,结果发现自己没有太多的天赋,只能选择嫁给有钱人这条路来改善家人的窘境,最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嫁给了之前被二姐拒绝的富家邻居男。
这四个女孩子,呈现出的是四种不同的价值观。当然,我相信,还有很多种价值观存在。在这个故事里,第二个女孩的故事与追求,让人想起我很喜欢的小说《傲慢与偏见》。这是一个发生在英国十九世纪的故事,在这个故事里,女主角出身于一个乡下的普通家庭,热爱写作,在一次舞会中认识了隔壁邻居的男性友人,在多次接触中,那位男性向其表达好感,想要娶她,女主角因为彼此身世差距过大而拒绝了,之后又经历了重重磨难,女主角重新认识到这位男主角的优点,也发现对方也在改变,最后二人喜结连理。
这两个故事,其实都有一些类似性,都是女主是作家,然后和一个有钱的邻居或者邻居的朋友发生联系,可能是恋爱或者是矛盾。只不过结局不同,虽然最后都是步入了婚姻中。
我最近其实在思考,婚姻这种事情,本身并没有那么神秘。它其实某种程度算是一种固定的陪伴,生病了,可能有人会陪在你身边,可以和对方分享一些生活里的琐事,在重要时刻,找个商量的人。也许还有点其他的方面作用。
回到《小妇人》这部电影里,这里面的第四个女孩,想要嫁个有钱人,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大家步入婚姻,甚至步入恋爱,可能因为种种原因,也许是因为喜欢对方,也许是想要被人喜欢,也许是想要陪伴,也许是为了体验。这是个人价值取向和认知的差别,并没有任何值得指摘的地方,因为,除非那事情掉在自己头上,不然那都是属于别人的事情,与自己无关。
人要真正做到一点都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其实是很难的,只能说,我们随着年纪增长,对这个社会的认识加深,我们会渐渐意识到,也学会分辨哪些是别人的事情,哪些是自己的,努力去调整自己适应社会,也适应这样的一个评价体系。但是,要记住,无论外界怎么评价,其实都需要牢记,自己的看法是最重要的,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里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就是这个理儿。
前段时间看心理学的书,提到一个有趣的说法,“从某种角度来说,许多谈恋爱的人都是软弱的,这是正常的现象。人一旦坠入爱河,就会变得温柔起来,而且爱得深的那个人更容易受伤。一个人的优越感目标如果是坚强不软弱、不暴露弱点,他便会选择逃避爱情”。不过,在我看来,我倒是觉得敢于谈恋爱,让自己陷入一段恋爱的人,其实都是勇敢的人。因为敢于把自己的弱点暴露出来,这本身就是件勇气可嘉的事情。
而回顾自己过去的这二十多年来,在爱情的面前兜兜转转,很少会把自己暴露出来,趟进爱情这条不知冷热深浅的河中,我想,也许只是因为自己并不想暴露自己的弱点,选择做个坚强的人。所以,对于今天的七夕,独身一人,并没有什么好意外的。承认自己的脆弱和自己对于暴露的害怕和恐惧,这本身并没什么值得好去自卑或者抱歉的,因为每个人选择不同,所遇到的时机和人不同,没什么好去抱怨的。
从今年1月1日起,除了完成毕业作品和部分零星的作品外,自己大多数时间在阅读,在思考人生,在思考自己过去的这二十多年来的很多事情,包括家庭,婚恋,友情等等,就一直在思考,在整理,在学着用不同的角度来重新看待自己的过去,以及当下的事情。
现在走在上海的街上,看着戴着口罩的人,就觉得很奇幻,甚至有时候在路上产生错觉,自己是不是进入了科幻世界里,可摸一摸自己嘴巴上的口罩,又重新把我拉回到现实中来。
结合自己最近看的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再对照现在的生活,觉得很写实,也很有共鸣。不过,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用特别多的笔墨去叙述死亡,而是寥寥几笔就写,那个人死了。并没有渲染特别多的死亡恐惧,我想这也是一个很不错的方式。因为在疫情期间,死亡每天都会发生,事实上,哪怕没有疫情,也会有生老病死的存在,只不过疫情会在某些时候加重这些事情发生的进度。
我最近会时不时想起过世的爷爷和奶奶,他们两个都是生于20世纪初,经历过战争,改革,还有很多事情,但是他们都很坚强地活下来了,都活到八十岁及以上。我觉得他们是很勇敢的人,有强大的内心,这是让我很佩服的。有时候在想,如果这次疫情发生了,他们还活着,是抱着一种什么心态呢?我不晓得。但每次我觉得人生艰难的时候,想起他们曾经经历了那么多困难的岁月,还坚持活到八十岁甚至更多,就觉得很了不起。我想,我会永远记得他们的,也会把他们写进我以后的无数作品里。
我在几乎停滞的这半年多里,和朋友们讲了很多自己的事情,也重新去看了一些事情。我对于自己过去的事情,一直都不太能全部释怀,后来和一位朋友讲了,她对我说,“其实那些人是出于关心你的目的,只不过,他们当时的认知和自身的局限性,真的觉得那个选择对你很好,至于你提到的其他选择,他们没有见过,也不了解。所以就觉得不好。但是这和他们爱你并不矛盾,只不过他们提的建议不符合你的需求。你向他们寻求意见,其实这件事,本身就超出他们的能力和认知范围”。
当我听到这个解释之后,整个人在心里反复思考了许久,决定对于过去的事情,不再那么耿耿于怀,不再一直捏住不放了。我何必要一直拿着过去的事情,去逼迫自己,去质问他们呢?没必要了。
他们的自身局限和认知偏差,对于我的人生判断出现失误,这其实没必要一直抓着不放。因为在最后,我都是选择坚定地听从自己的内心,无论是选择大学读的专业,还是选择考研,都是我自己在做决定。
对于现在的一切结果,我选择坦然接受,而不是去抱怨怨恨,因为那没有任何意义。如果你的内心渴望足够强烈,我想,总能冲出层层阻碍,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除非有人把刀架在我的脖子上,不然我绝对不会改变自己的心意。因为人只活一次,不为自己活,难道为别人活吗?一人做事一人当,没什么好可怕的。
最近看了一个叫《乐队的夏天》的综艺,里面有个说话很幽默的乐队五条人,主要出面接受各种采访的是两个人,一个是人称“农村拓哉”的仁科,还有一个是人称“郭富县城”的阿茂。他们在接受采访时,永远会用很俏皮但却很朴实的幽默来回应。这让我想起之前说话以幽默著称的演员黄渤。看他们几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社会阅历非常丰富的,同时也是有了不少阅读量、观影量的人。这说明,幽默这种东西,是需要时间沉淀,也是需要大量的知识来做储备的,没有谁能凭空成为一个幽默的人。
不管怎么说,人如果想要改变自己的思维观念,重新认识自我,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有见的多了,才认识到自己的渺小,也认识到自己的重要。渺小和重要并不矛盾。我想,我依然在自我修行这条路上,继续前行。人来这世上,最重要的不就是体验吗?总之,不放弃希望,继续前行吧!
2020年8月25日写于上海
曹源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