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我的书评】
我读书的时候常常有这样一种感受——我有很多懵懵懂懂的想法在脑海里挥之不去,但是我却没有能力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流畅地表达出来,于是当我从这些书籍中阅读到作者们写下的文字正好和自己内心的想法印证的那一刻,我浑身仿佛闪过了一道电流,脑海里还在不断循环往复着这段文字,受到的震撼溢于言表,惊喜之情让我想要拍案叫绝。下面这段文字就是这样,它完完整整地表述我阅读了众多书籍后,开始拿起笔尝试写作的时候的内心历程和当时困扰我的烦恼。
【原文】
我确实常常无法辨别哪些思想是自己的,哪些思想是从书中获得的,因为书里的思想已经变成了我的精神实质,和我融为一体。结果,我写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好像自己初学缝纫时用七零八碎的布片拼成的杂色拼接物,其中不乏精美的丝绸和天鹅绒,但也有粗布头。而且,粗布头占绝大部分,十分显眼。同样,我的文章虽说反映了我的一些粗鄙见解,但其间也夹杂着我读过的别人的真知灼见和成熟观点。在我看来,写作的最大困难在于,当自己思绪混乱、半是感觉半是思索、只有一堆直觉的时候,如何用学到的语言理性地表达。写作就像拼七巧板,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图案,然后用文字把它描绘出来。但有时却词不达意,或者是词语很恰当,但组合出来的文字却与原来的构思相距甚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锲而不舍地努力尝试,因为我们知道,既然别人能行,我们怎么能认输呢?
我的童年明媚的天空被一抹乌云笼罩住了。欢乐弃我而去,怀疑、忧愁与惶恐长时间浸淫着我的生活,书本对我来说也失去了吸引力。现在一想起那些可怕的日子,我依然心有余悸。
当时我想,我在如孩子们说的那样“编造一个故事”。我急切地坐下来写作,以免灵感转瞬即逝。我文思如泉涌,沉浸在创作的喜悦之中。单词与意象在我的指间流淌,一句句话语从我的心中来到盲文板上。
当时,我急切地吸收着读到的一切,没有想到过原创作者。我甚至现在也无法分清自己的思想与书本思想之间的界限。我想这是因为我那么多的印象全是通过别人的眼睛和耳朵得来后传输给我的。
有人问起这是不是我从书里读到的故事。这个问题把我惊住了,因为我根本不记得谁曾给我读过这样的故事。我大声宣布:“哦,不是,这是我自己写的!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痛哭失声,希望没有别的孩子像我那样哭过。我感到浑身冰凉,猜想天不亮我就要死了,这种想法倒使我感到一丝宽慰。我想,如果这件伤心事发生在我年龄稍大一点的时候,我一定会精神崩溃的。
在我忘记了这个故事很久以后,它又自然而然地在我脑海中浮现出来,以至于我丝毫没有觉得它是别人思想的产物。
那段苦恼的日子里,我收到过很多充满同情和关爱的问候。除了一个人外,所有的挚友至今都一直与我保持着友谊。坎比小姐充满爱意地亲自写道:“将来总有一天,你会写出自己的巨著,使许多人从中得到慰藉和帮助。”
打那以后,我总是提心吊胆,害怕写出来的东西不是自己想出来的。有很长一段时间,即便是给妈妈写信,我也会感到惴惴不安,我一遍遍地反复念每一个句子,直到确信自己并没有在某本书中读到过这些话。如果没有沙利文小姐坚持不懈的鼓励,我想自己这辈子恐怕都不会再去碰纸和笔了。
那些早期作文是智力训练。和所有缺乏经验的年轻人一样,我通过汲取和模仿,逐渐学会用文字表达思想。凡是书中能引起我兴趣的东西,都被我自觉或不自觉地记下来,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正如史蒂文森所说,初学写作的人本能地模仿自己最钦慕的作品,并将钦慕转化为千变万化的文字。即使是伟大的作家,也只有在经年累月的训练后,才能学会驾御那些通过各种渠道蜂拥而至的文字。
我恐怕至今也没有完成这一过程。我确实常常无法辨别哪些思想是自己的,哪些思想是从书中获得的,因为书里的思想已经变成了我的精神实质,和我融为一体。结果,我写的几乎所有作品都好像自己初学缝纫时用七零八碎的布片拼成的杂色拼接物,其中不乏精美的丝绸和天鹅绒,但也有粗布头。而且,粗布头占绝大部分,十分显眼。同样,我的文章虽说反映了我的一些粗鄙见解,但其间也夹杂着我读过的别人的真知灼见和成熟观点。在我看来,写作的最大困难在于,当自己思绪混乱、半是感觉半是思索、只有一堆直觉的时候,如何用学到的语言理性地表达。写作就像拼七巧板,先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图案,然后用文字把它描绘出来。但有时却词不达意,或者是词语很恰当,但组合出来的文字却与原来的构思相距甚远。尽管如此,我们还是锲而不舍地努力尝试,因为我们知道,既然别人能行,我们怎么能认输呢?
第十五章
当时,我对自己写的任何东西仍然过分怀疑,害怕所写的东西不完全是自己的思考所得。除了沙利文小姐,没有人知道我内心是多么惶恐不安。
有时候,在和老师谈话的过程中灵感突现,我便会轻轻地一字一顿地对她说:“我不肯定这是我自己的。”有时候,我写着写着,会自言自语地说:“这些东西可能早就有人写过了。”我的手被恶作剧般的恐惧牢牢束缚,以至于那一整天我再也没法写下去。甚至现在,我还时常感受到这样的焦虑与不安。
在老师的鼓励下,我战战兢兢、诚惶诚恐但却坚定不移地写着。沙利文老师知道,只要我坚持,就一定能重新找回自信,掌握写作技巧。在《霜王》事件之前,我还是个懵懂无知的孩子。其后,我转向内省,思考抽象的哲理。渐渐地,我从那段经历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经过磨练,我的头脑比以前清醒多了,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站在美洲大瀑布边的悬崖之上,感受着空气的震颤和大地的摇晃,我的心情无比激动。
我还登上一只放在这个小船不远处的北欧海盗船。在波士顿的时候,我曾经登上过一艘军舰。我饶有兴趣地发现,在这只海盗船上,水手掌管着一切,无论是狂风暴雨还是风平浪静,他都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他高喊“我们属于大海”,追逐着回应者。他没有像如今的水手那样被愚钝的机械所取代,而是独立自主地奋力与大海搏斗。
每一件展品都让我入迷,特别是那些法国的青铜雕像,栩栩如生的形象让人怀疑是天使下凡,被艺术家们捕捉并还以人形。
贝尔博士详细地向我解释了信息是如何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羁绊,在电线上传递的,这种发明就好像普罗米修斯从神界取火一般伟大。
这些古代遗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人类文明造化过程中的知识,其中许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所有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我的词汇,在世博会度过的三个星期,让我从一个沉溺于童话世界与玩具之中的孩子有了飞跃,成长为懂得欣赏平凡世界中真实事物的大人。
我依依不舍地读完了《哈尔茨山游记》,这部散文集妙语连珠,随处可见引人入胜的美景描写——紫藤覆盖的山冈,阳光下水波潋滟、水声潺潺的溪流,富于传奇色彩的蛮荒之地,产生于想象力丰富的年代却尘封已久的那些灰姑娘——只有那些“尊重、热爱、渴望”大自然的人,才能够写出如此生动的篇章。
【我的书评】
我想作者在这段求学历程里一直在突出自己遇到的困难和自己的坚强意志,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家庭的优越给她带来的巨大便利,才给了她这一切可能实现的契机。
我突然意识到了一个问题。虽然我也很佩服作者身为一个盲人却克服了重重困难,硬是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不懈的努力考进了哈佛大学,这的确是个非常励志的故事。但是仔细反思一下,作者一路走来,旁人给予了她莫大的帮助和特殊对待,她的家庭教师甚至从小学陪他到了大学。她能获得这样的帮助必定需要富裕的家庭环境,倘若她的家庭是那种平民家庭,父母没有那种良好的教育和耐心,恐怕作者在小时候就已经沦为抑郁症患者了,更别说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和保持内心的纯洁无暇了。
第二十章
进入拉德克利夫学院第一天的情景,我至今记忆犹新。那天对我来说充满了新奇。那一天我已经期盼了很多年。我心底蕴藏着一股强大的力量,它比朋友的规劝更具说服力,甚至比我自己内心的祈求更强烈,驱策我全力向耳聪目明的人看齐。我明白征途上有障碍,但是,我渴望去扫除一切障碍。我可以和与自己一样勤于思考、热爱知识、斗志昂扬的女生携手前进。
【我的书评】
我觉察到作者在写这本自传的时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换用了不同的语言风格,在描写自己的童年时,那种天真烂漫地笔调让我手不释卷,记忆犹新,好像自己也重新活过来了一样,而随着作者在故事中年龄的不断增长,见闻的不断丰富,作者书写时的语言风格也愈发沉稳,又带着一股那种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人特别的求知欲和顽强拼搏精神。这种精神状态在我们阅读到的字里行间透露出来,让人不由得佩服作者的语言功底,能因时制宜,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换用不同的语言风格。不像有些幼稚的作者,写来写去都还是那一套,让人不由得地出戏,更别说被打动了。某些影视作品也是如此,竟然让三十四的明星(斗罗大陆里的肖战)去饰演一个小孩子,我勒个去,你真当我们观众眼瞎吗?
【原文】
我热切地开始了大学学习。我看到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而光明的新世界,自信有能力掌握一切知识。在精神的奇境里,我应该与别人一样自由。在我看来,这里的讲堂里挤满了伟大而睿智的灵魂,教授们都是智慧的化身。
我过去感到、现在依然感受到的不利因素是缺乏时间。我曾经有时间沉思、反省,与心灵对话。我们常常在晚间静坐,聆听心灵深处的乐音。这乐音只有在安闲时刻才能听到。此时,心爱诗人吟诵的诗行拨动那沉寂已久、低沉悦耳的心弦。而在大学里,人们没有时间与心灵对话。他们上大学仿佛只是为了学习,而不是思考。进入大学之门后,人们将许多最宝贵的乐趣——孤独、书本和想象——连同那窃窃私语的松树一起弃之门外。我估计应该这样来安慰自己:我现在累积财富为的是将来享受,但我并无远谋,宁可即时享受,不愿未雨绸缪。
【我的书评】
我想作者当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现代大学教育已经和它成立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了。大学它所存在的目的,应该是把一群志同道合的一批人聚在一起,让大家在自己喜欢的专业领域里不断的发展,在此祝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完善之前因为种种原因尚未成熟思想还有人格。
但是当前的大学教育里却沦为了一种技能培训营。学生们经过高中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踏进了梦寐以求的大学校门,但是他们进入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学术知识,不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只是简简单单地想为了将来方便生存而学习某项实用至极的技能,简而言之,是为了赚钱。与学生们相同,本来是要以开启学生思维模式,让学生拥有探索精神的教师,也在这种市场导向的社会风气下渐渐变成了培训机构的师傅,而不再是一位传统意义上的启蒙者。像民国时的西南联大里那种学生和老师们身上浓得化不开的对社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负责,像周恩来总理那种为中华崛起读书的家国情怀,到今天几乎已经很难看见,这就是为什么今天在社会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匠才却难以发现有创造性思维的天才的原因,因为创造性思维在大学时被固化和僵硬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