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派戏剧
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出现于法国的一个文学流派。
它在内容上表现世界不可理喻,人生荒诞不经,艺术手法上打破传
统的戏剧结构,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形象、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枯燥乏味的语言表现世界荒诞的根本主题。50年代后期流行到英、美等国,逐渐发展成为二战之后西方最有影响的戏剧流派代表人物有尤金·尤奈斯库、贝克特、阿达莫夫、热奈、品特和阿尔比。
尤奈斯库的剧作有《秃头歌女》、《椅子》、《犀牛》等。《秃头歌女》运用各种荒诞手法,通过史密斯夫妇乏味无聊的日常生活,表现人与人之间的难以沟通和人生的非理性。
新小说派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其出现以罗伯格里耶的小说《橡皮》为标志。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他们主张作家应该“毅然决然地站在物之外”,原封不动地照搬荒诞世界里的存在,不赋予它以任何意义与感情色彩。他们摒弃情节和人物,拼贴散乱的片段,以物代人,创立纯粹写物的风格,倡导读者参与创作,重建小说的人物与情节。主要代表作家有克洛德·西蒙和阿兰·罗布格里耶。
新小说派的主要代表作家有:
克洛德·西蒙(1913-2005)阿兰·罗布格里耶
前者有“新小说派之父”之称,代表作是《佛兰德公路》,后者是新小说派的旗手,其代表作是《窥视者》,他于198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色幽默”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小说流派中成就卓然,最有影响的一支,在思想上受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影响。“黑色幽默”小说善于使用喜剧形式表现悲剧内容,其主要特征是揭示了许多惊心动魄的悲惨景象,却由于人物本身的边缘或局外人的姿态而丝毫没有悲剧感,使人哭笑不得。代表作家有约瑟夫·海勒。
约瑟夫·海勒(1923-1999)是美国“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作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第二十二条军规》、《出事了》、《像高尔德一样好》、《上帝知道》、《画画这个》,《最后一幕》等多部小说。
《第二十二条军规》表面上揭露美国军队的黑暗和种种不人道的规定,但它的真正含义却很深刻:所谓“第二十二条军规”并非具体的某一军规,而是所有军规背后的“军规”。它无处不在,凌驾于一切之上,被要求无条件地遵守。尽管通常它总会采取逻辑的形式,然而在这逻辑的背后,却是完全违背逻辑的内容,这就是小说所揭示现实的荒诞之处。人们处于这样的天罗地网中,任何想摆脱的努力都无济于事。军队运行机制的荒诞,也正是整个社会机制的缩影。《军规》所描写的虽然是战争的题材,却更具普遍意义,即揭示的是整个西方社会的荒诞。
魔幻现实主义
魔幻现实主义:是拉丁美洲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流派,发端于20世纪30-40年代,到60年代成为拉美小说的主潮,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大多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在创作中表现拉美人民苦难的历史,揭露黑暗现实,抨击本国独裁政治和外国侵略势力,探索民族的出路和未来。在艺术上,通过带有原始色彩的魔幻般的知觉感受、通过不同的文化观念折射现实,经常引入大量超自然因素如幻觉、梦境甚至鬼魂等形象展现现实的神奇色彩,不断表现生活现实的目的。代表作家有危地马拉的阿斯图里亚斯、古巴的卡彭铁尔、墨西哥的鲁尔弗和哥伦
比亚的加西亚·马尔克斯。
鲁尔弗的《佩德罗·帕莫拉》是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重要作品,它通过描写主人公劣迹昭著的一生,揭露了地主庄园制的罪恶和黑暗。
第二节 艾略特
一、生平与创作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
20世纪西方最重要的现代主义诗人和对西方诗坛产生重大影响的文学评论家。
在文学上他十分强调传统,但同时又在理论和创作实践上不断创新,有所超越;他的创作广泛吸收法国象征主义诗歌、意象派诗歌以及文艺复兴后期英国剧作家和玄学派诗歌的创作技巧经验,熔传统、现代于一炉,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念和艺术风格,从而使西方诗坛为之改观。
1948年艾略特因《四个四重奏》而获得当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
艾略特的创作分为三个时期早期创作(1909-1922)
这一时期的创作被称为“通往《荒原》的道路”。
最重要的作品有《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一位女士的画像》和《小老头》。
《普鲁弗洛克的情歌》以内心独白的形式和讽刺的语调,叙述主人公普鲁弗洛克在10月伦敦的暮色黄昏中,前往一个沙龙途中的矛盾心理。他渴望爱情但又惧怕爱情、怕自己没有能力去恋爱;想见到情人,又怕女士太太们嫌他长相丑陋、怕恋爱中使情人露出丑态;他厌恶这个世界,又不敢扰乱这个世界的秩序,对它无可奈何。诗作塑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一个平庸、怯懦、未老先衰、耽于自省的“迷惘的一代”青年的形象。表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西方知识分子悲观、绝望、空虚、消极的思想情绪。
中期创作(1922-1927)被称为“荒原”时期。
1922年《荒原》问世,此外还有《空心人》和一部未能写完的诗剧《力士斯威尼》。
《空心人》被认为是揭示现代人生存状态的杰作。诗作从英国一个传统的焚烧稻草人的纪念日写起,把精神空虚的现代人喻为“空心人”和“稻草人”,并宣告这个世界将在“嘘的一声”中结束。诗作表现出浓厚的悲观绝望情绪。
后期创作(1927-1945)
被称为荒原后时期。主要作品是《灰星期三》和《四个四重奏》等。《灰星期三》被认为是诗人转向宗教的标志。“灰星期三”是指四旬斋的第一天,以纪念耶稣在荒野中成功抵抗住撒旦的诱惑而度过的40天。这天,教士要把灰撒在悔罪者的头上,以使其皈依上帝、虔诚悔罪。作品表现了作者迈出精神“荒原”,在宗教中寻求安身立命之所的企图。
《四个四重奏》分为四个乐章,每一乐章又由5部分构成。每个乐章分别以一个地方为题,并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宣称的构成世界的四大元素:气、土、水、火,作为象征。
《小吉丁》是指17世纪英国内战时期国教徒聚集点的一座小教堂,写火既能毁灭一切,也可以净化和照亮世界。在这篇哲学宗教冥想诗中,诗人把追忆已
逝的时光,探讨时间与永恒之间的关系作为全诗的基本主题,四个乐章相互对
应、指涉,最终指向人如何获得上帝救赎。作品结构独特,意蕴丰富,节奏感
强,象征、典故的运用十分纯熟。一些评论家包括艾略特自己都把它视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