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Browning:One Word More

我的心寄托在什么地方,让我的脑也就寄托在那里。

——罗伯特·布朗宁《再说一句话》

一、谈读书

1、读书是一个决心问题而非时间问题。世间忙者千万,许多有为者的学问在忙中做成。无知难行远,知是前行的“光”。
2、养成读书的习惯。闲暇时可寄托心神,抵御恶习引诱。读书要趁早,年轻时好奇心和兴趣最浓厚,最为敏锐,极易培养终生的兴趣爱好,过了时节便枯萎,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抱憾一生。这里可以引申到培养兴趣要趁早,趁年华。
3、读什么书?切勿追求时髦,读经典好书,慎加选择,每读一本烂书就丧失了读一本好书的机会。这里可以引申到科研读文献,莫一味急功近利读综述读评论,企图快速吸收知识点。要沉下心读经典核心文献和论著,向大学者学习他们科研中系统的推理和思维方式。
4、怎么读书?两点基础点。一是读两遍,快读一遍:醒豁主旨特色,其次慢读:批判吸收;二是动手书写纲要和理解,加深记忆与思考。

二、谈动

对于烦恼的态度:烦恼固存,然而究竟是一种暮气与病态。

烦恼成因:愁生于郁,解愁在泄;郁由于静,求泄在动。疏之而非堵之,故而“尽性”解之。

劝诫:闲愁最苦,烦来烦去,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个人生,世界还是那么个世界。以动解愁,祝你“谈谈笑笑,跑跑跳跳!”

青年人的修养确实还没到面对这种烦恼能不动心的地步,核心观点在于平常心看烦恼,疏之不堵之,尽性而为,动起来。

三、谈静

一是内心清通之人,不觉世间岑寂,亦不觉世间喧扰,能于忙里偷闲趣、亦能于静时觅生气;

一是一方心田何来“活水”?富人在游历、在文娱、在交往,贫人在读经典、在求诸己。

“人与人之间的悲欢并不相通。”我想还是相通的,只是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甚至特性都不一样。所以导致的每个人敏感的点和敏感的程度都不一样。

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

四、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喜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

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寻求更多人的认同,然后显示出自己的才干吧。现在社会这样的现象还是挺普遍的,总有人先打压你的想法,然后给你灌输他们认为对的思想。

什么事都要从小事做起,而不是一味地鼓吹那些虚无的理论。

五、谈十字街头(指从众)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

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

鲁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浮浅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规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汩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六、谈多元宇宙

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爱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灵魂之爱也好,肉体之爱也罢,而爱究竟是什么呢?

大概是张爱玲所写,“你问我爱他值不值得,可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

七、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我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禀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禀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

八、谈作文

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年们读新书已成时髦,用不着再提倡,我只劝有闲工夫有好兴致的人对于旧书也不妨去读读看。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功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作描写文和记叙文。

写作是一个自我思考的过程,其带来的好处大概就是给予与自己对话的宝贵机会,进行深刻的自我剖析、自我审视。

九、谈情与理

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purposive without foresight)。所谓有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进的;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所。

孝只是一种爱,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买卖,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朱熹说:“仁者,心之德,爱之理。义者,心之制,事之宜”。

意思是说,真正仁爱的人,内心有善良的品德,懂得爱人的道理。真正有义的人,就是约束自己的内心,使事情合宜。

“仁”更偏于慈悲,在心中最是柔软处而建造的法庭,来对事物进行审判。

“义”则个人的感情色彩较弱些,更偏事物的周全之道。

十、谈摆脱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

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不过实在界和舞台有一点不同,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

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

“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骛也。”用以自勉。

十一、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效率”决不是唯一的估定价值的标准,尤其不是最高品的估定价值的标准。最高品估定价值的标准一定要着重人的成分(human element),遇见一种工作不仅估量它的成功如何,还有问它是否由努力得来的,是否为高尚理

现在的生活越来越舒适了,很多人力都被人工智能代替了,生活,工作,学习各方面都更加方便了,这确实是人类进步之处,但随着物质条件的日益舒服,人的精神开始出现倦怠和惰性,从而出现诸多烦恼不满足,这也是一个问题。

十二、谈人生与我

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在第一种方法里,我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在一块玩把戏;在第二种方法里,把自己摆在后台,看旁人的活动。

正如先生所说的人同草木虫鱼一般,为了生活。

人很难与自己的不完美和解 人总是很自我 觉得自己付出一定能得到 但世界本身就并非完美的 有时候我们的付出不过也是付诸东流罢了 但应时刻留有接纳不完美的气度。

杂思:

①人类的意志可向两方面发展:

一是现实界,一是理想界。

②处世有两种态度:

人力所能做到的时候,我们竭力征服现实。人力莫可奈何的时候,我们就要暂时超脱现实,储蓄精力待将来再向他方面征服现实。

③幸福的世界里决没有愚蠢者、怯懦者和懒惰者的地位。你要合理地生存,你就要有觉悟、有决心、有奋斗的精神和能力。

“知难行易”

④好的教育,两个重要的功用:

第一是启发兴趣,其次就是指点门径。

⑤人生的快乐有一大半要建筑在人与人的关系上面。

“与善人交,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⑥朋友往往是测量自己的一种最精确的尺度。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责己宜严,责人宜宽”。

⑦”靡余劳,心有常闲。”上句是尼采所说的狄奥尼索斯的精神,下句则是阿波罗的精神。

“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曾不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以至华严世相都在特别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轮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

⑧理想的教育应以发展全人为鹄的。全人包括身心两方面,修养也应同时顾到这两方面。心的修养包含智育、德育、美育三项,相当于知、情、意三种心理机能。身的修养即通常所谓体育。

“健全精神宿于健全身体。”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阅读笔记:《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朱光潜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