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的朋友,童年的良师 ——高尔基《童年》导读

作者:陈 可

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苏联作家,出生于诺夫哥罗德市的一个木工家庭。列宁曾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他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1898年出版两卷集《随笔和短篇小说》,从此蜚声俄国和欧洲文坛。1901年创作了被认为是“革命的宣言书”的散文诗《海燕之歌》。1906年写成的长篇小说《母亲》,是公认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高尔基写成了回忆录《列夫•托尔斯泰》,完成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几部作品。他有二十多个剧本,最重要的是《小市民》、《底层》。此外还有大量特写、杂文小品、政论文和文艺评论等。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其父去世后,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的童年岁月。在这期间,他得到外祖母的呵护,受到外祖父的打骂,亲眼目睹了周遭无情、自私一些人物的残酷与无情。而惟有外祖母,是第一个给他温暖与精神力量的人。
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被称为“俄罗斯文学史上最鲜明,最富有诗意的形象之一”。这部作品大部分篇幅都在暴露当时俄国国民的弱点,鞭荅小市民的肮脏灵魂。但在这映射着人性阴暗面的残酷现实中,作为大家庭的顶梁柱——外祖母,她是阿廖沙最贴心的朋友,最知心的伙伴,小主人公从她身上得到了比母亲更多的关爱与呵护。
由于对外祖母的特殊情感。高尔基对外祖母的外貌、神态描写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容的愉快光芒,……她的衣服全是黑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风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温暖的光芒。她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个可爱的动物。”那穿着神秘黑衣的外祖母给了阿廖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生财富。他有说不完的优美动人的童话、民间故事。这些美妙的故事都是怜悯弱者和同情穷人的。歌颂正义与光明的。这些都是阿廖沙休闲时光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在故事里,在生活中,“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是她那对世界无私的爱丰富了我,使我充满了坚强的力量以应付困苦的生活。这些童话、民间故事是阿廖沙认识世界、看清现实的钥匙。外祖母用它打开了阿廖沙孤僻、敏感、幼小的心。
生活中,外祖母爱亲人、爱邻居,处处忍让,关爱他人。小说中,“小茨冈”是一个弃婴。外祖母捡到后,竟然说服了外祖父并收养了他。使他后来成为这个家庭较得力的助手。外祖母的坚强、勇敢,还表现在处事不惊上,当作坊发生大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入火海,拖出一桶硫酸盐,然后发动邻居及家人灭火,她侠义心肠。看见五个小市民殴打一个乡下人,她挥着扁担,勇敢捅过去,没有顾及自己的性命安危。
她不仅仁爱善良,而且极能忍辱负重。她甘心承受一切现实的残酷重压。生活的困窘、丈夫的殴打、儿子的叛逆……都没能改变她那颗仁爱之心。面对家庭生活中她无法改变的种种现状,她寻求上帝的庇佑,没有呵责任何人,苦难的生活没有压垮她。
外祖母这一人物形象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处境多么艰难,遭遇多少不幸,都要常怀一颗仁爱善良之心去生活。这样才能走出厄运的阴霾,乐观面对生活。
高尔基的《童年》因为有了外祖母这一伟大女性形象,增强了这部小说的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时,拔开了现实黑暗的迷雾,看到了未来的光明与希望。让我们在分离这份祖孙情的同时,与这部世界名著做朋友,去走进伟大人物成长的现实世界吧!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帕布莉卡 » 终生的朋友,童年的良师 ——高尔基《童年》导读
分享到: 更多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