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现在是个普普通通的城市了,论经济总量,不大不小,论风景,没有青山碧水,所以,扬州的存在感不强,你看电视CCAV的新闻报道,抛头露面的是什么城市呢?北上广深,成都,苏杭,东莞,甚至义乌这个县级市的存在感都比扬州强。
但是在唐朝,却是另外一副景象,扬州是除了帝都长安之外,最繁华的城市,有“扬一益二”的说法,论繁华,第一是扬州,第二是成都。
扬州有多繁华呢?来看看唐朝人的诗歌描述:
江横渡阔烟波晚,潮过金陵落叶秋。
嘹唳塞鸿经楚泽,浅深红树见扬州。
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今日市朝风俗变,不须开口问迷楼。 这首诗的作者李绅就是写下“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那位,他做过节度使,宰相,可惜啊,他也是个大贪官——人是会变的,人也是善于伪装的,抛开他的品行不论,这首诗歌是极好的,描绘出晚唐扬州的繁华,你瞧,夜晚,桥边的灯火像串串珍珠,连到了天上,与繁星混为一片,城墙下的水边,船帆和桅杆如林,直刺夜幕。——可见当时的扬州商贸发达,人口众多,几成不夜城。
唐朝
扬州是最繁华的城市
如今不温不火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这是诗人王建的描述,你瞧瞧,夜里也不睡觉,又是唱又是跳,卡拉永远OK,古代没有亮化工程,可诗人夸张的描述,给读者的印象,夜晚的扬州也挺亮的。
扬州这么热闹,这么繁华,谁不喜欢?都喜欢。
这就像现在的年轻人,喜欢去北上广深一样,喜欢去苏杭一样,有钱赚,有地方让你奢靡,爽歪歪。
唐朝的诗人都喜欢扬州,没有不喜欢的,徐凝的诗歌最夸张
忆扬州
徐凝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长易得悉。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这是爱到极致了,连月亮都偏心。
李白也去扬州快活,离开金陵,告别他相好的小歌女“金陵子”,他就一头扎入扬州城,在扬州城里挥金如土,迷失了自我,李白后来回忆说:“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 一年时间,花费三十万,真正的败家玩意,等于输掉了两套房子。
李白是诗仙,但是李白在扬州并没有留下传世之作,诗歌有几首,最有名的是《静夜思》——他想家了,果然,男人发泄之后是空虚。
若论唐朝,谁在扬州留下最美的诗篇?那必须是杜牧莫属。
杜牧是晚唐诗人,官N代,陕西长安人。杜牧年少有才,忒牛叉了,26岁中进士,相当于现在考干部被录取。
最初分配的工作是弘文馆校书郎、唐朝的弘文馆藏书20万册,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馆,那时候很多书籍靠手抄,而且是繁体字,所以谬误在所难免,杜牧同志当了吃皇粮的国家干部,工作是图书馆勘误,校对图书,这工作是既枯燥又无趣。
做了五年勘误,淮南节度使牛僧孺邀请并安排他做掌书记,杜牧欣然接受,这节度使是地方的军政大员,这个牛僧儒也不简单,是晚唐牛党与李党之争的牛党领袖,掌书记就相当于现在的秘书,办公室主任。
驻地在扬州。杜牧在扬州的小日子过得咋样?
牧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扬州胜地也,每重城向夕,倡楼之上,常有绛纱灯万数,辉耀罗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牧常出没驰其间,无虚夕。
——从这段传奇描述看,小杜同志过得挺滋润,挺潇洒,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业余时间就是喝酒,玩乐。经常出入娱乐场所,夜总会啦,KTV啦,没一天闲着。到底是年轻人,体力好啊。
玩乐须乘早
就这么耍着,小杜同志与夜总会一个公主?小妹?处出感情来了,这咋瓢着瓢着还整出真感情来了呢?
这不是我污蔑小杜,是小杜自己说的。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豆蔻花
豆蔻是一种香料
——这是小杜描写心头好的诗,他说那妹子身材婀娜,该凸的地方凸,该凹的地方凹,年龄嘛,大概十三周岁多点(这很重要,按照2020的法律龟腚,瓢宿十三周岁以下,以强奸罪论处。小杜有个余,完美错过)下一句,是绝妙的神来之笔,他不写小歌女了,他写花,二月初的豆蔻花,轻盈,娇嫩,含苞待放,你看得见花,就想象出小歌女给你的感觉。小杜由此贡献了一个成语,豆蔻年华。要不,人家怎么是唐朝的大诗人呢?
下面两句合算一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写尽了当时扬州的繁华,一条大街多少娱乐场所啊?数数看多少夜总会,娱乐城?那么多从业人员,没一个比得上小歌女的。嗳,弱水三千,我只饮一瓢。
冯唐的句子
我记得,前些年,作家冯唐(他本名姓张,笔名冯唐,大概是取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意思,殊不知他是人生大赢家,既是公司高管,又是作家)写了一句话“春水初生,春林初盛 春风十里,不如你 ”。这话一下子在全国的大学校园里流行开了,好多男生拉着写着这句话的横幅到女生宿舍楼前聊骚,这冯唐也真够坏的,明知年轻小伙子荷尔蒙水平高,还说这么露骨的话,而且,还借鉴了晚唐小杜的创意。
小杜同志在扬州混了三年,接到调令,回京城长安,去纪检监察部门任职,这不,临行前,来娱乐场所与小歌女话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小杜就是高手,这赠别诗写得倍好,把离别时,那舍不得写得惟妙惟肖,明明两人是有感情的,临别夜晚却好像无情,没话说,不知道说啥好,端着酒杯,该强颜欢笑,却又笑不出来,最后两句,又不写人了,写蜡烛,看来小杜喜欢玩这手,小杜说蜡烛是有心的,不忍离别的,所以烛泪流淌了一夜,这哪里是写蜡烛,分明是写自己的内心,里面那个苦啊!
小杜写给小歌女的这两首短诗都是传世之作,非常好。前一首还入选了中学课本,但是,宥于中学生的年龄段和知识面,老师没法讲多少小杜的典故,我估计,全国的语文老师,也没几个像我这样能闲扯的,虽然我不是语文老师。
小杜回到京城,就本分多了,毕竟,自己是纪检干部,又在京城,多少双眼睛盯着,小杜同志变成了杜牧同志。但是,在杜牧同志的内心深处的某个角落,依然保留着一份美好的回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全名叫做《寄扬州韩绰判官》 ,这韩判官是杜牧昔日的同事,杜牧刚到扬州时,也在节度使牛僧儒手下当过判官,不久改任掌书记(秘书,办公室主任),杜牧给韩绰写信,把扬州描绘得极美,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月明之夜,二十四桥上,歌女在吹箫。这图景,极美。
杜牧为啥要给身在扬州的韩判官描绘扬州的美景美女呢?韩某身在扬州,比他更有体会啊,这是杜牧在调侃韩判官,老韩,你最近又与哪个文艺界美女厮混啊?看来,这是唐朝的风气哦。另一方面,也看出杜牧的潜意识。他还惦记着呢。忘不掉。
杜牧一句诗
又贡献了一个地名
二十四桥
后人一直争论不休
究竟是24座桥呢?
还是一座桥,名叫二十四?
我觉得是虚指扬州桥梁之多,唯有这样理解,方与下一句完美搭配,大致的意思就是,老韩,扬州那么多的桥,某歌女在哪座桥上教你吹箫呢?(可别想歪了,杜牧诗歌里的吹箫,是吹一种乐器)
二十年前,琼瑶奶奶写了一部戏
《还珠格格》
全国的男女老少围坐电视前看这部剧
人们戏称,当年就一首歌曲火
任贤齐的《心太软》
只有一部电视剧热
琼瑶的《还珠格格》
一部戏捧红了几个人,范冰冰范爷
林心如,赵薇
还有最近被扒的周杰
爱瞪眼吹胡子的张铁林
这都是不安分的人啊
戏里的歌词
山也迢迢,水也迢迢
这就是化用杜牧的诗句
但是这个化用,境界全无
而且很粗鄙,无味
杜牧后来还写过一首诗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肠断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首诗歌的全名叫做《谴怀》
诗里,杜牧把自己描绘得很不堪,就是一个江湖浪子的形象,落魄,烂酒,瓢姬。十年时光,恍如一梦,只在娱乐场所留下薄情的骂名。
杜牧呀杜牧,你也太凡尔赛了,公主小妹只看中你的钞票,你走了,谁还记得你?还念念不忘你?你以为你是力宏?亦凡?云迪?这几位,钞票没给足的,也被咬了。哪有什么情分在里头?都是交易。
那么,杜牧写这首诗,是自污?不怕别人说闲话?抹黑了自己的形象?
都不是。
当时杜牧的年纪,大概在四十岁上下,正是干事业的时候,被外放去做地方官,在古代,官员都愿意做京官,离皇帝近,待遇高,外放,尤其是外放到落后地区,无异于贬官。
杜牧当时做黄州刺史。唐朝的黄州,大概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麻城一带,今天也不是发达地区,地远人穷,杜牧不高兴,写诗发牢骚呢
大致意思就是,我这个人也不行,就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废人。
——所以,我被安排到这个穷地方来了。
杜牧在发牢骚,却无意中又把扬州夸了。
——扬州人应该感谢杜牧,为了一个小歌女,杜牧把扬州夸了几次,发牢骚又把扬州夸了一次。
不过,咱们话说回来,杜牧同志发牢骚归发牢骚,并没影响工作,在刺史任上,他尽心尽责,把黄州治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本人很廉洁,杜牧在公务之余,还去学堂讲孔学,亲自授课。毕竟是儒家士大夫,那种为民的情怀还是有的。
《黄州府志》说,杜牧“有才名,多奇节,吏民怀服之”——杜牧同志,又有才,又有名气,品行又高洁,官吏和百姓没有不敬佩他的。
千年椴木